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勤奮故事素材,寫材料必備!

1.【“10年規則”的“大師效應”】上世紀90年代,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瑞典科學家赫伯特·西蒙和心理學家安德斯·埃裡克森提出,要在任何領域成為大師,一般需要10年的艱苦努力。牛頓從1679年重新回到力學研究中到1688年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和力學三大定律,愛因斯坦從1905年提出狹義相對論到1916年完成長篇論文《廣義相對論的基礎》,楊振寧從1948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到1957年與他人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諾貝爾獎,用時差不多都是10年。

2. 【“一萬小時定律”的持續努力】美國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威德爾提出:“人們眼中的天才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個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者成為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卓越不能靠走捷徑,非凡的人不苟且。“時代楷模”鍾揚推崇併力行“一萬小時定律”,視事業重於生命,一生心繫西藏、情繫植物學研究,即使病倒了,想的還是工作。他用53歲的人生,做了一般人100歲都做不完的事情。這說明,鍥而不捨是做事之本,堅持不懈是成功之母。

3.【“辛苦定律”】談及牛頓,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他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和開創的“力學三大定律”。殊不知,牛頓還有這樣一句名言:“假使你要獲得知識,你該下苦功;你要得到食物,你該下苦功;你要得到快樂,你也該下苦功,因為辛苦是獲得一切的定律。”牛頓一生和時間賽跑,工作起來經常燈火不熄、徹夜不眠,用自己的刻苦勤奮證明了這一“辛苦定律”。

4.【古今中外的奮鬥典範】白居易讀書20多年間,“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寫出了流傳千古的詩作。愛迪生一生勤學苦鑽,大約每15天就有一項新發明,他說:“所謂天才是假話,艱苦的工作才是實在的。”姚雪垠一生走過89個春秋,從事創作達70餘年,撰寫了650萬字的文學作品,他說:“耐得寂寞的人,就能勤學苦練,從而做出成績來。人們也就會承認他、記住他。”安徒生總結自己一生的經驗,也是“一個人必須經過一番刻苦奮鬥的生活,才會有些成就”。

5.【金一南的成長】許多人熟知的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從地方一名燒製阿司匹林藥片瓶子的“好學徒”,到當兵入伍成為通信團的“好技師”,再從國防大學圖書館的“好館員”,到走上國防大學講臺,成為廣受官兵歡迎的“好教員”,可以說,在每一個崗位上他都乾得很出色,取得了成績。但據他後來講,在每一個崗位工作之初,他都經歷了許多考驗與磨難,回想起來,正是經歷過的挫折才造就了他日後的成就。

6.【大師的付出】司馬遷歷時多年寫就《史記》,李時珍用了27年著成《本草綱目》,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才有了《紅樓夢》的誕生。國學大師錢穆“雖居鄉僻,未嘗敢一日廢學”,一生著書立說達1700萬言,還探索出一套獨特的治學方法和治學門徑。

7.【只做一件事的專注】數學大師陳省身常對人說,自己只會做一件事,就是研究數學。他要求自己“一生做好一件事”,把塵世中的浮囂之聲摒絕於外,把生命能量在數學研究領域發揮到了極致。2017年1月8日,80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澤山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後說:“我一輩子做一件事,就是火炸藥的研究,這是國家給我的使命,我必須完成好。”南仁東是我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這項工程從論證立項到選址建設歷時22年。他說,20多年自己只做了這一件事。這位勇擔民族復興大任的“天眼巨匠”,為科學事業奮鬥到生命最後一刻。

8.【阿里的“最後一個回合”】拳王阿里曾多次被對手擊倒,但總是頑強地站起來繼續迎戰,結果笑到最後的總是他。輝煌戰績使阿里成為拳壇傳奇人物,談到成功之道,他說:“一個拳擊手,前邊不論被擊倒多少次都不要緊,關鍵是要勝在最後一個回合。”

9.【關鍵在最後】劉項爭霸,劉邦一直在打敗仗,被項羽打得丟盔棄甲,但最後一仗他卻在垓下給了項羽致命一擊,奪得天下。拿破崙在歐洲所向無敵,百戰百勝,可最後一戰卻慘敗於滑鐵盧,退出歷史舞臺。他的對手惠靈頓此前雖一輸再輸,卻在這一仗盡雪前恥,一戰成名。他們都勝在最後一個回合,成了歷史的創造者。

10.【“逆境出人才”】“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所列舉的這些人傑偉業,無一不是逆境逼迫的結果。成功往往與磨難相伴,來自於磨難的砥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