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高移民新村,有位“海歸書記”

本報訊 這幾天,陽高縣古城鎮道賢移民新村洋溢著喬遷的喜悅,到處可聞村民爽朗的笑聲。令貧困戶喜悅的,不光是搬來後的暖暖住房,還有那暖暖的關照:“鄉親們,搬家路上注意安全!”“睢大爺,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沒有?”……雖然不是鄉音,但這位忙裡忙外、讓人倍感溫暖和親切的“外地人”,就是移民新村的黨支部書記史斌。

道賢村是在一片空地上“長”出的移民新村。漢代,此處正是道人縣所在地,為留住鄉愁,學做鄉賢,故取名為“道賢”。新村安置的,是來自不同村落的600餘戶1124名貧困戶。誰來執掌這個新村,古城鎮黨委廣納賢士,決定把重任委託給史斌這個“外地人”。

說史斌是“外地人”一點不假。現年37歲的他生在太原,長在太原。把他看作“賢士”,同樣事出有因:中國農業大學畢業後,又遠赴荷蘭瓦格寧根大學讀完了碩士。

讓“外地人”管本地人,能行嗎?讓“海歸”蹲農村,沉得下嗎?

記者瞭解到,2006年史斌回國後,本可以在省城機關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但他卻選擇了一家民營企業。而這家民營企業的董事長就是陽高縣古城鎮人,數次拿出鉅額資金資助家鄉公益事業。其間,史斌開始與農村接觸、交集,並深有感觸。2010年,立足古城鎮脫貧實際,該企業專門註冊成立了以養殖為主的子公司,史斌成為負責人,從此“蹲”在了古城鎮。幾年來,史斌本著公司“為民謀利不取利”的宗旨,通過“企業+農戶”的形式,使669名貧困人口每年多了20多萬元的養殖分紅,拉動了3000畝玉米秸稈“廢變寶”,帶動了5000人次的就業,促進了2000畝玉米的銷售,提供了400棟大棚的農用肥料。村民王佃林每年僅憑藉為公司收購玉米秸稈的活兒,20天下來純收入就達到了5萬元。

其實對於古城鎮人來說,他們看好的,不僅是史斌帶領他們致富的能力,更看好其能吃苦、愛農民的情懷。就這樣,在一天一天的交往中,史斌從“外地人”變為鄉親們眼裡的“自家人”,如今又順利成為新村的“當家人”。他對今後的工作信心十足。他說,他的信心來自在古城鎮工作生活十年來的親身見證,鉅變印證了“幸福是奮鬥出來的”。這些天,史斌每天走訪步數都在3萬以上,挨戶統計貧困戶搬遷後住所有哪些不適,需要黨支部做好哪些服務。史斌說,他已經謀劃好了,等全村人都搬遷到位後,就帶領村民在村北部擴容光伏產業,在村中部大力發展商貿集鎮,在村南部喚醒沉睡的旅遊資源,讓村民掙旅遊錢,使村民的生活過得更加殷實。(黃澤雨 尉建飛 牛俊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