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跨越的階層:朱元璋家族曾奮鬥了三代,最終都被打回了原形

文|羅山

朱元璋曾被後世史學家如此評價:“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清代史學家趙翼),一語道出了其人格的複雜性。朱元璋治國願作聖賢,希望能比肩堯舜,讓世間沒有貪官奸佞。朱元璋治軍堪為豪傑,在起兵之時廣納賢良,厚待文士,有救世安天下之心。朱元璋起家亦是盜賊,在亂世草莽中狡悍無比,在太平光景下殘忍無常,至死也沒能走出焦慮與狐疑。因此,朱元璋可謂是中國歷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複雜的人生經歷造就了其複雜的個性。

無法跨越的階層:朱元璋家族曾奮鬥了三代,最終都被打回了原形

朱元璋用很簡短的文字記述了自己的家族史,只有16個字:昔我父皇,寓居是方,農業艱辛,朝夕旁徨。朱元璋的出生地安徽鳳陽,在明代稱之為中都,政治地位尊崇,還修建了恢宏的城牆宮室,然而其所在的江淮內陸在今天也不是經濟發達的區域。在元代,此處的命運則更加悲慘:這裡曾是宋金、宋蒙交戰的前線,殘酷的拉鋸戰持續了數百年,一座座名城變成廢墟(如姜夔筆下的揚州),百姓四散,土地荒蕪,水利失修,災害四起。而元代定都北方,仰仗南方的漕糧北運,為了維持南北漕運的命脈——京杭大運河不被黃河泥沙淤積,淮河下游成了犧牲品,經常氾濫,為了治水又不得不徵發百姓服徭役,一年到頭沒有安生日子好過。朱元璋的家族史就是這片無常土地的災難史。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出身低微的皇帝,然而他的家族並不是一直都那麼窮。朱家三代人有幾次幾乎實現了階層躍升,從無產者佃農晉升為準中產自耕農,然而又迅速被打回原形。

無法跨越的階層:朱元璋家族曾奮鬥了三代,最終都被打回了原形

明皇陵神道及兩側精美的石象生

若問朱元璋的老家在哪裡,大部分人會不假思索地回答鳳陽。然而按今天的行政區劃,朱元璋的大哥生於江蘇盱眙,二哥三哥生於安徽五河,朱元璋是朱家第一個鳳陽人,這顯示了朱氏家族顛沛流離的遷徙史。爺爺朱初一原本住在金陵句容朱家巷,祖上幾輩人辛勤耕耘,已經過上有房有地的準中產階級生活了,但架不住徭役折騰。在兇殘的衙役們的皮鞭棍棒之下,朱初一隻能捨棄了房產地產,帶著兩個兒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大伯和父親,逃到淮河下游的泗州。勤勞的朱初一帶著兩個能幹的兒子在這裡奮鬥幾年,終於又攢錢買了一小塊自己的地,一切似乎都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爺爺朱初一選擇落腳的地方,具體而言是泗州的盱眙縣。盱眙這地方河網密佈,在當代以盛產小龍蝦而聞名。然而朱元璋的那個時代這種入侵物種並沒有出現在盱眙,河網密佈只能意味著地勢低窪,一旦發大水就是沒頂之災,百里以內一切人類生活過的痕跡都會被一朝抹平。再加上朱元璋的大伯和父親先後生了4個男孩,家裡很快又被吃空了,只能再次遷徙。大伯朱五一逃到了濠州鍾離,也就是鳳陽縣。父親朱五四則逃到淮河中游的五河縣,待了幾年又去投奔了大伯。朱元璋父祖的生涯表明,在元代的江淮內陸連脫貧都很困難,更不要說致富了。勤勞的農民連勉強餬口也做不到,幾代人奮鬥攢下來的家業,一次災害或是徭役就會消耗殆盡。

無法跨越的階層:朱元璋家族曾奮鬥了三代,最終都被打回了原形

鳳陽皇陵碑,總高 6.87 米。碑文為朱元璋親自撰寫,因此稱《御製皇陵碑》


朱元璋就降生在這片多災多難的土地上。縱然後世為他的出生附會了一些神奇的異象,如“紅光滿室”“夜數有光起”之類,但在當時並沒有人把這個孩子的降生當個大事。其父朱五四不是本地人,是投奔大伯朱五一才遷居到此。這戶外來人家“務本積德”,鄰里都誇他是好人。但伴隨祥瑞出生的孩子畢竟只是一個佃農的第四子,大家在貧瘠的土地上討生活,沒人有閒心顧得上別的,鄰里道喜一番也就散去了。按照家族的輩分,這個新生的男孩被人叫作朱重八。這個佃農的孩子從小幹農活,在大伯和父親教導下,他知道先祖們曾經靠勤奮耕耘過上了有房有地的溫飽生活,也知道了在衙役逼迫下,被迫舉家遷徙、家道中落的歷史。若問此時朱重八的人生理想,無外乎做一個自給自足的自耕農而已,這就是他祖輩、父輩奮鬥一生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