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一课经济学》


一文读懂《一课经济学》

当投资拉动经济碰到全球加息,父母那代人见过的所有方法尽数失灵。随着瑞·达利奥的书摆满中信书店最好的位置,他的货币紧缩与去杠杆理论没有消失在08年的希腊,而是时隔10年再现东方。正如书中自述,中国高层接受了他的思想,国家政策随即急转。新古典经济学思想的译本也开始大量出版,可能是面临财政支出与债务压力的双重危机,奢望借助最新的理论寻得良方。

本书在1946年出版,30年后再版,可以解释凯恩斯主义失灵之后的经济问题。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使得油价暴涨,美国经济陷入了凯恩斯学派无法解释的情形——“增长停滞,物价上涨”,加大投资无法加快经济增速,而生活成本稳步上涨。随着里根总统减少财政支出,削减社会福利,大规模减税,限制货币总量,美国经济走出了滞涨,重新迎来增长期。这是我国正运用的调控方法,说明滞涨是政府对未来的真正预期。

本书聚焦在反驳传统经济学当中的几个认识之中,由零碎的议题组成了主要的观点,包括需求的本质、公共工程的弊端、政府信贷扭曲市场、工作机会与失业、出口迷信、价格体系的意义、最低工资法的害处、通货膨胀的危害、储蓄的美德。在不使用公式与数学的情况下,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思路。

需求的本质

“需求是有配套购买能力的需要。”

一文读懂《一课经济学》

供给创造了需求,这是因为经济的本质是将人们自己生产的东西供应给他人换取想要的东西。如果个人生产的东西没有增加,生产效率没有提高,那无论政府印钞投放还是战后重建,都没有办法增加社会总需求。

只有实际产出增加时,全社会产品总数增多,个人购买力才会获得提升。也就是个人消费得起的东西越多,经济才算真正在增长。

公共工程的弊端

“政府支出不是万能的,所花的每一分钱都会由加税来弥补。”

一文读懂《一课经济学》

市场价格反映的是最有效配置资源的方式。假定政府投资建设,因为全社会的原料、设备、劳动力是有限的,这些要素会随政府采购而上涨,使得各类项目会因成本原因停工。从这里来讲,政府没有凭空创造就业岗位,也没有凭空增加生产力与社会财富。你只看到了被建起的大桥,却没有看到因为建大桥而夭折的商场、居民楼与公路。

公共建设工程每创造一个就业岗位,就会在私营企业毁掉一个就业机会。因为当政府开始控制赤字之时,增加税收等等因素,决定了投资要从私营企业收回。

政府信贷扭曲市场

“所谓政府信贷,就是拿全体纳税人的钱补贴特殊群体。”

私人贷款提供商在拿自己的钱冒险,他们会认真考核贷款风险制定合理利率,如果预测准确就能盈利,而马虎大意就会破产。市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选择机制,生存下来的贷款提供商可以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帮助社会提高生产效率。

而政府在用全体纳税人的钱冒险,还妨碍了科技进步与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政府出借的并不是资金,而是原料、机械、劳动力本身,信贷行为使得全市场价格上升,本应获得生产要素的企业没能按合理价格开展生产,这种扭曲市场行为鼓励了僵尸企业与投机交易。

工作机会与失业

“没有一种进步不会让人受伤。”

一文读懂《一课经济学》

绿色食品假借保护自然的名义拒绝采用提高产量的先进措施,机械化生产远远比传统手工模式要好,转基因技术也远比传统种植业要好。每次技术进步时都会有人因担心自己失业编造各种谣言,但是机械化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实际上惠及了多数人。首先,随着生产效率提高使得产品降价;其次,由于产品降价工人生活水平随之提高。尽管机器普及使纺织工人失业,但是长久来看制造、维修机器的岗位也被创造出来。毕竟没有一种进步不会让人受伤。

提高就业率是个伪命题,唯一从高就业率获益的只有当前民众的支持,但这是以透支未来为代价的。由于财富蕴含在生产出的物品之中,实际上应当被提升的是生产能力,而不是通过分割工作范围、限制从业范围等拙劣方法来增加就业人数。

关税意味着牺牲消费者去补贴生产者。关税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将全体消费者的损失转移补贴给特定生产者。往往是行业协会组织撰写报告游说政府,为自身利益申请保护,从全国攫取超额利润。关税使得被补贴的行业效率降低,规模增大,从而降低整个国家的生产效率。如果征收关税就可以保护民族工业,那试问为什么要对那些不受欢迎的国家予以“贸易制裁”呢?

出口迷信

“所有的出口,最终都是为了进口。”

一文读懂《一课经济学》

长期来看出口与进口是等值的。扩大进口才有机会出口,增加出口才有钱进口。事实上,当我们提到A国从B国进口货物时,并不存在A国、B国这两个对象,而是A国的张三从亚马逊官网上向B国的李二购买了货物。因此微观上算起来划算的事情,在讨论进出口时也同样成立。

众多主张对外贷款投资的论调中“拉动出口”是最重要也是最恶劣的一条。如果被投资国家拖欠还款,相当于我们将国内生产的东西无偿赠予了,没有企业可以通过无偿赠予东西发展壮大,国家也是一样。出口补贴也是类似的做法,将补贴的部分白送,使得某种商品出口大增,提高了该商品在国内的价格,也相对降低了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

任何靠关税、政府提价、补贴、牌照限制拯救下来的行业都不应当存活。

价格体系的意义

商品价格完全取决于供需关系。对该商品未来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的预期会影响商品未来的生产数量,从而影响供给量,进而改变供需关系。因此商品价格总是与边际生产成本相等,但是并不由成本直接决定。

当生产鞋子不赚钱时,企业家会关闭鞋厂。有人谴责这种追逐利益的行为,但事实上所有的行业存在紧密联系,土地、劳工、资本在任何时候都是有限的。当制鞋行业的利润下降,这意味鞋的需求已经接近满足,而转到其他行业扩展生产必然要以牺牲落后行业为代价。利润是最有效的风向标,追逐利润的结果是企业生产总是在满足社会中最紧迫的需要。

丰年里低价收购农产品的投机商是农民最可靠的朋友。投机行为的获利来自于准确预测市场价格的能力,而当投机商预测价格越准确,市场价格波动也就越平缓。换句话说,农民受到农产品价格波动所累,而投机商的投机行为恰恰熨平了市场价格的剧烈变化,使得物价趋于稳定。

通胀压力往往来自于政府推行的货币政策,此时政府将推行价格管制,限制各类商品的最高价格。但是,价格实际上反应的是供需关系,商品涨价反应的是需求增加。当最高限价出现时,政府人为创造了更多的需求,同时抑制了生产商的供给。被限价的往往是生活必需品,然而限价本身在鼓励生产商减少此种商品的生产而转向制造其他产品。因此价格管控的结果一定是从商品成品到原材料逐步扩大价格管控范围,配给制的结局也是对商品所有替代品实行全面配给。

涨价的真实原因是商品稀缺与货币过剩,如果政府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限价没有任何意义。设定最高价格时,往往考虑的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然而忽视了同样的群体作为生产者的利益。每个人都认为,唯一该涨价的是自己生产的产品。

通货膨胀的危害

“刺激经济的政策只有在不发生通货膨胀时才具有目标功能。”

一文读懂《一课经济学》

当货币增发一倍的时候,总有人认为购买力获得了提升,事实上不可能所有人能购买到比从前多两倍的东西,除非全社会总产出增长一倍。因此通货膨胀是种妨碍社会公平的行为,它对不同群体的命运影响不同,有着劫贫济富的效果。通货膨胀中最先获得新增货币的群体获利最大,它在产品市场价格尚未上涨时向其他群体购买商品,这部分收益永远不会回馈给受损群体。

货币的价值是由货币持有者主观判断决定的,不仅取决于每个人持有的数量,也取决于对未来货币数量的预期。在通货膨胀时,货币变成了投机交易所里的期货商品,其价值受到其他人对货币价值认定的影响。因此当恶性通货膨胀一旦发生,币值下跌的速度会远远超过货币数量增加的速度,理性预期发生了重要作用,使得国家的通货膨胀计划破产。

储蓄的美德

“凯恩斯说的那些在存钱罐里生锈的硬币,压根不存在。”

一文读懂《一课经济学》

现代社会里无论你选择消费还是储蓄,你都使得钱进入流通,扩大了就业机会。储蓄是将钱交给银行,由银行进行投资,帮助生产者扩大生产。这些储蓄带来的新行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也有着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储蓄带来的新岗位实现了生产能力的提高,切实增加了全社会财富,而消费却没能做到这点。

政府往往责怪储蓄率过高,远远大于投资,成了“存钱罐里生锈的钱”。事实上只有当经济衰退出现在地平线上时,储蓄率才会大幅超过投资。消费者紧缩消费,一是出于对未来极可能失业的考虑,二是观察到物价下降并预期继续降价。企业也是一样,对于盈利能力失去信心的时候,就不愿拿自己的资金去冒险,也不会将利润进行再投资,选择囤积现金,以应对政府不稳定的政策变动。

利率在正常情况下反映了储蓄的充足程度,人为压低利率将使得储蓄与借贷都下降。人为的低利率鼓励了那些只有在特殊低利率环境中才能存活的高度投机项目,换句话说,压低利率等于鼓励投机、浪费,它减缓了资本积累、经济增长与生产能力的提高。

为了人为压低利率,需要持续不断注入新资金,然而这种政策最终将导致市场利率暴增。注入的新资金使得货币实际购买力持续下降,具有理性预期的放贷者会把这一点考虑在内。为了弥补预期货币购买力的损失,高利贷会纷纷出现,放贷者将在正常贷款利率上增加一笔通货膨胀溢价。最终低利率的政策导致了市场上极高的利率,也使得高利贷、催收等行业随之发展,所造成的经济动荡将使增长不可持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