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終成大器

11月19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一研究院抓總研製的長三乙火箭與遠征一號太空擺渡車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北斗三號第18、19可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至此,北斗三號第一階段組網工程圓滿成功,服務範圍可覆蓋全部“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實際也就是大半個地球。接下來的工作將進入第二階段,即全球組網階段,預計到2020年底,擁有5個靜止軌道和30個同步軌道的北斗三號導航通訊計時網絡全部組網完成,服務覆蓋全球各個角落。


北斗終成大器


無論如何,這也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儘管還是第一階段,但是,它足以讓人興奮。實際上,在此之前的北斗二號也有16顆衛星,覆蓋範圍也略大於亞太地區。為什麼對現在的19顆衛星表示興奮呢?根據我的觀察分析,主要有四點:

一是北斗三號不是北斗二號的簡單疊加,而是一個全新的系統,我們甚至可以稱之為北斗三代。北斗一代基本屬於試驗星,由三顆衛星組成,試驗獲得成功後,開始北斗二號系統發射,目的是形成功能不亞於GPS的亞太區域自主導航定位系統。這實際解決的是有的問題。在獲得不錯的運行數據之後,開始佈局北斗三號。這個就大了,屬於真正意義的全球導航定位系統。導航定位精度更高、授時更準、通訊更強,且與俄羅斯格洛納斯系統和美國GPS系統兼容。可以說是全球領先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北斗終成大器

二是目前覆蓋“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從軍事角度講也已經夠用。有人提出,如果美國關閉GPS系統,中國該怎麼辦?實際上,這個問題在北斗二號就已經解決。現在,北斗三號覆蓋面達到“一帶一路”範圍,已經遠遠超過亞太區域,包括亞太、南太、印度洋、亞歐大陸和非洲大陸及部分大西洋區域。這是中國全球戰略的核心區域。這意味著,只要美國軍隊進入上述區域,不論美國的GPS是否關閉,都處於中國“導彈雨”的精準覆蓋之下。這同時意味著,中國有能力為一帶一路提高安全保障這一公共物品。

北斗終成大器

三是北斗三號與5G、人工智能同步,將為中國進入無人駕駛時代奠定可靠的軟硬件基礎。北斗三號的定位精度為亞釐米級,其授時誤差不超過10納秒,測速精度不高於0.2米/秒。這基本不存在追尾、刮蹭的風險。加上5G的萬物互聯、人人互聯,人工智能的大數據處理和深度學習、自動控制,我們就可以預見一種全新的工作生活狀態。用於無人機作戰,也完全可以準確無誤的完成戰術動作、實現作戰意圖。

北斗終成大器

四是,這是最主要的,這是令中國人揚眉吐氣的爭氣工程。中國自主搞衛星導航系統,是歐洲人逼出來的。歐洲本來是答應與中國合作一起搞伽利略的。但是,這東西作為國家重器,不僅可以為汽車船舶和飛機導航,也可以為導彈、無人機導航,人家是不準中國進入核心層的。中國堅持進入核心層,結果就是被人家“放鴿子”。沒辦法,這才有了自己的北斗計劃。什麼叫壞事變好事,北斗系統就是鮮明一例。中國人自己搞了,軌道還是那個軌道,但星星卻不再是那個星星。中國的衛星已經佈滿了星空,而歐洲的伽利略卻還在母胎裡打滾兒。還是那句話,中國人有志氣、有能力,完全可以把國家重器掌握在自己手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