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年大清帝國不閉關鎖國,現在的中國是什麼樣的?

中國人讓世界進步


🌹清朝(1644—1911年)滿清政權。清朝統治者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充滿了小農意識,推行“重農抑未”政策,壓抑、限制民間商業的發展。

🏤由於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統治者們認為天朝地廣人多,物產豐富,無所不有,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當時西方的殖民者,正向東方擴張勢力,滿清統治者們擔心國家的領土主權受到外國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已的統治,於是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嚴格地限制對外貿易。

🏚清初的40年,實行嚴厲的禁海政策,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許擅自出海貿易。英國商船幾次到寧波貿易,企圖在那裡設立長期的貿易商點。清政府深感疑慮,下令只開廣州一處作為經營管理貿易。

🎄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推行了近200年。它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

🏚清朝建立時,英國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1640年),隨後開始了工業革命,遍及西歐和北美。西方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進入了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新時代。清政府仍然堅持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極鉅變化,也未能適時適機的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這樣,使得原本先進、強大的中國逐步的落後了。

🎄1840年的鴉片戰爭,英國用堅船厲炮強行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簽訂了近代以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標誌著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隨後,和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眾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

🎄閉關鎖國老朽,落後就要捱打!

🇨🇳改革開放發達,國強民安興邦!


笑看東籬


如果大清當年不閉關鎖國,那麼我們如今極有可能已經不是清朝了。按照歷史規矩,一個朝代存活時間一般在兩百多年,那麼其實大清也已經亡國了,現在我們極有可能生活在一個被漢人推翻清政府統治的政權裡。


雖然還是封建制國家,但是跟清朝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不必再留辮子,各種髮型直逼國際範兒。皇上還是在北京辦公,自主研發的武器可以從明朝開始繼續研發,在國際上多次獲獎,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造出原子彈的國家。


中國會跟上世界工業革命的腳步,甚至是主導國家,各國依然是緊隨其後,地大物博,貿易到達世界各地。我們的皇帝征服了日本,設日本省,發展製造業、漁業。當地居民感恩戴德,欣然接受。

一戰和二戰也不會發生,被中國一票叫停。政府會對無人居住的空房進行定期清理,對窮人進行安撫,許多人都可以老有所養。男女比例平衡,人口達到了90億,社會繁榮發展,優秀傳統都被保存,世界各國爭相移民中國,中國紅卡申請需要經過多次審批。


歷史密探


首先我們要先來了解清朝政府為什麼要閉關守國,然後找出不閉關鎖國的條件,最後以沙俄作為參照來預測不閉關鎖國後的中國是怎樣的情況。

我們先來看清朝閉關鎖國三大重要的原因:一是害怕怕占人口多數的漢族會聯合外部勢力顛覆清王朝的統治;二是中國自古以來重農抑商的傳統思想文化束縛;三是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對市場賴非常小。我們來具體分析。

一、清朝統治者的恐懼

第一點原因很好理解,因為大清帝國是少數民族趁中原內亂入主中原。當時的滿洲人只有百萬人口,而漢族經過戰亂卻仍然還有幾千萬人口,滿清政府要控制這麼龐大的民族難度是非常大的,必須想盡辦法削弱漢族的力量。

而漢族在“隆慶開關”之後對外交流頻繁,和外部世界聯繫密切。加上海上力量強大的鄭氏集團,使得滿清政府非常害怕沿海的漢人、鄭氏集團以及外部勢力三方會聯合起來顛覆清王朝統治。因此一度下達禁海令和海遷令,企圖以此打擊這三方勢力。後來攻佔臺灣統一全國後鄭氏集團的威脅解除,清朝的統治也更加穩固了,因此康熙在群臣建議下解除了海禁。



康熙皇帝

但是仍然對中外交往做出種種限制,妄圖以此來達到限制漢族通過和外部世界交往來壯大實力目的,同時抵禦列強入侵也是十分重要的目的。此後為了實現這次目的又經過幾次反反覆覆的折騰最終乾隆制定出“一口通商”的政策徹底進行了閉關鎖國。可惜事與願違,閉關鎖國在後來不僅沒能抵禦列強的入侵,反而把中國推入了災難的深淵害了整個中華民族。

二、清朝統治者的保守

第二點是中國長期以來長期重農抑商思想的毒害,導致工商業的發展經常收到打壓。應為工商業的發展會促進人口的流動。這在許多統治者看來人口大量流動一方面不方便管理,另一方面很容易聚眾鬧事,同時大量人口脫離農業生產也會威脅糧食生產的穩定,有可能會造成國家饑荒引起社會動盪。這些都不利於統治的穩定性,因此許多統治者都大力打擊私營工商業的發展,希望把百姓牢牢的束縛在一個地方,只有宋朝是個例外。

所以接受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以中華正統自居的清王朝自然也比較重農抑商,希望把百姓都束縛在土地上方便自己統治。而對外貿易的發展會使許多人脫離農業生產和造成人口的大量流動。本來清王朝統治人口占多數的漢族就有點吃力,這樣又會加大統治的難度。所以清政府基於這一點也會大力限制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了。

三、清朝統治者的狂妄

至於第三點是因為中國國土面積廣大,人口眾多幾乎佔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導致中國的物產十分豐富,形成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不需要跟外界進行過多的貿易交換,這也讓清王朝有底氣進行閉關鎖國。

因此乾隆在英國人請求他開放更多口岸通商時才會說出中國什麼東西都有,不需要和外界進行交換,和他們貿易只是可憐他們這樣狂妄無知的言論。

乾隆皇帝

四、使清王朝不閉關鎖國的辦法

要想讓清王朝不閉關鎖國,就得讓滿洲人和漢族融合,形成像現在這樣真正的滿漢一家。雖然清王朝統治者一直宣揚滿漢一家,一方面以中國正統自居,一方面又進行滿漢隔離,對漢人處處提防,這種自相矛盾的心理造成雙方的隔閡很難形成合力,近代中國遭受列強凌辱各民族不團結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所以民族的團結真的很重要。

所以清王朝需要放棄滿洲人高高在上的思想大力促成滿漢融合這樣還需要提防漢人嗎?而不需要提防漢人就不用怕對外交流後漢人會和外人聯合起來對付滿清政府了。同時康熙雍正的眼光其實是不錯的,如果他們不過於提防漢人應當不會對對外交流限制這麼多,清王朝就可以從對外貿易中獲得更多好處這樣 清王朝也許就會學宋朝不會最後進行閉關鎖國了。

五、不閉關鎖國後的中國

那麼不閉關鎖國後的中國會怎樣呢?這裡我們可以參考沙俄帝國。沙俄帝國和清王朝一開始是非常像的,都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可是又是封建色彩非常濃厚的君主專制國家。但是因為沙俄因為沒有進行閉關鎖國,反而不斷的進行改革使得沙俄始終成為世界強國之一。

而清王朝的各項條件都遠優於沙俄,人口是沙俄帝國的數倍,物產遠比沙俄豐富,港口遠多於缺乏不凍港的沙俄,中國人也比俄羅斯人更有商業頭腦。這些先天的優勢將使得中國的國力怎麼都比沙俄帝國要強。中國不說成為列強之一,至少不會遭受近代以來的各種恥辱。這樣現在的中國國土面積將會大很多,不會丟失那麼多領土。至於其它方面不好說因為變數太大了不好判斷,當時以中國人高智商和敢於鬥爭的精神料想今天的中國也不會差。


清朝全盛時期版圖


執斧傳播開天名


其實大清帝國,並沒有閉關鎖國。經濟在全球機緣巧合之下,還發展的比較好。

只是最後,因為全球局勢改變,最後最後大清經濟幾乎崩潰!

孫中山袁世凱接手後,國家幾乎沒錢了。全部用於賠償外國的款。因為政府一直借外國的錢。

翻身的時候,是俄國一聲炮響,傳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很多國家的貸款和欠帳才一筆勾銷!

大清的閉關鎖國,是因為白銀大量外流,而中國又不產白銀。所以才關閉海關,以堵住白銀向外跑。

但外國為了賺你國家的白銀,你卻不放出來,如何繼續做生意?於是就打,結果,清朝被打敗。只好開放白銀做生意。所以就基本破產了。

就好比現在的美元,美國會無恥的美聯儲加息,以保證美元迴歸,賺取全世界的錢。這就是美元霸權。

所以清朝非常懂得做生意,並不是頭腦落後。只是大勢所趨,沒有辦法而已!


天堂行走之傳奇


閉關鎖國是清朝的一項基本國策。

1757年清政府徹底奉行起閉關鎖國政策。閉關鎖國政策,又稱洋禁、海禁,指閉關自守,不與外界接觸的一種國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護主義。這種政策徹底妨礙了中國人與世界先進的思想文化科學技術交流的機會。 同時也失去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清朝閉關政策還嚴重地阻礙及其他主產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而在明朝開始的資本主義萌芽,在此也徹底的被卡死,政府限制對外貿易,限制造船出海,沒有資本的原始積累,國內工商業的發展由此停步不前。

有一部分人說,閉關鎖國的好處是防範了西方殖民者,一定程度上對外採侵略有自衛作用,保護了封建自然經濟。但其實卻阻斷了中國與外國之間的商品貿易往來,使原本的稀疏的資本生產不復存在,這種辦法是狹隘的、落後的。閉關國門只能使自己在經濟上不斷萎縮。沒有起到抵擋外國“滋擾生事”的作用。這種閉關鎖國的國策只繭自縛,阻礙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扼殺了中國的生機和進取精神。

如果清政府沒有閉關鎖國會怎樣?

首先我認為,作為清朝政府來說,是不會改變這一國策的,儘管閉關鎖國之下有著一些官方的和經過官方審批的對外交流,但對清朝來說,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除了為防範西方殖民者歪。更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其蟻族式封建統治。防範長期受到政府壓迫的漢族平民,對清朝產生了反抗情緒。清廷也擔心西方殖民者支持漢人反清,因此阻絕西方人進入國內。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雖然對中國有害,但卻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清朝的封建統治,所以開鎖的可能性不大。

但如果開鎖,作為一個人口眾多,資源豐富的大陸國家,清朝的向海外的外擴張性是極其有限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國人的商業將會極度繁榮,繁榮的經濟交往將直接刺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在通過對外交流中,中國的文化,科學,武備,都會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那麼問題來了,參考沙俄的做法,作為一個封建的國家,即使開放引入資本主義的一些特徵體質,但其國家的基本特性是不曾改變的,所以滿清很大可能會成為沙俄,日本之類的半資本半封建的國家,農民和基層民眾的被壓迫被剝削的態勢不會發生改變,八旗貴族依然是國家的主人。根據此時中國的地緣態勢,北有沙俄,東有日本,大家一樣的半斤八兩,再度擴張的可能性不大,而海上基本是被一些更為資本化徹底的英法控制,所以中國在世界上不會成為一等強國,但最少不會再被世界輪毆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和海外的交流驟然增多,基層民眾必會接受更多的新思潮,如民族,國家的更多概念,可能那些喊著光復的革命黨們會早誕生許多年把,這也是滿清政府不願意看到的。

很多人更熱衷於想象,如果在大清時,不閉關鎖國就可以拳打英法,腳踢德俄,最後成為一個富強的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國家,但我認為,即使是不閉關鎖國,這些也是不可能的,滿清政府統治階層的特性決定了他們不會放棄手中的權利,就如後來所謂的預備立憲和皇族內閣一樣,因為他們擔心一旦放權,八旗貴族將會被人民從頭上徹底扯下來,所以即使不閉關鎖國,中國也不會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強國,充其量就是和沙俄日本對等的二等列強吧,然而,革命的旗幟也會更早的飄揚在大清的土地上。


關河南望


大清帝國閉關鎖國是有很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是民族關係,滿族人一直都是很提防漢族人的,雖然統治者宣稱滿漢一家親,但是滿族人一直以中國正統統治者自居,看不起也不信任漢族人,再加上兩個民族懸殊的人口差距,這使得滿族統治者恐懼漢族人,所說的滿漢一家親,也是冠冕堂皇欺騙百姓的話。其次是邊防問題,清初,經常有反清復明人士聯合境外勢力反抗清廷的統治,比較著名的是鄭成功。也正因如此,清廷才要想辦法阻止漢族人和境外勢力交流,這也是閉關鎖國的重要原因。

再者,就是中國封建統治者所存在的共同問題——重農抑商。封建時期的中國,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對於市場經濟並沒有多大的需求;商業活動造成的大量人口流動也不利於統治者管理,還會影響農業的正常生產,這不是統治者想看到的。最後,就是清朝統治者太過於狂妄,認為自己是天朝,萬國之國,其他國家都是蠻族,彈丸之地;認為中國地大物博,不需要通過經商來補充自己所需要但不能生產的商品,所以也拒絕了列強開通貿易港口的要求。

如果清朝不閉關鎖國,可以參考俄國的發展來預測現在的中國。大清帝國和沙俄帝國國情都是資本主義萌芽萌發在封建帝國,沙俄帝國通過不斷的改革,逐漸成為列強的一員,大清帝國擁有比沙俄帝國更多的資源,更多的人口,更方便的港口,所以說如果大清帝國不閉關鎖國,會逐漸成為一個強於沙俄帝國的列強,甚至有可能和英法等列強比肩,我們不會受列強欺辱,現在也可能是一個資本主義的發達國家。


諸葛小徹


先用數據說話,唐朝時期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百分之58,宋朝平均佔百分之60,明朝平均佔百分之45。也就說清朝開國是拿著佔世界經濟總量百分之45的大國來進行經濟建設的,起點很高。明朝,中國已經有資本主義萌芽,這是世界發展的大勢,清朝如果不閉關鎖國,憑著中國經濟的基礎,中國四大發明的基礎,中國人靈活又博大精深的智慧,以及中國人口龐大的基數和豐富的人才資源,再來個宋朝的百分之60很難嗎?你看清朝末年,當中國部分人民意識到自己的落後時,迅速的產生了一批又一批的進步青年,主動去國外學習他們的先進,開啟了經濟雖然落後,但思想文化卻非常繁榮的一個時代(清朝末年到解放前期)。解放後,中國經濟經濟總量只有百分之5,而在改革開放短短的幾十年,中國經濟迅速崛起,經濟,科技,文化等繁榮發展,迅速奮進,直逼世界前沿,大家看看,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是多麼讓人贊服的!總總數據和事實表明,清朝如果不閉關鎖國,同時人民思想開放,政府鼓勵創新,中國的經濟將不可估量,中國的文化科技也會引領世界前沿,中國會是一個強盛得大國!


亭貓咪


其實要說閉關鎖國,明朝海禁從1370-1573一共海禁了203年。明太祖下令“寸板不許下海”,就連東南亞都不能我國進行貿易。同時,明朝還撤銷了從唐朝開始就存在的對外貿易三大港口的市舶司。

其實,清朝海禁比明朝範圍和時間都少得多。從1655-1683年,清朝就是在福建對鄭氏臺灣進行了20多年海禁。鄭家在臺灣失敗以後,清朝立刻成立了粵,江,浙,閩四大海關,補給貿易東西兩洋,就連明朝一直禁止的日本也包括在內。

從1758年至1838年鴉片戰爭前夕,80年間,到達廣州海關貿易的商船共5107艘。與明朝不準商船攜帶武器不同,清朝允許商船攜帶8杆鳥槍,10副弓箭和2門火炮自衛。當然力度遠不如西方武裝商船。

乾隆拒絕英國使團馬格爾尼,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主要原因是馬格爾尼提出,清朝向英國開放天津,舟山,寧波,同時給予土地,英國人可以自由出入,同時減免稅收,允許傳教。這肯定是清朝所不能允許的。

如果不計算與邊疆地區,東南亞等國的貿易,在鴉片戰爭以前,清朝在廣東與歐洲貿易,一年的關稅就有160萬兩白銀,貨物超過1000萬兩白銀。到道光後期廣東海關的關稅收入已經達到400萬兩白銀。清朝200多年從外國賺回來幾億兩白銀。

光是在1700-1753年間,英屬東印度公司就有178艘船前往中國貿易,攜帶白銀1940萬兩。荷蘭商船到我國貿易,平均1艘船攜帶30萬荷蘭盾白銀。1720-1795年荷船從中國購買商品貨值價值6300萬兩白銀。

清朝對外貿易額是我國古代最高的,讓洋商不滿的是清朝只要白銀,棉花和鉛,其他貨物都不要。導致貿易逆差越來越嚴重,英國等國虧本嚴重。因此,英國開始攜帶鴉片進入我國,也就爆發了鴉片戰爭。

就是在第1次鴉片戰爭,到了1840年,參戰清軍的火炮,有至少600門進口的西洋大炮,還有600門在1840-1842年仿造的英國火炮。清朝打不過英軍,是清軍軍事制度落後。


深度軍事


閉關鎖國不是從清朝開始的,而是從明朝就有“海禁”了(當然後來有“隆慶開關”);而如果說到對外封閉,重農抑商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估計歷史還要往前追溯。

為什麼中國要搞這種政策,這個原因就很複雜了,到現在都沒有學者能完全說清楚,只能說生產方式上的小農經濟;文化思潮上的傲慢自大;還有殖民者的騷擾什麼的都是原因之一。

那如果中國不閉關鎖國會怎麼樣呢?個人感覺這肯定會對整個世界的局勢產生很大的影響!

首先,中國真正融入世界體系絕對不會等到1840年,而會更早,那麼西方的技術,思想等也會更早地傳播到中國,中國也會更加主動的接受。

東南沿海可能會出現一定動盪,但動盪之後,已經出現萌芽的資本主義經濟會迅速發展,緊接著中國的“新興城市資產階級”便會進行有利於自己的“思想文化改革”,屬於中國的“文藝復興”(批判保守的程朱理學,藉著先秦先賢的思想對這個社會進行文化重塑.....)可能會來到。

蒙古人很可能成為清帝國的“哥薩克”,沿著西伯利亞,中亞一帶西進,為帝國開疆拓土。

東南沿海著名的中國“海盜”,也很可能成為中國的探險家,就像英,葡等國的探險家一樣,四處擴張。

.......

只不過在當時的中國社會,全面開放是不可能的,這是定數,畢竟保守思潮的影響力太大,而過得已經很舒服的統治者也沒有開疆拓土的雄心壯志。


國史拾遺


首先我們要先來了解清朝政府為什麼要閉關守國,然後找出不閉關鎖國的條件,最後以沙俄作為參照來預測不閉關鎖國後的中國是怎樣的情況。

我們先來看清朝閉關鎖國三大重要的原因:一是害怕怕占人口多數的漢族會聯合外部勢力顛覆清王朝的統治;二是中國自古以來重農抑商的傳統思想文化束縛;三是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對市場賴非常小。我們來具體分析。



一、清朝統治者的恐懼

第一點原因很好理解,因為大清帝國是少數民族趁中原內亂入主中原。當時的滿洲人只有百萬人口,而漢族經過戰亂卻仍然還有幾千萬人口,滿清政府要控制這麼龐大的民族難度是非常大的,必須想盡辦法削弱漢族的力量。

而漢族在“隆慶開關”之後對外交流頻繁,和外部世界聯繫密切。加上海上力量強大的鄭氏集團,使得滿清政府非常害怕沿海的漢人、鄭氏集團以及外部勢力三方會聯合起來顛覆清王朝統治。因此一度下達禁海令和海遷令,企圖以此打擊這三方勢力。後來攻佔臺灣統一全國後鄭氏集團的威脅解除,清朝的統治也更加穩固了,因此康熙在群臣建議下解除了海禁。

但是仍然對中外交往做出種種限制,妄圖以此來達到限制漢族通過和外部世界交往來壯大實力目的,同時抵禦列強入侵也是十分重要的目的。此後為了實現這次目的又經過幾次反反覆覆的折騰最終乾隆制定出“一口通商”的政策徹底進行了閉關鎖國。可惜事與願違,閉關鎖國在後來不僅沒能抵禦列強的入侵,反而把中國推入了災難的深淵害了整個中華民族。



二、清朝統治者的保守

第二點是中國長期以來長期重農抑商思想的毒害,導致工商業的發展經常收到打壓。應為工商業的發展會促進人口的流動。這在許多統治者看來人口大量流動一方面不方便管理,另一方面很容易聚眾鬧事,同時大量人口脫離農業生產也會威脅糧食生產的穩定,有可能會造成國家饑荒引起社會動盪。這些都不利於統治的穩定性,因此許多統治者都大力打擊私營工商業的發展,希望把百姓牢牢的束縛在一個地方,只有宋朝是個例外。

所以接受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以中華正統自居的清王朝自然也比較重農抑商,希望把百姓都束縛在土地上方便自己統治。而對外貿易的發展會使許多人脫離農業生產和造成人口的大量流動。本來清王朝統治人口占多數的漢族就有點吃力,這樣又會加大統治的難度。所以清政府基於這一點也會大力限制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了。

三、清朝統治者的狂妄

至於第三點是因為中國國土面積廣大,人口眾多幾乎佔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導致中國的物產十分豐富,形成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不需要跟外界進行過多的貿易交換,這也讓清王朝有底氣進行閉關鎖國。

因此乾隆在英國人請求他開放更多口岸通商時才會說出中國什麼東西都有,不需要和外界進行交換,和他們貿易只是可憐他們這樣狂妄無知的言論。

四、使清王朝不閉關鎖國的辦法

要想讓清王朝不閉關鎖國,就得讓滿洲人和漢族融合,形成像現在這樣真正的滿漢一家。雖然清王朝統治者一直宣揚滿漢一家,一方面以中國正統自居,一方面又進行滿漢隔離,對漢人處處提防,這種自相矛盾的心理造成雙方的隔閡很難形成合力,近代中國遭受列強凌辱各民族不團結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所以民族的團結真的很重要。

所以清王朝需要放棄滿洲人高高在上的思想大力促成滿漢融合這樣還需要提防漢人嗎?而不需要提防漢人就不用怕對外交流後漢人會和外人聯合起來對付滿清政府了。同時康熙雍正的眼光其實是不錯的,如果他們不過於提防漢人應當不會對對外交流限制這麼多,清王朝就可以從對外貿易中獲得更多好處這樣 清王朝也許就會學宋朝不會最後進行閉關鎖國了。

五、不閉關鎖國後的中國

那麼不閉關鎖國後的中國會怎樣呢?這裡我們可以參考沙俄帝國。沙俄帝國和清王朝一開始是非常像的,都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可是又是封建色彩非常濃厚的君主專制國家。但是因為沙俄因為沒有進行閉關鎖國,反而不斷的進行改革使得沙俄始終成為世界強國之一。

而清王朝的各項條件都遠優於沙俄,人口是沙俄帝國的數倍,物產遠比沙俄豐富,港口遠多於缺乏不凍港的沙俄,中國人也比俄羅斯人更有商業頭腦。這些先天的優勢將使得中國的國力怎麼都比沙俄帝國要強。中國不說成為列強之一,至少不會遭受近代以來的各種恥辱。這樣現在的中國國土面積將會大很多,不會丟失那麼多領土。至於其它方面不好說因為變數太大了不好判斷,當時以中國人高智商和敢於鬥爭的精神料想今天的中國也不會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