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新基建”是实现多重战略目标的关键之举


发力“新基建”是实现多重战略目标的关键之举


近日,国家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的举措在社会上引起高度关注。“新基建”的重点是以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铁公机”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发力“新基建”是立足当前,应对疫情冲击、促消费、稳增长的有效手段,更是面向长远,构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之基、谋取未来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几个观点判断如下:

“新基建”不同于传统基础设施,其科技性、创新性和赋能性更强,是经济社会迈向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根基。

“新基建”是相对于“铁公机”等传统基础设施而言的,主要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首先,“新基建”之“新”,主要体现科技含量特性上。其次,“新基建”之“新”,体现在创新性上。再次,“新基建”之“新”,体现在赋能性上。“新基建”具有通用目的技术(GPT)特性,对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的乘数倍增效应更强,并且通过与传统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可以助力交通、电力、水利、管网、市政等领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现新的蜕变、新的发展。

“新基建”并非新的战略安排,两年多来国家已在多个场合明确点出要加快发展步伐。

从国家战略安排看,“新基建”一词两年前已经提出,并持续得到国家关注。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我国发展现阶段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作为2019年政府重点工作任务之一。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要着眼国家长远发展,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以来,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党中央、国务院至少6次提到要加快“新基建”部署步伐,充分说明其战略性和重要性。深入领会中央所提“新基建”的背景和内容,可以看到,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才是“新基建”的重点领域所在。

发力“新基建”兼顾了短期逆周期调节及中长期高质量发展双重要求,是扩大基建投资的优先领域。

从此次疫情防控来看,在富有高科技含量的“新基建”领域,如数据中心、云计算、5G等领域,国内社会需求旺盛,有必要加快补足短板。从国际竞争看,美国、欧盟、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高度重视对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产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以谋求未来国际竞争优势地位。发力“新基建”是兼顾当下、利在长远,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方略。

我国加快“新基建”具有供给侧的良好发展基础,在需求侧则有巨大市场潜力。

从供给侧看,到2019年年底,我国已建成技术性能领先的固定光纤宽带网络,4G网络和窄带物联网网络覆盖规模全球第一,5G网络正在加速部署。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逐渐向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的区域以及需求旺盛的发达城市周边布局。云计算方面,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企业和计算设备制造企业纷纷布局;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基本同时起步,产业应用场景异常丰富,拥有巨大的潜在发展机遇。从需求侧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客观上让各行各业充分认识到要加紧拓展线上生产经营活动,加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这已经是必然趋势;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随着5G投入运营,各种新模式新业态又将激发出新一轮产业发展机遇,市场潜力巨大。

加快“新基建”推进步伐的支点在于创新投融资方式,有效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加快“新基建”推进步伐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从哪里来?传统的“铁公机”基础设施因为其投资规模巨大、回收周期长,而且公益性成分比较突出,因此通常由国家预算资金或国有部门投资为主。但对于“新基建”而言,因其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而且技术更迭速度快,所以全球范围内看,在5G网络、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普遍强调投资收益和回报、以市场化投融资方式为主。过去十年来,我国在“新基建”等领域发展迅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产业遵循了市场化和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规律。

有效推进“新基建”要把握好统筹规划、风险防范和监管创新。

“新基建”是面向数字时代的战略之举,必须着眼长远,通盘考虑。一要加强统筹规划。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这一点在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已得到强调。从国际上看,前几年欧美等国发布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也都把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列为重要任务。二是注意防范风险。“新基建”项目尽管经济外溢性比较强,但也有着鲜明的技术更迭快、市场竞争激烈的特征,要实现项目的财务平衡并非易事,尤其对通过发行政府专项债等方式建设的项目,其债务成本通常在4%以上,因此,要以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扩张为导向,加强成本收益评估,择优支持,确保投资风险和成本可控,投资综合收益最大化。三是注重监管创新。“新基建”项目加快推进还需要一系列政策保障,为“新基建”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 马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