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個實驗,我再也不敢打孩子了

有人說:熊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對付“熊孩子”,當代賢母和現代奶爸一旦內心崩潰,洪荒之力難免爆發。所以這些祖傳千年的育兒功夫,由於簡單粗暴直接有效,很容易就被激發出來了。

“竹筍炒肉片”這道家常“菜”已經是超級經典了,經常忍不住想用,是不是?


看完這個實驗,我再也不敢打孩子了

孩子不能打!

看完這個實驗,我再也不敢打孩子了

說了孩子不能打!

看完這個實驗,我再也不敢打孩子了

不打不行了!

據隨便調查,大部分父母還是很難守住這類節操的。三番五次被拱火之後,往往腦子裡只剩下一個念頭——“能動手就別BB”。

可一通惡揍或者臭罵之後,清醒過來的老母親老父親們又難免陷入老淚縱橫、捶胸頓足的懊悔之中。

“剛剛下手會不會重了點?”“怕是給娃留下心理陰影了。”“本來說好不再打孩子了。”“打孩子果然會上癮,有了一次,就不自覺會有第二次。”……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4年的一份報告稱,全世界有多達80%的父母都打過孩子,更有相當一部分父母壓根兒沒把打孩子這件事當回事——儘管知道這樣不好,卻仍然覺得很平常,是可以接受的。

之所以認為平常……歸根結底,還是父母們對打孩子屁股這個行為的後果認識還不夠深刻吧?


父母打孩子

真的是因為孩子做錯事了?

父母認為自己情緒失控是因為孩子,孩子應該承擔責任。他們會想:“如果孩子在某個方面做好了、進步了,我就不會這樣了!”

所以,他們一面發洩式的攻擊孩子、打罵孩子,一面又讓孩子為他們糟糕的情緒負責!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在外面待人溫和,在家對娃猙獰的“兩面派”家長!

可是,父母情緒不好真的是因為孩子麼?

也許是因為你和同事有了齟齬,沒佔上風你心裡不快;也許是早上你的車被莫名劃了一道,肇事者逃逸你很憤怒;也許是大學時那個貌和心不和的所謂“閨蜜” 在朋友圈曬了又一家分店開業的剪彩儀式;也許乾脆就是簡單到你晚上不小心吃到了最討厭的香菜,胃裡難受……

這些生活裡一點點的小情緒在你心裡積累,讓你無處釋放,讓你焦躁。看到手無縛雞之力的孩子,你終於找到了一個發洩口!

看完這個實驗,我再也不敢打孩子了

你對他又打又罵,你用語言暴力摧毀他們的自尊,又用肢體暴力摧毀他們自信。看到他們無法反抗、看到他們臣服,你獲得了極大的快感!

李銀河曾在其博客上貼出好多網友的例子:

@amandaaaaaaaaa:

我媽就這樣,我被攻擊痛苦時,她臉上從未見過的開心和意氣風發,那表情簡直可以說是容光煥發,看她那樣,我的心就慢慢死了。

@xxliu2016:

很早以前大概念初中的時候,我媽罵到我崩潰的時候,我說我死了做鬼也不放過你,她好像有點得意的樣子,好像順了她意思。我一直覺得我是不是看錯了她的表情。我無法相信她心裡有那麼黑暗。她平時一副老好人的樣子。

@小豬112生髮靈官博:

想起一個類似的事情。初中的時候,有一次因為被父母反覆的指責而激怒,我跑進房間躺在床上憤怒又絕望地嘶吼,手亂拍,腳也到處踢,像個瘋子發病。但是我的爸媽走進來一起笑我,說我光叫不流眼淚,還說要拍下來。我更加憤怒地發洩了很久,他們覺得無聊,就不笑了,一直叫我停下來。


孩子被打

會受到大多傷害?

當父母完成發洩,獲得快感後,給他們的孩子留下了什麼呢?也許是終身難以泯滅的痛苦!

前段時間因酒駕向公眾道歉的陳喬恩,兒時被媽媽經常打。說起媽媽,她眼裡滿滿的痛苦。

看完這個實驗,我再也不敢打孩子了

談及小時候,她說“自己整日生活在恐懼裡,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打”!即便在錄製節目,說到媽媽,她還是會下意識地回頭確認媽媽是否就在旁邊。

看完這個實驗,我再也不敢打孩子了

儘管她早已成為人盡皆知的大明星,儘管她的媽媽早已老邁,內心的恐懼卻仍舊留在心底。

以“為孩子好”的名義肆意用言語羞辱孩子,對此心理諮詢師賴佩霞曾在節目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我罵你,其實是因為我無能!我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

看完這個實驗,我再也不敢打孩子了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小不記事。打一下、罵一下,孩子長大了就忘了。但是,兒時經常受到打罵的孩子,長大後會缺乏安全感,在人際關係、親密接觸、溝通等多方面有障礙,還可能有暴力傾向。也許被打罵的記憶模糊了,但卻在心理上留下了難以消除的痕跡。

因為打孩子真的能造成很嚴重的後果。此前有研究發現,孩子被打會增加焦慮、抑鬱等精神健康問題,可能讓孩子變得更具攻擊性,甚至讓暴力“世代相傳”——打孩子就等於告訴孩子可以對別人動用“武力”,而他們也會“現學現賣”。

所以,父母情緒穩定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想讓孩子遠離暴力?

先從“我”做起

孩子天生就愛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就連許多動物的幼崽也會不自覺地模仿成年動物的一舉一動。

上週我們在發展心理學課上,就講了著名的社會認知理論之父Albert Bandura關於modeling的理論。下面是課上教授給我們放的一段視頻,她自黑說:this is the highlight of the class。這節課你們要是什麼都記不住,應該也能記住這個視頻。

這是一隻小貓在模仿貓媽媽洗臉,它和貓媽媽的動作就像模子裡刻出來一樣,幾乎可以算是整齊劃一。而我們的孩子,只能更厲害啊!

看完這個實驗,我再也不敢打孩子了

最近有個小孩“做飯”的視頻就很火,畫面中這個頂多2、3歲的孩子興高采烈地完成了一系列的顛鍋、加料、磕雞蛋、踩火動作,動作嫻熟如行雲流水般一氣呵成,看到他,腦海中就能想象出他家人在灶臺邊忙碌的樣子。

看完這個實驗,我再也不敢打孩子了

加雞蛋


看完這個實驗,我再也不敢打孩子了

顛鍋小王子


若論起自家小人兒的模仿力,想必每個家長也都能舉出一筐筐的例子吧!

所以,為什麼不能打孩子,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正因為有樣學樣,生活在暴力之下的孩子,更可能後患無窮。

早在1963年,Albert Bandura等人就進行了一項研究攻擊性社會行為的實驗。66個正在上幼兒園的孩子被分成三組看同一個視頻,視頻裡一個成年人在對一個充氣娃娃拳打腳踢。

看完這個實驗,我再也不敢打孩子了

之後,三組孩子又繼續分別看到了這個行為帶來的不同結果:

第1組孩子看到這個成年人因為攻擊性行為得到了獎賞;

第2組孩子看到這個成年人因為攻擊性行為被另外一個成年人斥責;

第3組孩子看到這個成年人沒有因為攻擊性行為得到任何獎勵或懲罰。

之後,第1組和第3組孩子便開始出現了攻擊性行為。

對於這個結果,想必大家都很好理解,所以研究人員想要繼續瞭解,第2組的孩子在什麼情況下就會“動搖”?

他們又做了進一步實驗:這三組兒童隨後被告知,只要他們再現視頻中的行為,就能夠獲得獎勵。

結果無一例外的,三組孩子全部都完整地模仿了視頻裡的攻擊性行為。

看完這個實驗,我再也不敢打孩子了


看完這個實驗,我再也不敢打孩子了

是的,就連小女孩都表現出了讓人膽顫的暴力舉動。

這說明了什麼?當攻擊性行為受到了肯定,天性好模仿的孩子,就會表現出很強的攻擊性。

大人動手打孩子,就相當於給孩子做出了一個不良的行為示範,讓孩子以為這樣的做法是合理的,是可以被接受的,是可以解決問題的方式。


當大人情緒上來,想打孩子的時候,先冷靜下來。試著做以下幾件事:

告訴自己可以控制情緒

當你的負面情緒出現時,你要對自己敲醒警鐘,告訴自己:我現在很想發脾氣、打人罵人,但我可以控制我自己!對自己的心理暗示,可以讓自己慢慢平復下來。

呼吸訓練讓情緒平復

情緒就像是一團突然燃燒的火,而且會迅速蔓延,讓你的大腦集中在這件事上。如果你發現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可以默默地在心裡說“深吸、呼出、深吸、呼出……”。反覆練習,不斷延遲自己爆發的時間,慢慢的,情緒控制一定會有效果。

暫時離開,做點其他事

當你的情緒到達極點,要爆發前,可以選擇離開現場。給自己數數“1、2、3”,然後去喝杯水,給自己一個平復的時間。

當你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時,你會以新的角度去看待事情。你可能會發現,之前差點就暴跳如雷的你,可能是被壞情緒“逼”得放大了孩子的缺點。

換句話說,用打孩子來讓孩子聽話,就是在用實際行動告訴TA,“打”是比用語言溝通更加高效、更能讓人快速順從的方式,是值得肯定的。

這會讓他以後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他人——而且他還會認為這樣做是對的。

改變雖難,但為了孩子,每一位家長都應該去堅持與付出。如果你是個暴脾氣的家長,總是忍不住想打孩子,或者總是每日因為孩子的表現而氣憤頭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