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历|差点被欧盟坑没的“北斗”,19年后终成世界第一

科技日历|差点被欧盟坑没的“北斗”,19年后终成世界第一

9月23日凌晨,随着一阵巨响,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将2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次发射标志着,“北斗三号工程”完整组网已经进入倒计时,届时,北斗将在全球范围提供导航服务,成为中国人自己的一流卫星导航系统。

而19年前的今天,正是中国人“北斗梦”正式开始的时候。

20世纪末,在美俄垄断全球卫星定位和导航体系的情况下,我国提出了研究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的构想,并形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1步,建设北斗一号系统,到2000年为中国用户提供定位、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2003年发射第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进一步增强系统性能;

第2步,建设北斗二号系统,到2012年年底完成14颗卫星发射组网,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第3步,建设北斗三号系统,也就是北斗全球系统,在2020年年底前完成30颗卫星发射组网,为全球用户提供基本导航(定位、测速、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服务,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还可享有区域短报文通信、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等服务。

2000年10月31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据新闻报道,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在运行的北斗卫星数量共计35颗,已经超过了美国的GPS(31颗)、俄罗斯的格洛纳斯(24颗)和欧盟的伽利略(22颗),排在全球第1。

不过,北斗系统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这中间曾经有个小插曲。

2004年北斗二号系统研制初期,欧洲人向中国发出邀请函,邀请我们参加伽利略系统的研究。由于北斗一号系统尚属实验开发阶段,技术参数落后于美国GPS,也落后欧洲伽利略系统。中方欣然接受邀请,承诺投入2.3亿欧元的巨额资金,并很快打款第1笔7000万欧元,希望能在合作中分享技术。

然而自始至终,欧洲就没有合作的诚意,只是把中国当成了摇钱树。之后的数年间,中国不但进不到伽利略计划的决策机构,甚至在技术合作开发上也被欧洲航天局故意设置的障碍所阻挡,除了获得一个参与者的名声之外,投入巨额资金却一无所得。

意识到这一点,中方将目光转回了北斗项目。然而在耽搁这段时间后,原计划2004年启动的北斗二号计划直到2007年才发射第1颗卫星,而且险些失去了之前申请的频段。

目前国际电联分配给卫星导航系统的频率只有1164-1215MHz、1215-1240MHz、1240-1260MHz、1260-1300MHz、1559-1610MHz共5段,而美俄的导航系统已经分去了其中4段的黄金频段,后来的北斗需要和伽利略共享1260-1300MHz和那4个频段的边角料。

根据国际电联规定,在申请某频段成功后7年内,该国必须发射导航卫星并开机使用,否则将失去该频段使用权。虽然国际电联规定,果存在多方申请同一频率,那么各方可以协调,只要使用方觉得不存在干扰,就可共用,但是一般来说,仍然是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

遗憾的是,由于中欧合作的耽搁,欧洲在2005年12月28日发射了第1颗试验卫星Giove-a,并在2006年1月12日发射了导航信号;中国则等到2007年4月13日才发射北斗二号的第1颗试验卫星Compass M-1,并在4月17日发射了导航信号。

根据资料,中国是在2000年4月17日申请的频段,换句话说,中国是踩着使用权失效最后一天惊险地保住至关重要的频率资源。

由于欧洲领先1年多发射了导航信号,他们利用“先到先得”原则表示对申请的频率拥有优先权。中国则表示,根据国际电联申请频率的第二条规定“如果多方申请同一频率,各方需要协调”,在未协调完成情况下北斗也具有优先权。

而且说到底,中国的落后还不是因为被骗去伽利略项目吗,欧洲需要对此作出补偿才是。

后续的事大家也都清楚,欧洲认为北斗和伽利略同频会干扰其运行,但中方认为,同频率首先可以增进两个系统的兼容性,只有过度拥挤才会造成干扰,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多次扯皮。

谁知2008年欧债危机爆发,欧洲后院起火,伽利略的研制进度停滞不前。到2012底,伽利略只有6颗卫星发射,而北斗二号已经发射了16颗,并正式提供亚太区定位服务,实现了对伽利略的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