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美又搞事:拍了紀錄片捧比特幣,diss美元

幣圈熊市,心慌慌。

幣少(ID:bikebushao)覺得這是還債來了。

當初的牛市來的那麼迅猛,大家一夜之間都狂熱地擁抱比特幣的時候,就為熊市埋下了伏筆。

就算不是今天來,也遲早會來。

最近看了部國家地理拍攝的紀錄片叫《比特幣的崛起》,看完大概能理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成為比特幣的擁躉。

提煉一下它的核心觀點包括以下幾點:

1、從長期價值看,所有法幣的宿命就是歸零(因為週期性蕭條,政府必然會超發,貨幣貶值,由此陷入惡性循環);

2、在此基礎上,必然會產生某種可以長期儲值的貨幣,它的使命就是去對抗當下的權力、銀行、戰爭、通貨膨脹,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是最有可能完成這一使命的。

紀錄片最後還有個彩蛋,19歲的青蔥V神還出來露臉了,字幕組都開始表白。

(大家如果想看的話,B站、網易公開課裡面都有資源)

老美又搞事:拍了紀錄片捧比特幣,diss美元

可能大家沒有意識到,我們其實生活在“比特幣的預告片”裡已經很久了。

星巴克的積分、航空公司的里程數等,這些其實都可以視為比特幣的草稿。

而且你可能覺得難以想象,汰漬洗衣液也作為貨幣流通過。

《紐約雜誌》上有篇很有意思的文章,講到的是美國曾經出現過一種特別古怪的犯罪潮流。

在某些地區的吸毒人員喜歡偷竊汰漬洗衣液,他們用偷竊到的20美元的汰漬去換10美元的大麻。

這個古怪的現象被經濟學家注意到了,經過分析,經濟學家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汰漬是一個溢價銷售的產品,它的廣告曝光率非常高,吸毒者也是消費者,他們一看到汰漬就會有條件反射:這是值得信賴的、也有品質保證。

所以汰漬洗衣液成為了一種貨幣,還有個挺中二的名字,液體黃金。

老美又搞事:拍了紀錄片捧比特幣,diss美元

所以你發現沒有,大家都陷入了一個誤區,把通貨和貨幣混為一談了。

我們手裡拿著的法幣叫做通貨,就好像我們去幹洗店送洗衣服後,被給到的憑證,真正有價值的是那些衣服,這才叫貨幣。

商家們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紛紛開始建立自己的品牌貨幣。對他們而言口碑不僅是一種公共形象,更可以成為某種內部流通的貨幣。

但是這種流通是有侷限性的,因為你固然可以用Q幣充遊戲點卡,但是你沒辦法用Q幣買星巴克喝。

商家們的品牌貨幣就是一座座巴別塔,為了能夠更大程度地進行自由流通,比特幣必然會出現——因為它可能是第一個全球流通的貨幣,它存在的意義就是打破護城河,進行自由貿易與流通。

所以我們幾乎必然可以推導出這樣一個結論:

比特幣必然會出現,因為從當今趨勢可以看出,比起政府和銀行,人們更願意相信自己。

老美又搞事:拍了紀錄片捧比特幣,diss美元

通貨之所以可以暢通無阻地流通,基石就是信任。

古典經濟學派的制度是設想,參與經濟環節的人都是理性人,但是這可能不適合當下的環境了。

於是比特幣設想了另一種情景:我無所謂你是不是惡人,甚至我知道你就是惡人,沒關係,我們設計的流程就是惡人總會被其他惡人監督。

看白皮書的時候,幣少總覺得中本聰應該是哈耶克自由經濟的絕對信徒。

哈耶克在晚年寫過一本關於貨幣的專著《貨幣的非國家化》,在裡面提了一個至今看起來都有些離經叛道的觀點:

廢除央行制度(因為政府對貨幣的壟斷是錯誤的有害的,必然會走上一條道路:通過通貨膨脹剝削人民,獲取財富);

允許私人發行貨幣並自由競爭,在這個競爭過程中才會出現最好的貨幣。

基本上這兩點就是上文提到《比特幣的崛起》的前提條件。

中本聰作為哈耶克的首席迷弟,親手創造出一個世界——讓自己偶像的想法可以付諸現實的世界。

所謂最好的追星方式也不過如此了吧:

你描述的那個世界真美好,我等不及別人去實現,我要親手締造那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