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桐鄉40年|建廣廈千萬間,圓桐鄉人安居夢

2018-07-27 10:50 |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 張卓君

风云桐乡40年|建广厦千万间,圆桐乡人安居梦
风云桐乡40年|建广厦千万间,圆桐乡人安居梦

1981年桐鄉大事記

1月13日,縣政府批准成立桐鄉縣住宅公司。3月,在梧桐、崇福兩鎮各建住宅,作為商品房出售。

3月,縣委分別在留良公社華大隊、芝村公社芝村大隊和梧桐公社聯新大隊開展“三包”(即包面積、包成本、包產量)到組聯產計酬和旱地作物聯產到勞的責任制試點工作。

4月13日,桐鄉一中被列為全省80所重點中學之一。

7月13日,桐鄉縣成立專業幹部業務技術職稱評定工作領導小組,全面開展專業技術幹部職稱考核晉級工作。

房子是家,是避風的港灣、是溫暖的窩巢。

在改革開放40年間,中國人的“家”發生了很大的改變:40年間,居民對住房功能的需求從有一瓦遮風避雨足矣,到追求舒適溫馨的品質家居;40年間,從福利分房,到商品房買賣,這段不到半世紀的光陰裡,住房制度及市場持續發生著巨大的改變。

從1985年進行的第一次全國城鎮房屋普查到2017年,桐鄉市城鎮居民人均自有現住房面積從9.48平方米增加至41.29平方米,在居住面積逐漸增加的同時,桐鄉人的居住條件也發生了質的變化,住宅戶型結構更加合理,配套功能更加完善,居住環境更加優美……

商品房誕生

帶抽水馬桶、獨立陽臺,住這樣的房子讓人羨慕

說起住房制度改革,20年前的“98房改”不得不提。以1998年這一年為分界嶺,“取消福利分房,實現居民住宅貨幣化、私有化”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正式拉開了帷幕。但任何改革無不經歷了漫長探索,所以這次有關住房的桐鄉故事,我們還得把時間的指針往前撥……

1981年,桐鄉成立縣住宅公司,翌年,相繼在梧桐街道和崇福鎮建造起商品住宅,出售給企事業單位。這是桐鄉在商品房開發中邁出的第一步。

如今,原位於梧桐街道城河路中段附近,全市第一幢面積為1174平方米的商品住宅在之後的舊城改造中被拆除,徹底隱沒於歷史中。而位於崇福養濟弄的2排40幢商品住宅屹立至今,依然還是不少居民的“家”。

老底子的崇福巷弄密佈,有“七十二條半弄”之稱。沿著最長的太平弄一路往北就到了養濟弄。到了養濟弄,環顧四周,身旁全是一幢幢、一排排高矮不一、形狀各異的樓房民居。撇開樓房牆體上掛著的空調外機和後裝上的金屬門窗,從樓道里昏黃的燈光、吱呀作響的木窗,到牆角處的青苔……這裡還保留著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老居民區的模樣。

養濟弄裡,單位福利房、直管公房等各類性質的房屋並存。那時流行的,往往是一條長走廊串連起許多單間的“筒子樓”,站在長廊上,入耳的是此起彼伏各家各戶的鍋碗瓢盆交響曲。而2排南北朝向的40幢商品住宅“長”得不太一樣,5層樓高,一層分兩戶,每戶"L"型設計,一廳兩室帶獨立衛生間,還有朝南陽臺,已然是現代住宅樓的雛形。

80歲的孫麗珠是這裡居住時間最長的住戶。幾十年間,考慮到原先的住房採光不好,孫麗珠一家通過房屋買賣,從北面這排換到了南面。後來,老伴因病去世,孫麗珠一人獨居於此。早已各自擁有住房的兒女們則日日上門來照顧老母親。

窗外夏日驕陽肆意,知了聲聲。老房子裡,懸掛的吊扇呼啦啦轉著也不覺得有多悶熱,老式彩電裡不知疲倦地播放著86版的《西遊記》,那時流行的嫁妝——一口樟木箱子放在床邊。“住習慣啦,也不想搬了。”孫麗珠坐在臥室的床沿上,手搖蒲扇笑笑說。年輕時,還沒搬到這兒前,孫麗珠一家住的平房。房子低矮潮溼不說,每到飯點,屋外頭哪家鄰居燒起煤爐,飄來的煙霧常讓患氣管炎的老頭子咳嗽不已,很是痛苦。

能搬進樓房,孫麗珠家裡的每個人都打心眼裡高興。“我們給新家鋪了塑料地板,貼了牆紙,又找人新打了幾口櫃子,算是簡單裝修了。當時,來做客的親戚朋友都很是羨慕。”孫麗珠回憶道,1986年,這裡還成了大兒子的婚房。在當時的崇福鎮上,這樣的住房條件已經算得上數一數二。說起來,這裡還是鎮上最早安裝上坐式抽水馬桶的住宅樓呢。

商品房發展

從“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享其屋”

雖說是商品住宅,但孫麗珠居住的40幢住宅裡有部分為當地供銷社購買後再分配給職工的。因孫麗珠的老伴是供銷社員工,當年便順利地“拿”到了其中一套。儘管進行的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商品房買賣,但這為桐鄉商品房開發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在那個年代裡,城鎮化建設開始加快,“等國家建房,靠組織分房,向單位要房”的老傳統與老百姓住房短缺的矛盾愈發突出。而隨著自上而下吹起了陣陣思想解放的春風,全國各地關於“房子是不是商品”“房子能否買賣”的摸索不斷深入。

1984年起,桐鄉開始推行商品住宅建設辦法,撤銷了縣住宅公司,成立了縣房屋建設開發公司,商品房開發由零星分散轉向規模經營。全市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徵地、統一設計、統一施工、統一出售、統一配套,以開發居民新村為主,同時接受單位委託代建,私人購買商品房辦理預約登記。每年建設計劃報經縣計經委批准,以銷定建。工程採取發包承包制,選擇信譽可靠、具備資質的企業承包施工,並規定質量要求和竣工期限。

原任縣房屋建設開發公司經理的黃金耀告訴記者,不過就在幾年間,桐鄉商品房開發隨著城市建設熱潮迅速興起,從桐鄉城區第一個商品房住宅小區--北港新村,到楊家門新村,崇福的青陽門新村,烏鎮的苕溪新村和吳家浜新村等,全市各地居民小區陸續建成投入使用。衛生間蓮蓬頭、小區綠化、自行車庫……這些居民小區的“標配”陸續出現;客廳、餐廳、臥室、廚房、衛生間等房間的區分亦是日益明顯。

1998年,“福利分房”時代宣告終結,中國房改進入實質性階段的一年。1999年,桐鄉正式印發《桐鄉市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實施方案》的通知(桐房改〔1999〕8號),緊跟全國房改步伐,住房分配引導走上商品化的正軌。房屋、房價慢慢上升到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關心的層面。

房改所帶來的一個顯著變化是居民住房條件的迅速改善。隨著一家家房企的誕生、一個個樓盤的建成,高檔住宅區、複式樓、別墅、公寓等多種類型的房子雨後春筍般林立,桐鄉人的住房選擇更多了,選擇住房的觀念也發生了變化。在潛移默化中,很多桐鄉人提高了對小區物業、綠化、地段位置等各類住房條件的要求,關注起居住環境的各種配套設施。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在追求房子“大”的同時,也開始追求“形”,要住得舒服,住得開心。

房改的出現,釋放出了龐大的住房需求,也帶動了住房金融體制的建立,個人住房貸款的發放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不少個人購房者所面臨的購買力不足問題。二手房上市交易等措施的實施,也讓整個房地產市場圖景變得更加完整。

為了讓更多的群眾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桐鄉積極探索和完善城鎮住房保障制度。在2014年,正式實施公租房政策之際,桐鄉已推出經濟適用住房、廉租房和公租房等各類保障性住房3000餘套,大大解決了城鎮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難題。“十二五”期間,桐鄉住房保障已保障住房1.66萬戶,直接受益人數4.98萬人左右,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站在改革開放40年的節點上,桐鄉人的“家”還將有怎樣的變化?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已然為新一輪住房制度改革指明瞭前進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