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是怎样走向灭亡的?是谁结束了蜀汉的进程?

燕北闲人


蜀汉灭亡的主因依次为:政治局势恶化、军事实力衰弱。

政治局势恶化

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执政时期保持着高度集权,在今天我们认为集权不是一个好词汇,但是在当时集权有益于政权的稳定性,对国家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诸葛亮病逝后,刘禅委任蒋琬、费祎接管军政大事,董允主管禁中事务,三人遵循诸葛亮遗法治国,亦没有出什么乱子。至于十余年,公元246年,蒋琬、董允一并去逝,只留下费祎独掌大局,蜀汉内政就是从这时开始恶化。

费祎为此开始提拔姜维、陈祗为副手,按说二人是有才能的,问题在于蜀汉内部意志逐渐分裂。在战略上费祎并不主张大规模北伐,以发展经济为主。姜维则主张全力北伐,谋求取得大战果。

董允执掌禁中时期,宦官不得参政。陈祗接任后允许宦官黄皓参政,并与黄皓狼狈为奸掌控朝野,以此巩固权力。诸葛亮执政集权,但是执法公平,军民无怨。而陈祗、黄皓开始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使蜀汉政权逐渐偏离军民,令人失望。

庞统有个儿子庞宏,为人刚正直率,因看不惯陈祗滥用职权,被外放为涪陵太守,一日行舟至鹿角沱乌江,覆舟溺水而死,葬於江边。陈寿的师兄罗宪为人方亮严整,人称子贡再世。因不肯奉承黄皓,被外放为巴东太守。

原本蜀汉就缺人才,诸葛亮在世的话一旦发现有才的人物,恨不得加以提拔,就连魏延、杨仪都得到重用。陈祗、黄皓全凭私怨任意排挤不满之人。

至蜀汉灭亡前三年,吴臣薛珝入蜀返回,向吴主孙休汇报说蜀汉的朝廷已经听不到真话,经过田野间看到百姓都面有菜色。按照孟子的说法,民有饥色是率兽而食人的行为,后人都把这种现象当作亡国之象,始作俑者的典故就源自那段话。

有人偏执认为这是薛珝以吴臣的角度去批判蜀汉,他的说法并不可信,可是薛珝的说法在史书上的佐证比比皆是。陈寿直接把原因写出:“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

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则说:“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诸葛瞻、诸葛尚父子对不能除掉黄皓也是心有悔恨。

当然,陈寿作为蜀臣,他不好直接批评刘禅,只有专骂黄皓。问题在于黄皓区区一个內侍官员,居然能克制比自己官位还高的姜维、诸葛瞻、董厥,没有刘禅的意思怎么办得到?刘禅以中常侍黄皓乱政的行为无非是走了汉桓帝、汉灵帝的老路。


蜀汉灭亡之痛,最大的责任就是刘禅本人。他前半生用诸葛亮辅政是正确的,后半生自乱其政也是咎由自取。

军事实力衰弱

随着内政纷乱,就意味着缺乏经济去支持国家军事行动,随着姜维多次北伐,国政的支出逐渐难以维持。特别是256年,姜维于段谷战败,损兵折将,这一次激起蜀中百姓怨骂,焦周著《仇国论》反对北伐。而后姜维的老战友张翼也反对北伐,再到诸葛瞻上台后,廖化提醒姜维适可而止,认为用兵如果不收敛,必将自食恶果。

战争从来都是政治的延续,彼此间互相影响。政治局势恶化影响前线战事,战役的败落影响内部政治矛盾。在诸葛亮执政期间,对政治和军事的把控有度,没什么人会极力提出反战。可是在蜀汉后期,政治主张已经开始分裂,由此导致人心不齐。

即便是跟姜维一同北伐的张翼、廖化都已经处于反战的态度,只是他们的反对权不足。与此同时,诸葛瞻、董厥就开始密谋罢免姜维兵权,扶持阎宇接任姜维,只是蜀汉还没来得及操作就已经灭亡。

可以想象,假设曹魏当时没有伐蜀,蜀汉内部以诸葛瞻、董厥等人为首的集团会对姜维进行夺权行动。当年孙吴丞相诸葛恪一场新城大败后,就引发政变,致使诸葛恪一族灭亡。姜维究竟是和平交出兵权,还是一场血杀就不得而知了。

姜维曾向刘禅提议杀掉黄皓,刘禅没有听从,姜维的应对方法是带着蜀汉几万主力部队远赶沓中屯田避难。如果不是这样,姜维留在成都的危险很大,他都不能直接起兵逼宫。

但这一来又暴露了蜀汉国防漏洞,早前姜维改变了刘备拒敌于国门外的军事布防,把汉中周边兵力收缩到汉、乐二城。在理论上蜀汉的兵力也能支持姜维新的国防策略,问题是姜维为了政治避难,把蜀汉数万部队带往陇西沓中一带,导致魏国伐时汉中兵力空虚,根本挡不住十万大军涌入汉中,兵锋直抵阳平关。

因为政治和军事的乱象,使得国防系统没有起到作用。就好比装了一道防盗门,但是贼来的时候,门是开着的,防盗门质量怎么样还有意义吗?

诸葛瞻在死前曾说:“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

可以说蜀汉的灭亡,除了刘禅本人责任最大外,其次是黄皓乱政,再次是姜维无度北伐,最后是诸葛瞻不守不住江油。这些人的责任是由大到小牵动起来,并不都是单纯的个人责任,是整个国家内部一系列连锁效应。诸葛瞻的责任最小,是因为他主要只承担才能不足的责任,内除黄皓,外制姜维,这本该是刘禅的责任。


苏沉船


军阀割据加剧了蜀汉的败落


蜀汉后期灭亡有个重要人物——姜维,姜维拥兵自重、不听调遣等一些军阀习气在他的身上表现淋漓尽致。最终蜀汉灭亡姜维之手,结果自己也没有落个好下场。

蜀汉政权的灭亡是很多原因构成的合力造成,既有西川面积狭小,人口不多,综合国力不足的原因. 也有内耗严重的问题,还有姜维以 “新军事变革” 为名,除此之外,蜀汉的败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内部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实质上是大军阀消灭小军阀的过程,可蜀汉内部在刘备死后却出现了老军阀未灭,新军阀又粉墨登场的另类局面。当然蜀汉集团中第一个大军阀就是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常常以北伐为名,将军权掌握自己手上。一个国家的军队被军阀控制,军队就很难为国家服务了,所以就有“六出祁山”而不能取中原寸土的笑话。


后来,诸葛亮死了,但军阀割据的局面并没有结束。因为诸葛亮的衣钵被姜维完整地继承了下来,真可谓 “薪火相传” 。姜维掌权后一开始表现出继承诸葛亮遗志的架式,有事没事到到北部边境转一转,达到控制军权、树立威望、拉扰人心的目的。到了后期,姜维则干脆不听朝廷调遣,割据一方。《三国志·蜀书·姜维传》中记载: “五年,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维本羁旅托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面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字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慎,不良还成都。” 这段话的意思是: 景耀五年,姜维战败,屯兵沓中。由于姜维连年征战,没有什么战果,宦官黄皓与将军阎宇联合起来,想甩阎宇换掉姜维。姜维知道后,害怕兵权被解除,就滞留外面,不回成都。

后人把姜维夸得圣人一般,但无论如何,姜维不听中央调遣行为就是地地道道的军阀割据,放在任何时代都是足够上军事法庭的。

在《三国志·蜀书·雷峻传》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魏之伐蜀,招宇西还,留宇二千人,令宪守永安城。” 意思是说: 钟会、邓艾伐蜀时,刘禅召阎宇西进成都救援,阎宇了二干人给宪,让罗宪驻守永安城,自己率领大部队奔赴成都。

结果姜维的理由是:仍以情况不明为由,拒绝回师勤王。

我们知道剑阁是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塞,姜维是完全可以派一部分人马在钊阁迟滞敌军,率领另一部分人马驰援成都的。凭着姜维部队实力,粉碎邓艾父子人数不多的小股部队应该是绰绰有余的。那样的话,蜀汉当时的危局或许可以迎刃而解。

国家大厦将倾,军阀们想的往往并不是力挽狂澜,而是如何保存实力,以便在投降的时候讨价还价,这是军阀的本性使然。国家灭亡了,如果姜维手中的部队还在,做不了一方诸侯,那也还能富甲一方,但如果姜维的部队拼光了,姜维则只能沦为阶下囚。


尽管姜维的梦很美好,可是司马氏是不允许国家内部有军阀存在的。正所谓“机关算尽,反误了唧唧小命”。


皓说史


蜀汉灭亡的原因其实有很多,最为直接的原因是后主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导致整个蜀汉朝政混乱,大臣与皇帝之间离心离德。而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蜀汉政权长期未能本土化,导致荆襄集团与四川集团甚至东州集团之间相互不信任,从而导致了几派之间各怀鬼胎。



而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费祎被刺之后,姜维重兴战事,对外战争导致了蜀汉国力日益下降,四川地主集团的利益受到极大损失。以至东吴使臣回复吴主:蜀国人人面有菜色,恐国将不久矣。

一个国家,内政混乱,国力崩溃而外有强敌,自己还在不断挑衅,这样的国家岂能长久。其实,此前诸葛亮治蜀的很多政策就是战时政策,严刑峻法,对外征伐,已经将蜀汉政权拖入了崩溃的边缘。诸葛亮死后,他的继承人蒋琬与费祎及时调整了这一政策,对内休养生息,对外停止征战,蜀汉才有了一段安宁平和的时间。



但是,这一短暂的和平被姜维重新挑起的战事打破,而内又有奸佞作梗,姜维既不能在成都治黄皓,只能离开成都去沓中屯田。所以,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临死时才会说:内不能治黄皓,外不能治姜维。其实,不管是黄皓也好姜维也罢,说到底,不能给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样的国家是不可能长久的。

所以当司马昭以三路大军伐蜀时,除了姜维死守剑门关外,蜀国其他地方几乎不设防。这才有了邓艾偷渡阴平的成功。首先来讲,阴平小路如果没有当地人的带路,魏军是很难找到的,更不可能从摩天岭上下来还能完好无损。其次,邓艾抵达江油关时,只有不到一千人,江油关守将马邈一听魏军来了,马上就开城投降了,以至邓艾兵不血刃拿下了江油,涪城,雒州,直到绵竹才遇到诸葛瞻父子的抵抗。



而诸葛瞻父子战死绵竹之后,蜀汉内部更是一片投降的声音。为什么?就是四川集团内部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洛阳,实际上,正是他们把刘禅给逼降了。我们都读过李密的《陈情表》,李密本是蜀汉的本土派大臣,但是他给司马炎写的《陈情表》就可以看出其中的端倪,四川集团在刘禅投降后,几乎全部高官得做。所以不能怪谯周说降刘禅,只能说明这个政权该亡。


傅斯鸿


蜀之灭亡,最主要的是国力所致,然后人心离散,后主也没有进取中原的魄力,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不灭,那才是天理不容!要说结束进程的话,关二爷丢荆州算一部分,但最重要的是刘备自己~夷陵惨败,完完全全动摇蜀国根本,以上两点注定了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格局已经无法实施~基本丢了一统中原的资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