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日平壤之戰,奮力血戰卻難掩敗局

一,龍之逆鱗

公元7世紀,當新羅將唐朝勢力驅逐出朝鮮半島之後,朝鮮半島這塊東亞大陸前往日本海的突出部便一定程度保留著自己的獨立性。之後無論是遼金的襲擾,還是大元的征伐,都沒有完全控制這個地方,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原王朝就能容忍此地放肆。

中原王朝從沒有把眼睛從這個地方移開:當高句麗興起,隋唐兩朝幾乎傾國討伐,將其滅掉;當百濟勾結倭國,擾亂海東的時候,唐朝更是果斷出兵討伐;而當紅巾軍反元的時候,更是直接北伐高麗……

甲午戰爭中日平壤之戰,奮力血戰卻難掩敗局

因為,一旦韓地禍起,中國是絕對無法置身事外的。

到了明清,中朝之間終於出現了一個穩定的關係——“宗藩關係”,朝鮮王朝臣服於天朝,並奉行“事大主義”侍奉大國,以保持自己的獨立性;而中原王朝也得到了一個穩定的“藩屬”,這種穩定的關係持續了近500年,中間雖然有壬辰倭亂、明清換代等事情而起波折,但是總體上仍然相當的穩定。

甲午戰爭中日平壤之戰,奮力血戰卻難掩敗局

但是到了晚清,事情發生了變化。雖然西方列強對中朝的侵襲還不能改變中朝關係,但是東邊日本的興起則使得整個東北亞的地緣格局迅速被打破。強大的日本奉行擴張主義,儘管清朝仍然憑藉著袁世凱等強人的努力抵禦日本,但是日本的勢力仍然不斷的滲透到了朝鮮。

日本不斷的觸動著這塊“龍之逆鱗”,終於引爆了1894年的甲午戰爭。

二,東國重鎮

此時的清朝雖然有些中興之勢,但這只不過是迴光返照。老邁而昏聵的清王朝就像一個曾經強壯、現已日薄西山的老人,它老邁而昏聵,根本不是年輕又富有朝氣的日本的對手。果然,豐島和成歡之戰,清朝海陸軍接連戰敗,而此時朝鮮政府早被日本人控制,各路清軍在朝鮮因戰局不順,接連北撤,陸續彙集到了平壤!

甲午戰爭中日平壤之戰,奮力血戰卻難掩敗局

成歡之戰,清軍敗退

平壤是朝鮮北部重鎮,古代的高句麗的都城便在此地,而唐王朝的安東都護府也曾經設在此處。此地 “負山阻水,控制西北,俯瞰長江(大同江),遠臨曠野”,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戰局到此處,清軍仍沒有完全崩盤,因為平壤還在清軍手裡!而且此時平壤城內的清軍守衛力量及其強大,如果守住此處,韓事仍有可為!李鴻章的策略是“先定守局,再圖進取”。

甲午戰爭中日平壤之戰,奮力血戰卻難掩敗局

李鴻章

而對於日本,駐紮在朝鮮的清軍顯然是其控制朝鮮的最大障礙。由於成歡之敗(成歡之戰,清軍擊斃日軍三十九人,擊傷四十九人,清軍傷亡約五百人),清朝已經失去了海路援助朝鮮的通道;而此時的日軍一方面剛打勝仗,士氣旺盛;另一方面由於海路安全,也可以專心北進。為徹底將清王朝的勢力從朝鮮半島驅逐,日軍必須佔領平壤!

三,嚴陣以待

深知平壤重要的清廷立刻加派大軍入朝。1894年7月14日,光緒皇帝降旨命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速為籌備,即派一軍由北路進發,另派南路軍由海路接應葉志超軍(成歡殘軍)。7月21日開始,南北兩路援朝軍同時分批登程。遺憾的是南路清軍在7月25日的豐島海戰中被日軍偷襲殲滅(也正是因此,清朝正式對日宣戰,甲午戰爭爆發),北路四大援軍(包括盛軍、毅軍、奉軍和奉天吉林練軍)相繼趕到平壤。

8月末,南部敗退的大批清軍(葉志超,聶士成部)也趕到平壤,此時平壤清軍總人數達到近15000人(衛汝貴的盛軍5000人,左寶貴部奉軍3000,馬玉昆的毅軍2000和牙山敗退的清軍3000餘人,豐升阿奉天吉林練軍被部署到安州保護平壤後路),擁有野炮4門、山炮28門、速射炮6門!

甲午戰爭中日平壤之戰,奮力血戰卻難掩敗局

增援清軍趕到

一開始為了便於統一指揮,光緒帝令左寶貴統領北路四軍,後來由成歡敗退的葉志超部和聶士成部分別於 8 月 21 日和 8 月 28 日到達平壤。光緒帝令葉志超為全軍總統,負責平壤的守衛(葉志超謊報成歡戰勝,使得清廷誤以為其立下大功),後來證明這是一個極為愚蠢的決定。

而在平壤後路,國內的援軍也陸續趕到,清政府總共派遣了近一萬八千人的援軍入朝。只可惜由於路途遙遠,指令不暢,平壤之戰起來的時候,只有3300餘人抵達平壤後路,這也為清軍後來悲慘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清守軍嚴陣以待,大力蒐集糧草、餉銀和軍火增援平壤清軍,到戰爭爆發之前,平壤城內糧草已夠大軍食用一月有餘,而義州的軍火彈藥也源源不斷運到平壤(平壤城內無軍事工業,守城清軍的軍火彈藥必須從國內的義州運過來)。

根據統計,從 1894 年 8 月到 9 月由義州轉運局輸送至平壤的武器彈藥如下:

槍子二百十萬粒,哈乞開思兵槍一千杆(佩帶全),槍子三百七十萬粒,呍者士得後膛槍子八十萬粒,七生脫半後膛過山炮十二尊(車件全),炮子一萬八千顆,五十七密裡後膛過山快炮(克虜伯 75 毫米野戰炮)四尊(車件全),無煙藥快炮子一千一百九十顆,八生脫後膛炮子四千顆,六生脫後膛過山炮子四十顆,炮藥四萬八千磅,銅管拉火一萬四千一百枝,修成前膛兵槍二十杆,修成前膛馬槍四杆,槍藥五十磅,銅帽三千粒。

清方不僅充實後路、增援城內守軍,同時還對平壤城防進行了加固,並搶先佈置防禦。清軍整固了朝鮮城牆,使其防禦力更加強大;而在大同江沿岸,城北、城西等關鍵地區更是廣築營壘,並派遣重兵守衛!

至日軍完成對平壤的包圍(由於清軍過於保守,使得日軍輕易包圍平壤城)時,平壤防禦部屬如下。

一、南門(朱雀門)外之江南(大同江左岸),由馬玉崑一營、盛字軍一營共同駐守橋頭,若有緩急,增派馬玉崑一營、聶桂林一營,迅速赴援;

二、由大西門(靜海門)起,至盛字軍孫顯寅與毅字軍馬玉崑之防守交界間,若有緩急,盛字軍迅速赴援;

三、北門外山上,江自康兩營駐守,若有緩急,豐升阿之盛字營迅速赴援;

四、自大西門迄七星門,以蘆、榆各營(即牙山清軍)防守,若有緩急,盛字軍衛汝貴部迅速赴援。

四,日軍進擊

而日軍此時也已經急不可耐,在成歡之戰獲勝之後,日軍按照大本營“將清軍驅出朝鮮,不可使清軍在朝鮮留一兵一卒”的要求,開始著手進攻平壤。日軍在朝鮮的第三師團與第五師團的部隊由第五師團師團長野津道貫統一指揮,除少部分部隊留守漢城、洛東、仁川和龍山等戰略要地外,其餘部隊共一萬六千一百餘人分成四路向平壤進軍!

甲午戰爭中日平壤之戰,奮力血戰卻難掩敗局

日軍計劃如下:

由大島義昌少將率混成第九旅團(約3600人),自漢城出發,循漢城至平壤大道,達平壤大同江南岸,以牽制、吸引清軍,便利其他部隊由平壤左、右翼及背後進行包圍攻擊;

第五師團本隊(約5400人)由師團長野津道貫親自率領,自漢城發兵,出江西郡進攻平壤西南面;

由陸軍少將立見尚文率領的第十旅團,稱朔寧支隊(約2400人),亦由漢城出發,由麥田店渡大同江,繞攻平壤東北;

由日本海運至朝鮮元山登陸的日軍,稱元山支隊(約4700人),在步兵第十八聯隊長佐藤正大佐指揮下,由元山出發,渡大同江進至平壤西北之順安,切斷清軍向義州的退路,並與朔寧支隊會合,共同擔當平壤北面的攻擊。

甲午戰爭中日平壤之戰,奮力血戰卻難掩敗局

四路日軍密切配合,不同時間不同路線出發,竟然能在9月15日全部集結於平壤城下;這與平壤城內清軍缺乏配合,矛盾重重形成鮮明對比。9月15日上午凌晨4時30分,日軍對平壤的攻擊開始,平壤之戰,正式爆發!

五,中日血戰

當日平壤之戰主要在三個戰場展開,首先打響的是大同江南岸,日軍大島混成旅團(3600人)對陣清軍馬玉昆的毅軍和衛汝貴的盛軍各一個營共2000人。9 月 15 日凌晨 4 時 30 分,日軍開始進攻清軍大同江堡壘,然而此地清軍裝備有先進的毛瑟步槍和加特林機槍,加之佔據地利,故越打越勇,給予日軍進攻部隊極大殺傷。打到下午1點,由於朝鮮北部高地已經開戰,大島混成旅團的牽制任務已經完成,日軍開始撤退。此戰日軍 “將校以下死者約一百四十名,傷者約二百九十名”,大島義昌本人也被擊傷。 大同江南岸(船橋裡)戰鬥也被評價為清軍在“甲午戰爭的陸戰中打得最好的一次戰鬥” 。

甲午戰爭中日平壤之戰,奮力血戰卻難掩敗局

船橋裡(大同江南岸)

而在8點鐘,平壤城西南的戰事也打響了,野津道貫親率第五師團主力(5400餘人)進攻。日軍炮擊清軍陣地後,以步兵對清軍堡壘進行突襲,清軍猝不及防,無奈之下派遣騎兵兩次衝擊。但日軍佔據地利,加之火力強大,清軍騎兵傷亡慘重。據統計清軍“有273頭戰馬被擊斃,士兵則戰死130餘名”,戰局愈發不利,清軍只得依據堡壘固守,然而日軍也難以獲得進展,戰場陷入僵局……

玄武門、牡丹臺一線平壤北部是日軍的主攻方向,參加進攻的日軍為朔寧、元山兩個支隊,兵力最多(7800餘人);而此地清軍守軍也有兩支:左寶貴的奉軍三營 1500人;江自康仁字兩營四哨1400人,攻守雙方的兵力相差2.7倍。

甲午戰爭中日平壤之戰,奮力血戰卻難掩敗局

凌晨5時,日軍發動攻擊,兩路鉗形攻擊玄武門,但遭到左寶貴奉軍密集火力的掃射,日軍第十二中隊長品川大尉被擊斃,本間中尉以下二十餘人被打死。日軍傷亡慘重,被迫暫時撤退,以炮火優勢攻擊,清軍死傷眾多。之後日軍以其兵力佔絕對優勢,趁勢攻入外重堡壘之東壘。堡壘中五十餘清兵全部戰死,日軍也損失慘重,支隊副官桂真澄大尉和兩名中隊長小倉信恭大尉、本間德次郎中尉都負重傷,士兵傷亡22人。南壘由於面對日軍炮兵陣地,受到炮火壓制,於8時被日軍富田大隊攻佔,日軍也付出了死傷25的代價。

甲午戰爭中日平壤之戰,奮力血戰卻難掩敗局

日軍登上玄武門

形式最為嚴峻的是西堡壘,由於此地日軍炮火極為嚴密,所以清軍傷亡很大,7時15分西堡壘失守,日軍佔領西壘後,又轉向進攻在箕子陵防守的仁字軍,攻破東壘。

上午8時,清軍城外營壘全喪,日軍開始進攻牡丹臺。半小時後,日軍登上牡丹臺,將炮兵轉移到臺上轟擊清軍。此時左寶貴正在玄武門上督戰,他見牡丹臺失守,知勢不可挽,準備殉國。他換上御賜朝服,親自開炮轟擊日軍,連發36彈,擊退日軍三次進攻,但隨後也被日軍炮火擊中,壯烈殉國;日軍猛衝玄武門,付出數十人死傷代價後終於在牡丹臺炮兵支援下攻破外門。但由於清軍火力密集,日軍連續衝擊也無法攻入內門,被迫暫時撤往城北高地。

甲午戰爭中日平壤之戰,奮力血戰卻難掩敗局

牡丹臺之戰,左寶貴所部給日軍造成了極大的殺傷,第十一中隊長金藤之明大尉等多人被擊斃。日軍共死亡四十四人,傷一百九十人,五人失蹤。

15 日血戰一日,平壤西南防線和北部防線失守(西南部清軍得知左寶貴在玄武門陣亡後,士氣低落,已無戰意,最後放棄堡壘向平壤城內潰退,日軍最終佔領了平壤西南的清軍堡壘:),但是平壤內城沒有被日軍攻佔,大同江防線仍然存在,日軍並沒有按計劃佔領平壤城,反而傷亡700餘人。日軍指揮官野津道貫對 15 日作戰結果非常不滿,下令必須在16日不惜一切代價攻克平壤!

六, 殘陽落日

此時形勢原本有利於清軍(清軍傷亡少於日軍,且糧食彈藥充足,反而是深入的日軍後勤困難),但遺憾的是清軍已經失去了鬥志,葉志超認為日軍雖然沒有佔領平壤,但增援和給養不斷送達前線,而平壤清軍由於北路糧運之道被日軍截斷,困守孤城只能是坐以待斃,下決心放棄平壤突圍北去。此議得到了清軍各將領和平壤監司閔丙奭的同意,唯馬玉昆提出異議,但葉志超不聽。

下午4時許,葉志超遂以朝鮮平安道監司閔丙奭的名義,派一朝鮮人冒雨送書於日軍元山支隊陣中,表示願意棄城撤退。佐藤正大佐接書讀之,然信被雨打溼而不可讀,佐藤正又付之傳令騎兵,送達於朔寧支隊立見尚文少將。立見閱之未畢,已見平壤各門皆已懸白旗。

甲午戰爭中日平壤之戰,奮力血戰卻難掩敗局

於是立見尚文少將一面命元山支隊至七星門外,一面親與旅團副官桂大尉共率一個小隊下牡丹臺,入玄武門而至小竇門外,要求門內清兵打開城門。以言語不通,故用筆談,桂大尉即用鉛筆在紙片上寫道:“若降服,可允。應速開城門,集中兵器繳於我軍;否則,即攻取之。” 自門隙遞於門內。清兵亦書於紙上答以:“降雨甚,刻下兵多,難以速散,當期明朝,開放此門。” 日軍料定清軍此夜必逃,便在義州、甑山大道要隘設下埋伏,邀擊清兵。

當晚8時清軍放棄全部糧草輜重開始撤退。但由於撤退過於匆忙,葉志超沒有制定完備的撤退計劃,又因天降大雨,一路上清軍“冒雨西行,恍似驚弓之鳥,不問路徑,結隊直衝”。16 日凌晨當清軍撤退到平壤北部的順安一帶時,被日軍發現。日軍居高臨下向清軍敗兵集中開火,清軍內部又因黑夜大雨敵我難辨而自相殘殺,死傷慘重。

甲午戰爭中日平壤之戰,奮力血戰卻難掩敗局

清軍戰俘

就在這一夜之間,清軍在逃跑路上被打死1500多人,並有683人被俘, 清軍被日軍虜獲的軍火、彈藥、糧食及其他各種物資不計其數。9月16日晨,日軍元山支隊和朔寧支隊入城,山呼天皇萬歲。城中不僅無清兵一兵一卒,朝鮮居民也紛紛逃散。

平壤就此陷落,日軍僅僅付出一百九十人死亡(包括失蹤十人)、五百零六人受傷的代價就攻破了這座“雄城”。隨後各路清軍全部撤回國內,而甲午戰爭的戰火,終於燒到了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