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赵爱虎


朱标如果不死,而朱棣又起兵反抗,二人之间谁的胜算更大?可以这么说,朱标若没有英年早逝,朱棣绝无可能夺取皇位,因为人心一直都在朱标这里。



一:作为嫡长子,朱标对兄弟十分关爱,在兄弟之中威望很高。朱标从小就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再加上有宋濂、刘基等大儒的教导,性格仁慈宽厚,对兄弟团结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因此,若朱棣起兵反抗,诸王必会心向皇长兄朱标,朱棣有可能会陷入众矢之的。



二:朱标是文官集团所拥护和栽培的皇太子,在朝廷之中深具威望。在朱元璋讨伐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实力的时候,朱标以王世子的身份任南京留守,父王在外浴血奋战,世子谨慎留守后方,为朱元璋扫除统一障碍解决了后顾之忧。在这中间朱标因其礼贤下士、敦厚仁慈的性格深得文官们的喜欢。1368年朱元璋登基继位后,朱标被立为皇太子,开始参与中枢,协助父皇处理政务,除了文官集团的倾力辅佐,武官集团中的徐达、常遇春也是太子的坚定拥护者,朱标的皇太子妃常氏即是常遇春的长女。



三:在朱元璋的24个儿子中,朱标最受他喜爱,是明确确立的皇储。作为皇长子、嫡长子,朱标生于1355年,那一年朱元璋刚刚在红巾军展露头角站稳脚跟不久。朱标的降生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一种福兆,因此他倾尽全力培养朱标,对他寄予极大的期望。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自古以来皇帝确立储君的还未有如此之快的先例,像朱元璋这样刚一建立新朝就立马立储君的更是罕见。由此可见朱元璋真是无比喜爱这个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儿子。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八月葬孝陵东侧,即明东陵,谥“懿文太子”。建文元年(1399年)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如果没有英年早逝,这个以“仁孝”著称的皇太子可能将以天下士民之众望顺利登基,而天下子民亦无不俯首称拜。这是人心所向,天命所归,是一切他力所不可逆转的,即便朱棣再英勇,一旦挑战最高皇权,下场注定是很惨的。


大国布衣


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朱标画像

如果朱标不是38岁英年早逝,根本没有会不会成为对手的问题。朱棣只能老老实实在北京趴着,当个有能力的富贵王爷。

之所以有这种推测,基于以下几点:

1、朱标可是正宗的嫡长子;

2、朱标是老皇帝朱重八着力培养的接班人,拥有自己的政治班底;

3、朱标拥有足够的人望,能镇得住场子,也有足够的政治号召力。

首先作为嫡长子,朱标的继承权是没有人敢质疑的。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元璋定下的铁律,从嘉靖朝“大礼议”和万历朝的“国本之争”来看,明朝的士大夫对于朝礼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

如果朱标不死,朱棣根本不会动争大位的心思。虽然,他自己也号称是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嫡子,但恐怕也就是他自己说说而已。

他必须是马皇后的儿子,可能更多源于靖难之役后,坐上了皇位倒推自己,必须为嫡子,以正其位。

目前,史学家多认为其为朝鲜女子李氏碽妃所生。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为《南京太常寺志》记:“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左二位皇妃生楚王、鲁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1]

朱棣画像

其次,作为朱元璋倾力培养的接班人,朱标十岁时便被立为世子,十三岁时,便代父回乡祭祖。这种安排足以向众人告示,朱标将会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

为了培养朱标的政治能力,朱元璋给它配备了堪称豪华的教师集团。其中不但包括宋濂这样的名儒,还包含李善长(太子少师)、徐达(太子少傅)、常遇春(太子少保)等功臣元勋。除此之外,冯胜、胡美、廖永忠、李伯升、赵庸、王溥、杨宪、傅瓛、康茂才、张兴祖、孙兴祖、吴桢、耿炳文、邓愈、汤和、刘基、章溢、文原吉、范显祖,都是太子府的执政班底。

这个堪称豪华的太子班底,足以说明朱元璋对自己这个儿子无比信任,从未动过易储的念头。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强大的太子班底,才会有朱元璋谕之曰:“朕于东宫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领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若设府僚,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听断不明,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谓府僚导之,嫌隙易生。”

[2]

如果朱标不是英年早逝,而是一直活到继位,时年44岁的朱标,具备完整的政治控制力,根本不会出现朱允炆主少国疑的局面。就算朱棣有志于天下,也没机会。

要知道,起兵造反可是一件成本极高的工作,一般只有三种情况下才会出现:

要么觉得自己拥有绝对的把握,一定成事;

要么就是被逼的没办法了,反不反都是死,干脆拼了;

第三种是造反的人缺心眼。

朱允炆画像

最后,朱标在朝中拥有足够人望,足以镇得住场子。

《明史》曾经这么评价朱标:“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3]

从以上记载可见,弟弟们有过多是这位兄长在皇帝面前为其求情,如果朱标顺利接任皇帝位,以他仁厚的性格自然不会有“削藩”之事。所以,朱棣也就不会有被逼无奈的借口。

另外,如果不是朱标英年早逝,朱允炆“主少国疑”之势已成(朱允炆年纪倒是不小了,不过没有政治经验,已经是验证过的),蓝玉案是不是会爆发还真不一定,如果要是蓝玉尚在,朱棣估计就更没动手的心思了。

综上所述,朱标活着,明朝根本不会有“靖难之役”,也不会有迁都北京之事,也不会有《永乐大典》,就是有也不会叫永乐大典,没准叫个什么大典。当然了,历史是没有如果这种东西的。

[1]、《南京太常寺志》 汪宗元[2]、《明史·卷115》;[3]、《明史 列传三》

独立思维、个人视角,我是头条号“藏地读行”,期待您关注。

各位爷,您要是看着觉得还中,要不尝试点个“赞”?

我用人格担保,点了绝对不会怀孕!哈哈哈!


藏地读行0白发布衣


朱元璋的所有儿子中,没有任何一个是老四朱棣的对手,包括皇长子朱标。

那么,如果朱标不死,顺利继承了朱元璋的皇位,朱棣会不会仍然造反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看一看朱棣造反的原因是什么。

朱棣造反,是对朱元璋隔代传位的不满吗?可能有一点,但肯定不是主要原因。他造反,实际上是被自己的侄子建文帝逼的。

建文帝上位伊始,便听了腐儒的建议,着急忙慌地削藩。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实力最雄厚的燕王朱棣。

朱棣知道,削藩之后,自己就完全变成一个混吃等死的废物了。这种生活,久经沙场的朱棣当然难以忍受。怎么办呢?

朱棣性格强悍,是朱元璋的所有儿子里最像朱元璋的。这种性格的人,不可能坐以待毙。为了对抗建文帝的削藩,他干脆扯起了造反的大旗。可见,朱棣造反是不得已而为之。

所以,如果朱标不削藩,朱棣几乎不可能造反;如果朱标像建文帝一样削藩,朱棣照样会造反。

如果朱棣造反,朱标能够摆平他吗?

不会。

通过史书记载可以发现,朱标其实就是大一号的建文帝朱允炆。不管是性格还是能力,父子俩都很像——这恰恰也是朱元璋喜欢朱允炆的原因。

所以,建文帝搞不定的事情,朱标也够呛。


趣谈秘史


朱元璋与马皇后共有五子二女,分别是长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四子明成祖朱棣,长女宁国公主,次女安庆公主。其中朱标生于公元1355年,朱棣生于公元1360年,也就是说朱标比朱棣大五岁。我们先来看看朱标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正在攻打集庆(南京),朱元璋得知朱标出生后,十分高兴,就在一座山上刻了八个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朱标做为朱元璋的长子,而且还是马皇后所生,朱元璋自然对朱标的期望值很高。

公元1360年,朱元璋就让大名士宋濂等人成为朱标的老师。公元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称吴王,朱标成为世子。公元1367年,朱元璋让十三岁的朱标到濠州去祭拜先祖。

临行之前,朱元璋对朱标说:古代的名君,都知道百姓的疾苦,此行,我希望你能好好的了解民间的疾苦,熟悉民间的风俗,就知道我创业的不易了。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朱标被立为太子,朱元璋让左丞相李善长、右丞相徐达、常遇春、左都督冯胜、刘伯基、耿炳文、汤和等人担任朱标的老师,可见朱标老师阵容的强大,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朱标的厚望。

朱元璋每次出征的时候,都由太子监国,并请了很多名儒为太子和诸王讲学,并从国子监挑了十多个青年才俊为其伴读。朱标身上没有半点纨绔之气,十分的仁厚,聪颖,温文尔雅,对宋濂等名儒十分尊重。

后来宋濂被牵扯到了胡惟庸的案件中,朱元璋想处死宋濂,朱标和马皇后力保,才免一死。洪武四年,朱标娶了常遇春之女,洪武七年,朱标的长子朱雄英出生,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朱标的次子朱允炆出生。

朱标二十二岁之后,朱元璋命令一切的政事都先交给太子处置,然后再奏请朱元璋,这个显然是想让太子直接参与国政,朱标就开始协理朱元璋处理日常的政务,不过朱标的治国理念是“宽通平易”,和朱元璋有所不同。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命朱标巡抚陕西,朱标回到之后患病。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世,谥为懿文太子。朱允炆之所以能继位,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朱元璋对朱标的疼爱。

而如果是朱标继位,朱标也不会那么着急的削藩,朱棣面对自己的大哥,也根本就不可能造反,即使朱棣真的造反了,也完全不是朱标的对手,毕竟朱标不是朱允炆,不会任用李景隆为大将军的。


历史简单说


朱标活着的话,可以肯定好几件事。

1,蓝玉案估计是不会发生,朱标不死,朱元璋没理由去搞事。

2,朱元璋晚年杀太多大臣将帅,主要因为朱允炆镇不住场面,帮他杀人巩固地位

3,朱标登基,肯定不会像朱允炆那样傻逼的去削藩,做不到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那么高明,起码也能学到他爹高筑墙广积粮那个手段,徐徐图之。

4,朱标就算要动朱棣,朱棣造反的话,除了他王府的一股小军队,可能这一股小军队也不会全部造反,根本没胜算啊,没造反理由,对面又好多将帅,怎么造反?

5,以史书记载的朱标来看,一代明君的模本,至少不会比朱棣治国方面差。国力方面应该更强于朱棣朝,起码定都在南京,漕运方面比北京更有优势。江南赋税重地,管好了钱袋子,至少手下打赢了有钱赏,打输了还能继续拉队伍(如果一直在南京定都,北京也不会有今天发展,清军也许入关抢了北方就跑了,毕竟抢了县市和抢了首都的概念没法比。朱元璋就是由南到北统一了全国,明朝要是一直定都南京,就算不能赶跑清军,划江而治也能挺下来)


杨之秋


朱标比朱棣年长五岁,是朱元璋花费大半生心血培养出来的接班人,在识人用人治国安邦上,是朱棣远远比不了的。

虽然朱棣能征善战,骁勇多谋,与朱元璋性格相似,但他毕竟只有燕北弹丸之地,从天时、地利、人义、实力上,都不比朱标。

接下来,我们来算算朱棣到底有多少筹码可以与准皇帝朱标抗衡。

朱元璋是一个穷怕了的人,得到天下后,为了让子孙们世世代代享有富贵荣华,先后将24个儿子封为藩王。每一个藩王食粮万石,相当于月薪百万,王府设有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近两万人,也就一个师到一个军的兵力。

边塞诸王因有防御蒙古残余势力的重任,所以护卫甲士尤多。因为他们镇守着边塞,故又称为塞王。

朱棣就是塞王,他的燕王府配备三个护卫指挥使司、二个围子手所、一个仪卫司,约有三万余人。

朱棣在燕北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曾多次出塞征战,打败元朝残残部。由于朱棣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

当然,朱棣在长期的军事活动中得到应有的锻炼,军事指挥才能日益提高,相应的政治野心也随之萌发。

但就凭朱棣这几万员工、千万利润的民营企业,想跟垄断天下,坐拥百万员工的朱标斗,那简直是咸鸭蛋碰鹅卵石。朱标从二十几岁就开始参与治理国事,朝中大小文臣武将都敬服于他。为了给他树立威信和恩惠,朱元璋常唱黑脸,朱标就唱白脸,挽救了许多朝臣的命,当然这些人是会誓死效命于朱标的。

同样,朱标以仁爱刚直的形象成了弟弟们的楷模,二十几个弟弟都对他恭敬有加。

最重要的是,朱元璋还为朱标创建了一个“武人团”,战神蓝玉是团长,特为朱标留着收复北元用的。

蓝玉的战斗实力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朱棣要是跟他打一仗,十有八九会输得连裤衩都没有。

蓝玉是朱标的舅舅,也是朱标的忠实拥护者,有他在,朱棣哪有胆量造反。

正是由于蓝玉太厉害了,朱标死后,朱元璋想到,皇太孙朱允炆震不住蓝玉,所以才想方设法整了个“蓝玉案”,牵扯一两万人,将整个“武人团”灭了,将绝大部分能征善战的老将也灭了。

要不然,也不至于当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时,建文帝朱允炆无将可用,最终让纨绔子李景隆挂帅出马,导致节节败退。朱元璋用尽心机,为子孙们铺好了所有的路,千算万算,最终没算到自己的子孙也会斗得死去活来。

管他怎么斗呢,反正都是他朱家的天下。


南宫寻欢


朱标不死并且活到和弟弟朱棣差不多年纪的话,朱棣造反的可能性都基本没有,更不可能不是朱棣的对手。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年仅37岁的朱标感染风寒病逝。朱标的去世,不仅让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也对明初政局产生了极大影响。如果朱标没有早早去世,靖难之役基本没有可能发生,大明政权可以平稳过渡。

首先,朱标是朱元璋名正言顺的嫡长子,名份上谁都无可置疑,朱棣也没任何资格去质疑朱标的地位。朱棣的军功其实很一般,和唐初的李世民不是一回事,完全到不了影响太子地位的地步。朱棣即使想造反,也很难找得出说得过去的理由。

其次,朱标是个成熟的政治人物,有丰富的政治经验。洪武十年(1377年)起,朱标开始协助朱元璋处理政事,有长期的行政和政治经验。朱标虽然有些方面和朱元璋理念不同,但处理政事也没出过啥纰漏,行政经验丰富。朱标即使也要削藩,也能用成熟的政治手段去处理,不会像朱允炆削藩那样一味蛮干,不给各位藩王出路,让朱棣看到机会。

再次,朱标在兄弟中很有威望,和各位弟弟感情良好。朱标经常在朱元璋面前为各位弟弟的过失求情,各位藩王包括朱棣本人对朱标都很敬服。如果有藩王造反,不会出现朱允炆因为野蛮削藩得罪了多数藩王的一幕。,各藩王在靖难中实际持中立立场,不用心帮中央政府对付反贼朱棣,朱标在位的话,肯定不会如此。

另外,朱标和军方很多人物关系密切。朱标的妻子是常遇春的女儿,常遇春派系在明军中势力很庞大,是天然死心塌地拥护朱标的势力。朱标不死的话,朱元璋用不着清洗蓝玉(常遇春妻弟)等常遇春派系功臣,明军有保留相当多战争经验丰富的开国将领。

即使历史上朱允炆在位,朱棣的造反也是成功概率非常微小的。朱元璋所封的藩王,不是西汉初年那种掌握地方大权的藩王。朱棣等塞王,实际只相当于以王子身份领军的总兵而已,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历史上朱棣最开始造反时,实际能控制的军力只有八百亲卫。如果不是朱允炆逼迫太过,朱棣自己其实也很难下定决心去进行看起来十死无生的造反。

(朱棣)

朱标继位的话,相比朱允炆在位,朱棣更是完全没有机会。朱标即使进行比较和平点给予各位藩王出路的削藩,朱棣造反的可能性也基本没有,即使造反也完全没有成功机会。


仁勇校尉


朱标不死的话,朱棣不是朱标的对手。朱标不仅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也是朱棣的大哥,朱棣还真的不能反抗自己的大哥啊,当然朱棣有想法也只能吞进肚子里。朱标看上去很仁慈,不过同样心机深沉有能力。朱标对于自己弟弟们的欲望再清楚不过了,他有足够的能力应付,其实朱标早就和朱棣交过手一次了。

朱标是太子,是朱元璋立的,可是在朱标当太子的时候,就常常和朱元璋在政见上闹矛盾,朱元璋强调对官员苛刻,朱标则反对,要用怀柔的手段安抚官员。朱元璋为了皇权的稳固,决定分封藩王,甚至诛杀开国功臣,朱标强烈的反对,不惜和朱元璋争吵起来,因此朱标和朱元璋的关系渐行渐远。特别是朱标当时已经患有重病了,活不了多长时间了,加上自己的儿子朱允炆实在太仁弱了,朱标是害怕自己死后,自己的后代不能当皇帝啊!朱元璋也看到了这些情况,因此就有了换太子的想法,毕竟朱标活不了多久,朱允炆实在不是做皇帝的材料啊!朱元璋看上了自己的四儿子朱棣,朱棣英武非凡,果敢有勇气,很像自己,朱元璋非常喜欢朱棣,觉得朱棣是当皇帝的好材料。朱标知道朱棣的能力,是自己最大的威胁,朱标想就算自己死了,也不能让朱棣抢了自己后代子孙的皇位。朱元璋对朱棣表示了自己的想法,朱棣当然兴奋了,自己想当皇帝很久了,特别是在朱标重病的时候这个想法更强烈了。有了朱元璋的提示,朱棣开始了运作。同时有病的朱标也作出了安排,两人在皇位的问题上有了一番交手。

一天上朝,朱元璋就表示了要换太子的想法,觉得朱标病重了,皇孙太废物,还是早确定立太子为好。开始群臣没有表态,终于依附朱棣的官员立刻上书说,朱棣无论哪个方面都出众,太子非朱棣莫属,朱标一派的官员立刻反对,“嫡长制”必须遵守,所谓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再说了朱标有儿子是不能立其它的皇子的。就这样朱标和朱棣这两派的官员争的不可开交,为了太子的问题连续吵了几天,那时的朱元璋并没有表态,就看着底下的官员吵。朱标很清楚自己的父亲是个强势的皇帝,总在最后才会出手的,自己的后代地位可能不保了,朱元璋肯定最后会以强压的态势逼着官员就范的,因此朱标使出最后的一招,这一招真的要命啊!朱标因为仁爱,所以很多官员都依附于朱标,朱标就对这些官员说,上书是不能说服朱元璋的,一定要用更激烈的方式对抗,说理不行就死谏,死谏不行就集体辞职,一定要朱元璋就范。就这样大批的官员上书必须立皇长孙为太子,不然就辞职不干了,这下子就彻底惹毛了朱元璋。朱元璋把一批批的官员辞职的辞职,关进牢房的关进牢房,可是官员就是不消停,最后朱元璋还杀了一些官员,但是事情还是没有停止,官员都不要命似的上书,大有一副只要真理在哪怕没了命。朱元璋被这些有着儒家思想的疯狂官员搞蒙了,自己再残暴也不能把所有的官员杀掉啊,自己不就成了光棍司令了吗?朱元璋彻底的服软妥协了,立朱允炆为太子,朱标赢了,不久就病死了,朱棣输了,只能灰溜溜的回去北方自己的封地了静静的等待机会。

朱标认为万事大吉了就放心的去了,朱元璋死后,朱允炆顺利当皇帝,只是朱允炆实在能力有限啊!搞个削藩搞的最后朱棣起兵攻入了南京,朱允炆逃跑了,这一局朱棣赢了当了皇帝。如果朱标不死,朱棣不可能当皇帝,可是一切都是如果啦,历史只有结果,没有如果!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中华文字真的是博大精深,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这句话读出来感觉好像太子朱标斗不过朱棣一样,在真实的历史中真是如此吗?当然不是,这句话准确的说应该是这样,朱标如果不死,朱棣敢和朱标竞争吗?

了解明史的都知道,朱棣敢造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皇帝是朱允炆,朱棣也是历史上第一个藩王造反成功的人。可是假如说朱标不死,朱棣九成的几率不会造反,他也不是傻子,皇位固然谁都想要,可是没有丝毫胜算他不会傻到去造反。朱标不死的话,即使朱棣造反了,朱棣也不会是朱标的对手。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首先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并且是太子,同时朱标还是朱元璋众多儿子中最喜爱的一个,从朱元璋开始造反,就一直把朱标带在身边言传身教,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好兄弟们也都知道,朱元璋的继承人肯定就是朱标。等到朱元璋称王之后,他毫不犹豫的选择朱标做世子。

在朱标做世子的时候,朱元璋就为他找来很多大师,专门教朱标。等到朱元璋称帝的时候,朱元璋更是毫不犹豫的立下太子,还是朱标。朱标做太子的时候,朱元璋给他找来全国上下最好的老师学习各种知识,可以说朱元璋在朱标身上注入了全部的心血。朱元璋经常把权利下放给太子让其处理政务。

古时候太子和皇帝的矛盾其实是很深的,皇帝绝对不会下放任何权利给太子,这是大忌。可是朱元璋依然这么做了,在历史上属于比较罕见的情况。朱标也非常会做人,那些开国功臣们也都很喜欢他,自然会一直支持他,试问这样的局面,朱棣拿什么竞争?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最后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是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下,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朱标不死,即使给朱棣100个胆子,他也不敢起兵造反。

第一,朱标拥有强大的治国阵容。史书上记载,朱标出生时,朱元璋正在领军攻打集庆,得知情况后,大喜,随即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朱元璋从小就喜欢太子朱标,对其爱护有嘉,聘请宋濂等名儒为帝师,悉心教导朱标。到了洪武元年,大明王朝刚刚建立,朱标就被立为太子,还为其选拔了一批功勋卓著,德高望重的文臣武将兼领东宫,辅导太子治理国家。其中有左丞相李善长兼任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任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任太子少保,还有冯胜、邓愈、汤和、刘基、章溢等人也在其中,我就不一一述说了。

朱元璋每次外出征战之时,让朱标监国、令文臣武将尽力辅佐,一来可以锻炼朱标治理国家的能力,二来密切了朱标与群臣之间的关系。另外一方面,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太子朱标为妻,乃是太子妃。蓝玉又是常遇春的妻弟,如此算来,明朝两大名将与太子朱标乃是姻亲,定然会坚定不移地站在朱标这边。

朱标拥有如此强大的文臣武将阵容,试问朱棣敢不敢有过多的非分之想呢?

第二,朱标是百姓心目中的“明君”。朱元璋为了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特地将一切政事交由朱标处分,然后奏闻自己,当时朱标年仅二十二岁。朱元璋时常告诫说,“我之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见面,不断听群臣意见,批阅各地奏章,学习治国之道,目的是为了让你牢记几个原则:第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第二是明,能明才不会惑于奸佞;第三是勤,只有勤恳才不会沉溺于安逸;第四是断,能断不致牵于文法。”从此之后,朱标勤勤恳恳地协助朱元璋处理日常政务,治国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史书上记载,朱标温文儒雅,慈仁殷勤,希望实行“宽通平易之政”,但是有些时候与朱元璋意趣不合而难行其道罢了。如果朱标登基称帝,掌握大权,必然会实行“宽通平易之政”,那么必然会国泰民安,一副欣欣向荣的模样,试问朱棣还敢举兵造反吗?

第三,朱标是群臣心目中的“仁君”。朱标性格仁慈温和,深受群臣爱戴。洪武十三年,爆发了著名的明初四大案之一,胡惟庸案。由于宋濂的长孙宋慎,与胡党中人过往甚密,因此也被牵扯到此案。当时朱元璋想要诛杀宋濂,最后在马皇后及太子朱标的力保之下,这才得免一死,发配四川。

一日,朱元璋又要大开杀戒,太子劝谏说道:“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不作声。

第二天,朱元璋故意丢下一条棘杖,让太子去拿。太子闻言后,面有难色。朱元璋说道:“你见上面有刺不敢拿,我现在帮你把这些刺全部去掉,再交给你,岂不是更好。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

朱标却不认同,说道:“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民。

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扔去,并继续追打。

朱标连忙跑开,吓得连忙把怀中画掉在地上。

朱元璋捡起画,看到图中马皇后背着自己逃跑,回忆起自己当年创业时多么的艰难,怒气也就消解了。

温和仁慈的朱标乃是群臣心中的“仁君”,在群臣心中具有很高的威望,也能镇得住这些开国功臣。有些学者认为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杀开国功臣,就是因为朱标的意外离世,害怕性格柔弱的皇太孙朱允炆镇不住这些开国功臣们,所以这才举起了屠刀。

朱棣之所以造反成功,有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屠杀了太多的名将,可以说是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如果朱标登基,开国功臣们不被屠杀,朱棣还敢轻举妄动吗?

第四,朱标是诸王心目中的“好大哥”,威信很高。\t史书上记载,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上来说,仁慈宽厚,重视亲情,对其他诸王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人曾多次犯错,要被朱元璋惩罚,都是朱标从中调和求情,才使他们免受责罚,因此,朱标在诸王心中具有很高的威信。

第五,朱标不死,朱棣没有一个很好的造反理由。古代皇位继承有个原则,就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朱标死了之后,本来朱元璋应当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其他儿子,然后朱元璋却把皇位传给了孙子,违背了这个原则,也是朱棣起兵造反的一个理由。当时朱标就是嫡长子,如果朱标不死,继承皇位的话,那么燕王朱棣的起兵理由也就没有了,试问他该以什么理由起兵呢?

朱棣是个雄主,五征漠北,拓展疆土,还创造了永乐盛世,非汉唐所能并肩的,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朱标没有英年早逝,顺利登基称帝的话(或许只要晚死几年,登基过渡一下),即使给朱棣100个胆子,也不敢举兵造反。倘若朱标登基称帝的话,也一定会开创一个永乐之外的太平盛世,朱棣只是朱标朝中默默无闻的一位普通王爷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