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長沙織機街上的四個工廠,如今再也找不到了

记长沙织机街上的四个工厂,如今再也找不到了

《織機街133號的故事》連載(19)

文 | 阿信

織機街上有四個工廠,從東到西分別是長沙鋸木廠、長沙飴糖廠、長沙彩色印刷廠和長沙紅旗織布廠。

记长沙织机街上的四个工厂,如今再也找不到了

133號大院與鋸木廠打鐵隔壁。鋸木廠是一個負責木材初加工的廠,即把圓木鋸成木板或木條。所以,只要它開工,機器鋸木的噪聲就響徹半條大街,特別是樹木剛接觸飛速旋轉的鋸輪時,發出刺耳的尖叫聲。那時電力供應緊張,而鋸木的機器耗電量大,因此,工廠實行錯峰作業,即在深夜社會用電量小的時候,開機器加工木材。這可害苦了我們院的人。

记长沙织机街上的四个工厂,如今再也找不到了

1979年我備戰高考時,每晚學習都到深夜。好不容易盼到夜深人靜的時候,鋸木廠卻又傳來了尖叫聲。如果題目做得順,心情還好一點。如果遇到題目做不出來,心中對這噪音的惱火,簡直到了極點。我有時煩燥得站在門外臺階上,對著工廠大罵。現在想來,那時的人們是多麼的老實,面對如此大的噪音汙染,選擇的是默默地忍受,竟沒有一個人提意見。

记长沙织机街上的四个工厂,如今再也找不到了

飴糖廠在鋸木廠斜對面,東與煤礦公司打隔壁,西與東文廟坪巷相鄰。這個廠屬於長沙副食品公司,專門生產各種口味的飴糖粒子。

讀小學的時候,我有個叫趙旭的同學住在東文廟坪巷,他家的房子就在飴糖廠包裝車間的下面,中間只隔著一條小巷子。那時放暑假,學校在有條件的家庭設了學習活動小組點,每個點安排五六個學生,做作業、搞活動。有一年暑假,趙旭家是一個小組點,我被安排在這個點。我們做作業的桌子放在車間的窗戶下。

每天上午,二樓包裝車間的年輕師傅就伸出頭來,對我們說:“小朋友,借幾本小人書來看看羅。”趙旭知道套路,就說:“可以啊,你丟幾粒糖粒子下來吃羅。”於是,他們從窗戶放下一根繩子,我們把小人書固定在繩子上,他們再拉上去,看完就丟下來還給我們。當然,他們沒有白看,每次都要丟下一些包好了的糖粒子給我們。

记长沙织机街上的四个工厂,如今再也找不到了

長沙彩色印刷廠職工,如今住在馬家巷15號

織機街上的彩色印刷廠,嚴格地說,只是這個廠的一個車間,工廠的本部在大慶路(現在的黃興路)。它專門負責印刷一些彩色紙包裝、年畫之類的東西。我們133號大院彭伯伯、彭伯媽倆口子都是這個廠的。

有一年,彭伯伯對我們說,他要去德國買設備。那個時候能夠出國,是天大的喜事。我們院裡的人都好羨慕他。不久,彩色印刷廠車間外堆放了好幾木箱子的設備。彭伯伯告訴我們,這就是從德國買回來的印刷機器。但是這些機器一直堆放在織機街上,沒有打開過,更沒有投入生產。好像聽彭伯伯說過,這套設備用不了。是什麼原因,我不清楚。反正是買回來了一堆廢鐵。上世紀90年代,織機街拆除時,彩色印刷廠搬到了開福區陡嶺支路60號。

记长沙织机街上的四个工厂,如今再也找不到了

紅旗織布廠所在地,如今是寬闊的人民路

紅旗織布廠東靠東文廟坪,西臨化龍池巷,是街上四個工廠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廠。它是解放後通過公私合營改造而成為長沙市紡織局下屬工廠。主要生產勞動布(有點像牛仔衣褲用布)和格子布,銷往非洲,很受歡迎。

记长沙织机街上的四个工厂,如今再也找不到了

它“五臟”齊全,有醫務室、幼兒園、夜校、食堂、澡堂等。那時家裡房子小,沒有采曖設施,冬天洗澡是個大問題。織布廠的子弟都是去工廠澡堂洗澡。有的女職工還把被子等帶到澡堂洗。夏天,車間溫度高,廠裡的食堂自己做汽水,給每個車間送去二缸,給職工降暑。職工們除了在工廠喝外,總還要帶回家一大茶杯。我的小學同學胡蓉華的媽媽是織布廠的。夏天,她下班總要帶一搪瓷茶杯汽水回家。左鄰右舍的小孩摸出規律了,在她下班的時候,就守候在她家門口,等著分一小杯汽水喝。我們133號大院的何伯媽、巢伯伯夫婦都是這個廠的。由於織布廠的福利好,加上那時工人地位高,我們都好羨慕和尊敬他們。

记长沙织机街上的四个工厂,如今再也找不到了

當年紅旗織布廠的幼兒園,如今做了出租屋

“文革”時期,織布廠原私營老闆被安排在工廠打掃衛生。每天上午,這位眉慈目秀的老闆身穿青布長褂,腳穿平角布鞋,頭髮梳得油光,拿著大大的竹掃帚,在廠區“劃大字”。之所以說他是“劃大字”,是因為他掃地完全是漫不經心、做做樣子。他的穿著打扮與他手上的活,太不相搭了。

记长沙织机街上的四个工厂,如今再也找不到了

紅旗織布廠如今只剩下了一個留守處。

未完待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