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企业应联合发力海外基建

中日企业应联合发力海外基建

近日,《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因海外项目的工程延误和故障,导致日本企业遭受巨额损失的事例不断涌现。三井控股和千代田化工建设2018财年(截至2019年3月)预计将遭受最严重亏损。同时,川崎重工和重工企业IHI也在基础设施相关领域遭遇损失。这背后反映出日企对于技术实力低下和劳动力短缺等环境变化的应对迟缓。基础设施出口是弥补日本国内市场萎缩的王牌,但如果出口企业不具备实力,有可能丧失外界对“日本品质”的信赖。《中国贸易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分别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

中国成为全球的“基建狂魔”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命脉。近年来,中国的发展速度让世界惊叹,基建实力更是世界闻名。公路、铁路建设四通八达,中国高铁更是成为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8小时建桥,9小时通路,曾经震惊中外的“中国速度”,举世瞩目。一项又一项中国基础建设项目令世界感叹,在全球基建市场上留下了“基建狂魔”的名号。

前段时间,一个名为“Highest Bridges(最高的桥)”的网站火了,这个网站专门给世界桥梁排名,而且排名中许多桥梁都可以用“丧心病狂”来形容。截至2018年4月底的排名中,前100名桥梁中只有18座桥不是中国制造的,且前十名桥梁中,中国占了8座。这些桥梁大多坐落在地貌复杂,高山深谷,原先交通极不方便的地方,现在成为中国的经济大血管,是切切实实的民生工程。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铁路桥梁的建造水平突飞猛进。据铁路总公司透露,截至2017年底,中国铁路里程达12.7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

除造桥以外,中国的修路能力也不甘示弱。此前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改变地球的一代人》中提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公路筑路国”。1989年,中国的高速公路总长不足千公里,截至2016年底,中国高速公路已超过12万公里,总里程居世界第一。中国修建高速公路的规模,甚至让美国的洲际公路网黯然失色。

“近些年,中国基础设施工程大发展,国内不仅建设了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络,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络,还建设起了最密集的国内航线与机场网络等。中国企业通过这些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积累了不少经验和能力,再加上中国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企业也有足够的现金流,在对外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中企有着明显的优势。中国企业在拉美地区承建的一些大型发电站等工程,经受住了强烈地震的考验,展现了中国承建的基础设施的高质量。”丁一凡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说。

中日应联手发挥各自优势

“这是中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性所决定的,尽管世界经济形势风云变幻,中国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趋势。”丁一凡告诉记者,“一带一路”倡议的“五通”中,“设施联通”是合作重点之一。因此,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研究,不仅为“一带一路”倡议具体落实提供依据,也对中国加强与周边区域经济合作、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实现互惠共赢具有重要战略义。

张建平告诉《中国贸易报》记者:“日本为发达经济体,海外基建历史悠久,而且技术和能力比较强,拥有海外开发机构的机制性的支持,所以融资这方面有非常大的优势;这些年,中国在海外基建工程建设方面进步非常快,而且中国具备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不仅性价比非常高,而且效率也非常高。”

张建平表示,目前中国不仅在海外项目融资机制、装备技术,包括一些关键的部件以及自动化的控制,以及精密零部件等方面与日本相比较还是有些差距。但是也不可否认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越来越多,比如中国高铁。

丁一凡也坦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日本在海外加强基础设施投资的趋势也在增长,明显有与中国竞争的含义。日本政府还希望联合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在亚太地区与中国争夺基础设施市场。然而,最近一些日本企业承建的基础设施项目事故不断,暴露出不少致命弱点。日本基础设施能力最强的时代是20世纪70年代。那时候,日本的新干线高速火车、高速公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很多,日本企业也锻练出了一身“好功夫”。但进入21世纪后,日本已经多年不搞基建了,企业的建设能力与融资能力都在持续下降。而且,日本要与中国竞争,就要在价格上“下功夫”,与中国企业拼价格,拼优惠条件。结果,日本企业在争得了一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权后,不得不在价格上做文章,通过分包来降低成本,那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中日两国企业如果不断在海外基础设施市场上搞恶性竞争,最终一定会影响到项目的质量。”丁一凡说,如果中日两国企业之间能够联手项目,则可以发挥各自优势,保证项目成功。


来源:中国贸易报记者 刘国民 实习记者 蒋志颖

投稿/建议:[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