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终成大器

11月19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三乙火箭与远征一号太空摆渡车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北斗三号第18、19可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至此,北斗三号第一阶段组网工程圆满成功,服务范围可覆盖全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实际也就是大半个地球。接下来的工作将进入第二阶段,即全球组网阶段,预计到2020年底,拥有5个静止轨道和30个同步轨道的北斗三号导航通讯计时网络全部组网完成,服务覆盖全球各个角落。


北斗终成大器


无论如何,这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尽管还是第一阶段,但是,它足以让人兴奋。实际上,在此之前的北斗二号也有16颗卫星,覆盖范围也略大于亚太地区。为什么对现在的19颗卫星表示兴奋呢?根据我的观察分析,主要有四点:

一是北斗三号不是北斗二号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全新的系统,我们甚至可以称之为北斗三代。北斗一代基本属于试验星,由三颗卫星组成,试验获得成功后,开始北斗二号系统发射,目的是形成功能不亚于GPS的亚太区域自主导航定位系统。这实际解决的是有的问题。在获得不错的运行数据之后,开始布局北斗三号。这个就大了,属于真正意义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导航定位精度更高、授时更准、通讯更强,且与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和美国GPS系统兼容。可以说是全球领先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终成大器

二是目前覆盖“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从军事角度讲也已经够用。有人提出,如果美国关闭GPS系统,中国该怎么办?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北斗二号就已经解决。现在,北斗三号覆盖面达到“一带一路”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亚太区域,包括亚太、南太、印度洋、亚欧大陆和非洲大陆及部分大西洋区域。这是中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区域。这意味着,只要美国军队进入上述区域,不论美国的GPS是否关闭,都处于中国“导弹雨”的精准覆盖之下。这同时意味着,中国有能力为一带一路提高安全保障这一公共物品。

北斗终成大器

三是北斗三号与5G、人工智能同步,将为中国进入无人驾驶时代奠定可靠的软硬件基础。北斗三号的定位精度为亚厘米级,其授时误差不超过10纳秒,测速精度不高于0.2米/秒。这基本不存在追尾、刮蹭的风险。加上5G的万物互联、人人互联,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处理和深度学习、自动控制,我们就可以预见一种全新的工作生活状态。用于无人机作战,也完全可以准确无误的完成战术动作、实现作战意图。

北斗终成大器

四是,这是最主要的,这是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争气工程。中国自主搞卫星导航系统,是欧洲人逼出来的。欧洲本来是答应与中国合作一起搞伽利略的。但是,这东西作为国家重器,不仅可以为汽车船舶和飞机导航,也可以为导弹、无人机导航,人家是不准中国进入核心层的。中国坚持进入核心层,结果就是被人家“放鸽子”。没办法,这才有了自己的北斗计划。什么叫坏事变好事,北斗系统就是鲜明一例。中国人自己搞了,轨道还是那个轨道,但星星却不再是那个星星。中国的卫星已经布满了星空,而欧洲的伽利略却还在母胎里打滚儿。还是那句话,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完全可以把国家重器掌握在自己手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