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九團滄源縣勐省農場

滄源佤族自治縣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九團滄源縣勐省農場
  • 隸屬雲南省臨滄市,地處東經98°52′~99°43′,北緯23°04′~23°40′之間,滄源俗稱阿佤山區,也稱“葫蘆王地”。1949年4月,滄源佤族武裝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建立了滄源縣臨時人民政府,1964年成立了滄源佤族自治縣,是臨滄市唯一的革命老區縣。
  • 2010全縣轄6鄉4鎮,93個村民委員會,一個國營勐省農場,總人口1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93.4%,佤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5.1%,佔全國佤族人口的40%以上,是一個以佤族為主體,傣、漢、拉祜、彝等20多種民族雜居的邊疆民族自治縣,是全國僅有的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九團滄源縣勐省農場

歷史沿革

  • 公元一世紀中期以前,今滄源縣境為傣族古國“勐達光”(漢譯“哀牢國”)屬地。
  • 公元69年,“勐達光”(哀牢國)歸附漢朝、其地設永昌郡;今滄源縣境屬永昌郡不韋縣。
  • 公元225年,蜀漢在永昌郡不韋縣東南增設雍鄉縣、西南增設永壽縣;今滄源縣境屬永昌郡永壽縣。
  • 公元299年,永昌郡不韋縣境內的傣族起兵反晉,西晉將永昌郡郡治南移永壽縣;今滄源縣境仍屬永昌郡永壽縣。
  • 公元420年,東晉滅亡,之後的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等中國內地王朝逐步退出雲南高原,陳(南朝)代梁(南朝)後,中國內地王朝徹底放棄雲南高原;今滄源境屬傣族土目自治領地。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九團滄源縣勐省農場

  • 公元738年,“勐舍”(巍山盆地)的傣族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勐舍龍”(漢譯“南詔國”)政權;公元762年,“勐舍龍”(南詔國)在“勐掌”(保山盆地)設永昌節度、統轄瀾滄江以西地區;今滄源縣境屬永昌節。
  • 公元937年,前“勐舍龍”(南詔國)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入主洱海盆地建大理國,沿“勐舍龍”舊制在“勐掌”置永昌節度;公元1096年,大理國廢除節度、都督等軍事轄區,設八府、四郡、四鎮;今滄源縣境先屬永昌節度、後屬永昌府。
  • 公元1261年,大蒙古國招撫瀾滄江以西各類土目設金齒等處安撫司;今滄源縣境屬金齒等處安撫司。
  • 公元1271年,金齒等處安撫司分設東路安撫使(鎮康路安撫使)、西路安撫使(建寧路安撫使);今滄源縣境屬金齒等處安撫司東路安撫使轄地。
  • 公元1278年,元朝(原大蒙古國)裁金齒等處安撫司,原東路安撫使轄地設鎮康茫施柔遠等路宣撫司,下轄鎮康、茫施、柔遠等路;今滄源縣境屬鎮康路。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九團滄源縣勐省農場

  • 公元1286年,裁鎮康茫施柔遠等路宣撫司和鎮西平緬麓川等路宣撫司、轄地併入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後改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公元1289年,析鎮康路南部設孟定路,孟定路以南、新歸順的傣族土目轄地設木連路;今滄源縣境大部分屬孟定路、少部分屬木連路。
  • 公元1312年,“勐卯”(瑞麗江河谷盆地)的傣族土目兼併周邊地區、建立“勐卯弄”(麓川國);公元1316年,“勐卯弄”(麓川國)向東擴張,孟定路、木連路等各路傣族土目歸附;今滄源縣境屬“勐卯弄”(麓川國)。
  • 公元1355年,“勐卯弄”(麓川國)歸附元朝、其地設平緬宣慰司;今滄源縣境屬平緬宣慰司。
  • 公元1384年,“勐卯弄”(麓川國)歸附明朝、其地設麓川平緬宣慰司;今滄源縣境屬麓川平緬宣慰司。
  • 公元1402年,明朝析麓川平緬宣慰司地設孟定府;今滄源縣境屬孟定府。
  • 公元1527年,木邦宣慰司(今緬甸撣邦)兼併孟定府;公元1585年,明朝復設孟定府,孟定府之下增設耿馬安撫司;今滄源縣境先屬木邦宣慰司、後屬耿馬安撫司。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九團滄源縣勐省農場

  • 公元1683年,清朝升耿馬安撫司為耿馬宣撫司;今滄源縣境屬耿馬宣撫司。
  • 公元1888年,清朝析緬寧廳所屬的猛猛(土)巡檢司和孟連宣撫司北部八土目轄地設直隸鎮邊撫夷廳、由內地派直隸同知管轄;公元1891年,耿馬宣撫司所屬的勐董、勐角土目與耿馬宣撫使發生仇殺事件後,勐董、勐角由耿馬宣撫司劃歸直隸鎮邊撫夷廳;今滄源縣境屬直隸鎮邊撫夷廳。
  • 公元1913年,民國政府改直隸鎮邊撫夷廳為鎮邊縣(後改瀾滄縣),在鎮邊縣所屬的勐角、勐董、大蠻海、巖帥等土官之上設彈壓委員(後改行政委員);公元1937年,勐角、勐董、大蠻海、巖帥等土官地由瀾滄縣劃出設立滄源設治局;今滄源縣境由此成為一個行政區。
  • 公元1949年4月,中國共產黨迤南邊區人民自衛軍第一支隊佔領滄源設治局所轄巖帥佤族土官地、成立滄源臨時人民政府。
  • 公元1951年3月,滄源臨時人民政府改滄源民族民主聯合政府。
  • 公元1952年11月,撤銷滄源設治局、滄源民族民主聯合政府,設立滄源縣、縣人民政府駐勐董傣族土官地。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九團滄源縣勐省農場

  • 公元1958年9月,滄源縣改為滄源佧佤族自治縣。
  • 公元1964年2月,滄源佧佤族自治縣改為滄源佤族自治縣。
  • 滄源佤族自治縣轄4個鎮(勐董鎮、巖帥鎮、勐省鎮、芒卡鎮),6個鄉(單甲鄉、糯良鄉、勐來鄉、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班洪鄉、班老鄉),93個村(居)民委員會;兼轄1個農場(勐省農場。

國營勐省農場

  • 位於雲南省臨滄市滄源縣勐省鎮,1958年3月16日建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四軍512名轉業軍官所創建。
  • 農場現有土地面積2.8萬畝,總人口5850人,從業人員1673人,是一個以佤族等少數民族佔80%的來自20個省市自治區的20個民族所組成的多民族的國有農業企業。
  • 形成了茶葉、水泥、農業、電力、建築、醫療等各種產業公司綜合經營、各顯優勢、共同發展,具有一定規模和優勢的中型農墾企業。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九團滄源縣勐省農場
曾經的雲南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九團滄源縣勐省農場

  • 農場的經營方針是“以茶為主,發展工業,高效農業,全面發展”,企業精神是“民族團結,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無私奉獻”。
  • 農場下屬的茶葉公司成立於1993年,下設3個茶葉初制所及14個種植生產隊,有標準豐產茶園6500畝,生產花色品種有紅條茶、烘青綠茶、蒸青綠茶、曬青綠茶、普洱茶。年加工生產能力為1000噸,2006年獲得紅茶、綠茶、普洱茶QS認證,2007年獲中國質量認證集團和杭州中農質量認證中心《質量管理體系ISOP00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