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社初創時期是合夥人制度,郭德綱是如何“獨霸”德雲社的?

蔚地古堡


郭德綱:1973年1月18日,出生於天津,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影視演員,電視脫口秀主持人。父親是一名民警,母親是一位教師。父母由於工作原因,沒有時間照顧他,時常被扔到離家很近的小劇場。時間一長,童年郭德綱對於民間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79年,七歲的郭德綱跟天津評書藝人高相凱學習評書。1981年,正式學習相聲表演。1984年,跟藝人王田雨學西河大鼓。後來,拜師常寶霆、常寶豐學習相聲《楊家將》、《張廣泰》、《隋唐》等相聲段子。1989年,跟楊志剛學習《鬧公堂》、《打燈謎》、《八扇屏》、《大保鏢》、《吃元宵》等傳統相聲段子,所有這些經歷,都為郭德綱日後的發展奠是了堅實基礎。1995年郭德綱來到北京,1998年創建德雲社。

勿需多言,從上面的兩幅圖片,就能看出當時郭德綱創業的困境。從初到北京直至2004年郭德綱爆紅,其中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郭德綱自己體會最深。這期間,郭德剛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成立北京相聲大會,組織業內好友一起在茶館、小劇場的演出。當時成名的相聲演員,都是通過電視來獲得名望的。但電視是一個壟斷渠道,通常是有關係的人,才能通過上電視來擴大名聲的,而郭德綱當時還不具備這樣的人脈。



對於一個相聲演員來說,是幸運也是不幸。說幸運,因為這是打開知名度的捷徑。說不幸,因為電視都是錄播的,演員很難及時得到觀眾的反饋,很難知道怎樣才能觸碰到觀眾的笑點。而從電視起家的相聲演員,慢慢都會脫離群眾,陷入一種自娛自樂的自嗨狀態,這是非常致命的。而街頭、茶館起家的郭德綱,恰恰相反。因為缺乏成名的渠道,只好在坊間細細打磨,在與面對面的觀眾互動中,逐漸練出了一身能把人逗樂的真本領。



早期的北京相聲大會,因為郭德綱的相聲相聲功夫還有所欠缺,而且沒有一個合適的搭檔,所以郭德綱還沒有被認可。李菁的性格有點慢,接不住郭德綱的包袱。張文順老爺子捧哏的時候,總是喜歡搶包袱,本來應該郭德綱抖出來的包袱,結果老爺子給搶了,所以效果很一般。直到遇到于謙,郭德綱才算是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因為郭德綱的相聲,特別強調隨機應變,很多的笑料都是臨場發揮,于謙接的特別好。三分逗七分,捧哏于謙做的相當到位。



二、認真整理瀕臨失傳的相聲曲目。草根起家的藝人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俗。俗對於市場來說很有效,僅僅是俗,又是不耐看的。新鮮感過後,很容易就被市場拋棄。郭德綱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在這個低谷階段,他把相當一部分精力用來整理挖掘那些瀕臨失傳的傳統相聲經典,充分吸取他們的精華。2004年,郭德綱舉辦了一個失傳曲目專場,收到坊間好評,積累了相當多鋼絲,做到了雅俗共賞,大師的氣質也就顯現出來。


三、拜師侯耀文。郭德綱畢竟是草根出身,在排外現象嚴重的北京藝術圈,一紅就容易得罪人。意識到危機潛伏的郭德綱,適時拜師侯耀文並加入了鐵路文工團,創造了良好的演出外部環境。

德雲社的商業帝國有四大板塊:第一,劇場演出,這是德雲社的核心業務,在北京就有德雲書館、天橋茶館、三里屯劇場、廣德樓戲院、湖廣會館等五個場所。此外在南京、西安、黑龍江、墨爾本等都有分社,可謂開支散葉,走出了國門。



第二,線上影視。郭德綱成名以後,很快就將事業發展到了綜藝節目和影視,2011年,光是綜藝節目就做了《德雲喜樂會》、《你好,達爾文》、《非常了得》、《老郭說水滸》、《優酷牛人盛典》、《有話好好說》等,正可謂天道酬勤。




第三,線下零售。郭德綱在三里屯開了郭家菜館、德雲華服,在澳大利亞還弄了個薰衣草莊園,據說還代理了澳大利亞的薰衣草小熊,代理了一個碧波水面膜,真是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第四,廣告代言和投資基金,這一塊是不穩定收入。郭德綱曾說和孟非、黃健翔合夥投了一個文化創投基金。郭德綱成名在相聲,根也在相聲。


照片中的女人,其實並不是郭德綱的前妻胡中惠,而是演員烏蘭。這張所謂的結婚照,實際是在烏蘭和郭德綱拍攝電影《十分檔案》的劇照。郭德綱的第一任妻子叫胡中惠,兩人相識半年就走進了婚姻殿堂。1996年兒子出生後,婚姻出現了問題。郭德綱選擇了分手,而妻子也漂洋過海,很少再回來。




郭德綱能有今天的成就,和現任妻子王惠有很大的功勞。德雲社大大小小的事情,其實都是王慧在打理。王惠原是天津某劇場唱平劇大鼓的演員,師承李樹聖等人,後得到過駱玉笙的指教。20歲的時候,在天津就很紅了,後來遇到了郭德綱。在郭德綱最窮困潦倒的時候,陪他到北京闖蕩,幫助丈夫成就了一番事業。後來為郭德綱生了一個兒子,在郭德綱的眼中,王惠具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


輿情雜壇


題主你這是要篡改歷史不成?真可謂用心險惡,居心叵測。請問何來郭德綱“獨霸”德雲社之說?本來就是郭德綱一家出資創辦的。德雲社前身是“北京相聲大會”成立之初也只有三個人:郭德綱、張文順、李菁,連個戲班子都稱不上,最多算個個體戶,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有上頓沒下頓,吃飽飯都成問題。李菁當時根不指望說相聲賺錢,當時純屬愛好,身份(員工)跟著幹有錢一起賺的角色。張文順可以說與郭德綱是忘年之交,退休後加入郭德綱三人小組,不求名不圖利,意在推動傳統相聲發展,大力扶持郭德綱願他日一鳴驚人。李菁與張文順甚至有時不計報酬(因連場地費都不夠),賺了就多分一點,賠了郭德綱一人承擔(場地費用),什麼時候變成了合夥人機制了?


徐德亮人家當時在上大學,業餘時間參演一下。王玥波人家一直有穩定工作(說評書),注意:王玥波並非是何雲偉口中的退出,因為王玥波從來沒加入過(一直是幫忙或串場)。從相聲大會三人創立之初郭德綱就沒賺到什麼錢,後來隊伍壯大了從1997年到2000年基本是虧損狀態。郭德綱妻子就從孃家拿錢補貼,最後連唯一的夏利車也賣了,給郭德綱度過難關所用。張文順老爺子更是傾囊相助,這讓郭德綱深受感動(不是投資,只是幫助),郭德綱表示:無論如何不能收,您老用錢的地方比我多。郭德綱當時自己都很迷茫,哪有出資的合夥人啊?就算有郭德綱也不願意牽連別人,都是自己承擔。但德雲社能有今日張文順李菁確實功不可沒,但絕不存在郭德綱“獨霸”德雲社這麼一說法:

當年三人演出,張文順先說單口相聲一個小時,然後郭德綱再來一個小時的單口相聲,再與李菁和說一個小時。觀眾也不多,除了場地費所剩無幾,在這種情況下郭德綱也不可能接受張老先生的錢(幾乎就是打水漂),就算接受日後也必定還清。至今郭德綱也從不仇恨李菁的離開,而李菁也從不詆譭郭德綱,因為他知道郭德綱創業之初有多難。離開德雲社後,李菁對媒體評價郭德綱總是兩個詞:勤奮、執著。張文順先生對郭德綱來說是“貴人相助”,

09年臨終前張文順將老伴、閨女、外孫託付於郭德綱,郭德綱讓老爺子放心:一切有我呢!至今張文順女婿女兒等親屬都在德雲社任職。可以這麼說:張文順老先生與郭德綱的關係情同父子,將一身本領授予郭德綱,同年2月16日與世長辭。期間張老爺子完全是大力扶持郭德綱,不存在合夥人與投資人的關係,郭德綱一直是核心人物。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郭德綱也是德雲社的藝人,因董事長與投資人另有其人。

德雲社董事長大股東王惠(郭德綱妻子),股東王俁欽(小舅子)總監。由於李菁張文順不是投資人,所以也沒有股份。只是最早一批與郭德綱一同創業者,沒有投資關係,也就不存在誰“獨霸”之說(誰出錢誰說了算),恐怕當年兩位和郭德綱的創業者聽到“獨霸”也都很莫名其妙吧。因為如果按著題主所說,請問曹雲金是如何“獨霸”聽雲軒的?何雲偉李菁是如何“獨霸”星夜相聲會館的?苗阜又是如何“獨霸”青曲社的呢?按著題主所說他們都是合夥機制,也稱為:“獨霸”你覺得合適嗎?所以筆者認為:題主是居心叵測。不知大家是如何看的?


明辨是非123


打個比方,當時有幾個人組隊踢球,參加比賽純屬個人愛好,比賽踢完了,人就散了。但踢球的都知道有這幾個人了。後來其中一個人弄了個足球隊,打算進圈裡面正式踢,但踢球的人都看不起他,說你沒證,進不了這個圈。後來有個人看中他了,覺得他挺有天分的,給他弄了個證。帶他進圈了。可以踢了。再後來這個隊踢出了點名堂,圈裡的人就覺得看球的人都是奔他們去的,心裡不舒服了。準備搞這個隊,正好隊裡的幾個前鋒開始飄了,也算裡應外合,差點把這個足球隊弄跨,真垮了,也就不打算踢了,球隊裡的人來的來,走的走,慢慢的也挺過來了,後來新培訓的,新招來的人都挺架勢的,球隊也走上正軌,被大多數的人熟知。走上正軌後很多人就開始碰瓷這個足球隊,說白了,就是沒事找事,沾點光,就像出這個題目的人,無非就是眼紅,蹭點熱度。


張大煙炮


創業艱辛,能存活下來的都是幸運兒,從創業企業角度講,團隊的磨合和聚散也正常。

首先聲明:我對郭老師很尊重,也喜歡聽他的相聲,感謝這些能給我們帶來歡樂的人。記得老梁有一次在老梁故事匯中評價郭老師,提了一個問題,說為什麼郭老師拍《祖宗十九代》等片子,會有那麼多的娛樂圈明星低片酬,甚至零片酬來幫忙出演,老梁說道,那真是因為那麼明星也都是聽郭老師的相聲長大的,或者郭老師的相聲給他們帶去了很多的歡樂和快樂,所以他們喜歡郭老師,願意去幫忙,最後老梁說到,我們要儘量做一個有趣的人,能給人帶來快樂的人,這樣別人才願意和你相處。

我是做股權和投資的,今天來回答這個問題了,是因為我們面對最多的就是創業企業和團隊,我想從這個角度來聊聊我們傳統的組織形態(其實相聲等曲藝團體歷史悠久,在沒有企業概念的時候其實也相當於是個有盈利目的的“企業組織”)。

德雲社的歷史各位相聲愛好的朋友都很清楚,始於1995年,原名叫“北京相聲大會”,最初由張文順、郭德綱、 李菁於草創於1995年,1998年後又加入了李文山,邢文昭,高峰,何雲偉,曹雲金,劉雲天,欒雲平,孔雲龍等人,那麼開始的團隊結構應該是這樣的:

發起創始人:郭德綱;

聯合創始人:張文順、李菁;

核心骨幹:李文山,邢文昭,高峰,何雲偉,曹雲金,劉雲天,欒雲平,孔雲龍;

我們知道在一個創始團隊中,發起創始人最重要,他是這個團隊的方向,能力未必是最強,但是意志最為堅定,參考西遊記中的唐僧,降妖除魔不如徒弟,但是一心往西天取經的信念比誰都強,三個徒弟都萌生過退出團隊的思潮,能力最強的孫悟空就幹過好幾次。不管團隊中出現什麼樣的矛盾,唐僧都能堅定用團隊的目標把大家凝聚在一起,這是創始人的初心,郭德綱不僅是團隊信念最強的人,也是業務水平最強的人,那個時候的團隊可能是這樣子的:

發起創始人:出錢又出力,自己上臺演出賺錢養團隊,又得負責公關(和各路大神周旋協調),還得負責後勤開支(據說當時是郭老師愛人王惠老師全力負責,對一個沒錢、沒名氣的草創團隊,這個工作不好做,那麼多張嘴要吃飯,最困難的時候,王惠把嫁妝都賣了),最後還得負責教學生(這點,後面詳細講,因為這是和現代企業最大的區別)。

聯合創始人:出力是必然,可能出點錢,賺的錢不夠的情況下可能優先用來養活團隊的骨幹。

核心骨幹:出錢談不上,都是來跟你混飯吃的,讓人出錢早跑了,出力了,也談不上出太多力,因為畢竟很多人業務能力不夠,是奔著拜師來的,也就能幹點打雜的活。

上面三種情況,可能是當時的現實情況,1995年成立,真正出名開始賺錢是10年以後的事情,在一個創業團隊10年不賺錢,又沒有什麼雄厚的資金支持,過的生活創過業的都知道,沒有融資,光靠自有資金,業務沒有起色,兩年就能把自己耗死。為了能給團隊發工資,什麼事情都願意幹,馬雲還擺過地攤。

在一個正常的創始團隊中,是有“資金股”和“人力股”兩種分配方式,這是現在創業的團隊必須提前考慮的,但是回到那個時間節點,當時的環境,遠遠沒有這種意識,即便有也很難達成,都沒錢,只能出力,邊出力邊養活團隊,馬雲創業當老大,除了自身是發起人,能力強之外,他還出了50萬的啟動資金。

曲藝團隊和公司最大的不同在於團隊成員的能力的來源不同

,這也導致他們的管理方式不同,在曲藝界,1、學習時間長,大多從小就開始學,而且是在一位老師手裡學習;2、必須老師言傳身教,老師就無法通過大規模招生來攤薄成本;3、圈子小,講究出身,你師父是誰,大家都要排輩。這些都導致了老師教徒弟的成本十分的高昂,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時間和精力就是金錢啊,所以相聲界有句話叫做“徒弟防師父三年,師父防徒弟三年”,徒弟要考察師父是否夠資格,師父要觀察學生是否有天賦和感恩的心,這些都增加了師傅的教學成本。

而一家企業的員工,首先經過學校的教育,而學校又分為很多個階段,即便是在同一個年級,上課的老師也是同時教育很多班,所以那才叫桃李滿天下,每個學生都只是老師千萬個學生中的一個,都只是彼此人生中的一個過客;老師教育學生的成本很低。畢業後進入到公司,做為一名員工,是在工作中逐步成長的,一遍解決問題一邊成長,雖然可以有老員工帶,或者公司有培訓,但是主要還是依靠自己,沒有任何一個老員工有義務會手把手把業務都教給你,老闆更沒有這個時間,況且人的流動性又高,所以公司能給與員工的也少,相比曲藝界,他們可以更理性的看待雙發的勞資關係。員工為公司出售勞力,公司支付報酬,一買一賣,雙方的邊界非常清晰。

但是在曲藝界很難做到如此清晰,因為師父教給了徒弟吃飯的本事,花費的心血是難以估量的,很難貨幣化,當然在古代,老人也聰明,找到了解決的辦法,那就是出師後,要免費為師父服務三年,算是還了之前的拜師費,只有,是走是留,全憑自由。留下來,再重新談合約,來約定雙方的利益分配,走,那就簡單了,相忘於江湖,道一聲保重,但是禮儀不能廢。

所以根源在於傳統曲藝的授徒成本太高,所以有了比公司對員工更強的約束,要解除這種約束,那就得把之前的成本還上。

其實曲藝界傳統的合約方式來約定雙方的責任和義務是多年的經驗摸索出來的,在那個環境下比較合理,在現代公司制度下,仍然難以改變授徒成本高的現實,所以完全套用企業制度去分配也不合適,可能適得其反。

現在做的最有名的兩個團隊,一個是趙本山老師的本山傳媒,一個郭德綱老師的德雲社,名氣最大,運作時間最成熟,也都經歷過一些內部的矛盾,現在穩定下來還能蒸蒸日上,肯定是摸索出一套合理的合約分配和管理模式,這應該是值得同行借鑑和學習的,甚至對企業管理的研究都有幫助。具體情況不清楚,有知道的朋友歡迎在評論去留言討論,僅僅為了研究交流。


壹號股權


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會有盛極而衰的時候,蘇州評彈在江浙滬盛極百年,出了許多名家,現在呢?國粹京劇,那可了不得了,現在也舉步維艱,趙本山也曾給全國人民帶來過歡樂,帶來過笑,現在呢?賣柺,忽悠人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卻堂而皇之地登上春晚,年輕的孩子們認為原來做人可以這樣投機取巧,轟動當年春晚的不差錢,也是忽悠人,德雲社我不說了,讓時間去說話吧。


魯子牛12345


你這問題都欠罵!什麼叫獨霸?多瞭解瞭解事情的真相,別他媽跟那群沒腦子的噴子們一樣不明事理的亂噴。事沒多大,都是這種以訛傳訛。

德雲社就是個公司,人員是去是留很正常,沒了誰都能活。德雲社能挺到現在誰的功勞?出走那些人的功勞麼?這是出了名了,一個個的說老郭不好,他媽自己出來混的不好怪誰?這種問題問的智商堪憂,別出來現。


Macoos


合夥人制度也分出錢和出力的好吧。當時沒錢租劇場,郭德綱掏錢,沒錢買盒飯,郭德綱掏錢,甚至郭德綱媳婦把車賣了給他錢讓他堅持。其他人呢?旱澇保收,拿演出工資。這是僱傭關係。就算不拿工資,算什麼?幫忙還是入股?就算入股也是勞動力入股,能值多少錢?賠錢是人家郭德綱賠,現在賺錢了你有臉說有你的份?


Snake165307834


你找來兩個朋友說我們一起幹個公司吧,完了你出錢註冊,日常花銷運營都是你掏錢,兩個朋友在你這做事領工資。過了一段時間一個朋友退出了,一個朋友過世不在了。然後街上來一人衝著你說,“當初你們三人共同創辦的公司你怎麼獨自霸佔了呢?”


MR冫Cold令


誰告訴合夥人的,共同創辦不代表合夥啊,老闆始終是郭夫人,謙哥都沒有股份,不信去天眼查看看。為了讓德雲社撐下去,老郭東奔西跑掙錢維持生意,這也是事實吧。

共同創辦的張文順,李菁,老郭三人。

張文順先生去世了,李菁離開後採訪時也表態了,意思就是德雲社變了味了,沒有最初的那份真情了,上上下下都圍著郭德綱一個人捧,自己存在感沒有了,也看不慣這樣,所以也離開了。所以就剩老郭自己了


聚焦熱點話題


最初三個創始人,後來一個成了老闆,二人成了打工的,無論如何辯解都改不了這個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