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付、減稅等大事 周小川、樓繼偉最新觀點來了!

今日,第9屆財新峰會召開,會上週小川、樓繼偉、朱民等多位“大咖”發表了演講。其中,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副總裁朱民表示,貿易爭端對經濟的實質影響通常在2到3年內達到頂峰,即在2020年,全球股市完全有可能產生大幅波動。

周小川重點分析了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體系中的應用,他認為,新興電子支付和數字貨幣已經對支付行業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可能對跨境支付帶來重大影響。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樓繼偉則表示,減稅應該多減一點企業所得稅,降低個人所得稅的邊際稅率。

此外,昨日,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在財新峰會歡迎晚宴上表示,金融從業者與市場分析師對於銀行股存在分歧,比較全球銀行業,他認為,中國銀行業的外部環境比世界上很多國家要好得多。

朱民:貿易爭端是世界面臨的最大不確定因素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副總裁朱民表示,貿易爭端對經濟的實質影響通常在2到3年內達到頂峰,即在2020年,全球股市完全有可能產生大幅波動。

以下為他的主要觀點:

特朗普政府挑起的貿易爭端無疑是當今全世界的金融最為不確定的因素。

朱民認為貿易爭端將從三個方面對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產生影響。

其一,全球貿易規模將進一步下滑。當前全球貿易增長已經低於金融危機前水平,受人口老齡化、年輕一代消費偏好變化等因素,各國對進口商品消費需求增速放緩,這一趨勢將被貿易衝突擴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將尤其受到重創。

其二,貿易爭端將擾亂全球產業鏈配置。在過去20至30年內,全球經濟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貿易衝突發生之後,外來直接投資水平顯著下降,企業正在重新考察全球資產配置,這將對亞洲、拉美等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國家產生巨大影響。

其三,貿易衝突將損害金融市場的信心。自2018年5月以來,全球尤其是新興國家的金融市場出現大幅波動,還伴隨著不斷的貨幣流出和資源貶值。上述影響會在2020年達到峰值,屆時美國經濟增速也會從目前的3.0%的水平放緩至2.5%以下。

近期和美聯儲前主席耶倫(JanetYellen)就美國經濟潛在增長率有過交流,她(耶倫)認為美國今天經濟潛在增長率水平還是2%。所以美國的經濟增長會從2%到3%左右會逐漸回到2%的增長水平。

周小川:新興電子支付和數字貨幣已經對支付行業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金融學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在發言中指出,新興電子支付和數字貨幣已經對支付行業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可能對跨境支付帶來重大影響。他表示,當前全球跨境支付方面的確有很多不便之處,但是如果結合數字貨幣技術,跨境支付在多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國內宏觀政策調控,需要引起重視。

以下為他的主要觀點:

可將數字貨幣區分為央行的數字貨幣,以及私營部門的數字貨幣,當然也可以包括PPP(公私合營)的數字貨幣。相比於央行擔負著幣值穩定、金融體系穩定的職能,私營部門如果沒有建立合理的機制、法規條例以及激勵,就有可能只關心市場份額、效率和成本,但不一定關心幣值穩定。隨後出現的錨定央行貨幣的“穩定幣”,也是基於幣值穩定的需求。

如果電子支付和數字貨幣讓跨境支付的效率大幅度提升,需要研究的事情還不少,其中也涉及到有沒有全球性的權威機構或者是全球央行之間的協調來支撐;以及防止一些國家可能會採用金融制裁手段,對貨幣結構以及電子支付和數字貨幣的特性都會產生影響。

技術上,我們必然會考慮將電子支付和數字貨幣取得的進展用於跨境支付,但必須要解決更多的問題,才能真正把跨境支付做好。

當前全球跨境支付方面的確有很多不便之處,但是如果結合數字貨幣技術,跨境支付在多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國內宏觀政策調控,需要引起重視。而從金融穩定的角度,今年新興市場匯率貶值、資本外流的問題較為顯著,這一問題也需要納入考慮。

樓繼偉:減稅應減企業所得稅和降低個稅邊際稅率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樓繼偉表示,減稅應該多減一點企業所得稅,降低個人所得稅的邊際稅率。他表示,剛剛公佈的去年社會保險基金的決算中,各級財政對社保收支的補貼達到1.2萬億元,而且每年增長很快。社會保險體系是高度碎片化的,每年都要靠財政補貼,這個問題不解決,補貼還會較快增長,是不可持續的。

以下為他的主要觀點:

當初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美國社會陶醉於居者有其屋的美國夢,對風險不關注。華爾街更是情緒高漲,面對已經出現的風險,政府和企業、社會都不作為,最終釀就危機。與2008年危機前的情況類似,如今的美國也是信心滿滿,無視可能觸發的危機。不同之處在於上次的美國政府是不作為,而現在卻是逆著歷史潮流而動。這使得人們不得不對全球經濟發展的前景心生疑慮。

北歐國家福利較好,財政收支佔GDP比重達到40%,但實現了可持續。其做法是增值稅稅率達到20%以上,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稅率比較低,這樣企業仍然很有競爭力,因為增值稅其實並不是企業的負擔,而是最終消費者負擔,中國在兩個所得稅上減稅的空間是有的。

地方財政擴張空間不大,債務已經非常沉重了,而地方財政收入不如過去,再次啟動大規模基建,槓桿率就會越來越高,會把風險往後推,到時候再出系統性風險的麻煩就更大了。

剛剛公佈的去年社會保險基金的決算中,各級財政對社保收支的補貼達到1.2萬億元,而且每年增長很快。社會保險體系是高度碎片化的,是每年都要靠財政補貼的,這個問題不解決,補貼還會比較快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

中國在建設公平和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進展仍然緩慢,在老齡化加劇的情況下,無論是社會養老保險還是社會醫療保險,壓力都非常大,從中期看,並不樂觀。

通過一些財政工具對當前陷入風險的一些金融機構拆雷、降槓桿、去風險,財政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但這要求監管方面要有市場化的思路,監管如果不適當的管制,財政的一些措施是比較難出手的。

政府不主張“國進民退”,也沒有這一提法。無論是國企、民企、外企都應該自由在各自適應的範圍內活動。對外貿易中,國營的佔比越來越小,不到20%,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已經佔82%。與之相反,國有企業特別適合於在基礎設施或準基礎設施,或者說一些基礎性的產業。這些現象是市場競爭的產物,不應該說是“國進民退”還是“國退民進”,而應該是平等對待各類市場主體,讓他們在競爭中去獲得各自的位置。

易會滿:銀行業內與分析師對銀行業估值有分歧

2018年11月17日,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在第九屆財新峰會歡迎晚宴暨“2018 Institutional Investor·財新資本市場最佳分析師”頒獎儀式上表示,金融從業者與市場分析師對於銀行股存在分歧,比較全球銀行業,他認為,中國銀行業的外部環境比世界上很多國家要好得多。

以下為他的主要觀點:

長久以來,銀行股估值較為慘淡。截至目前,整體銀行業平均估值水平約是0.7-0.8倍市淨率。比如有分析師測算,預期2018年全年A股銀行股平均市淨率為0.86倍,到2019年將下降至0.77倍。多位市場人士稱,這一估值反映了對銀行業名義不良率的不信任。

第一,要全面客觀地判斷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跟發展預期,“儘管有挑戰,但中國經濟在全球增長勢頭最快之一的大趨勢不會變”。

第二,要全面判斷金融科技對實體金融的影響。我覺得,市場對這一點反映的不是很客觀。不可能誰替代誰,也不可能你死我活。經過這五年時間的發展,現在的情況是各有定位,優勢互補,是通過合作來共同推動金融業的創新發展,因為不管何種形態,尊重金融規律是硬道理,違反規律肯定受到懲罰。

第三,要全面客觀判斷資本及資產質量、淨息差等商業銀行經營的核心要素,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善於分析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我們還要善於發現中國銀行業經營環境的特有優勢,實際上大家比較一下全球銀行業,中國銀行業的外部環境比世界上很多國家要好得多。

整個中國的銀行業的經營情況,在全球來看都比較好,我們做董事長的,也非常關注每一年、每一個季度的經營指標。我建議,需要客觀、理性地看待銀行業,更需要用戰略的、宏觀的思維來看待銀行業,還需要善於把握銀行業的發展趨勢與規律。

當今世界正經歷新一輪的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來到了十字路口,全球經濟深刻變革,全球化波折,國際經濟變革加速推進,新一輪的科技跟產業革命機遇。面對世界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中國將堅定不移地奉行互為共贏的開放戰略,持續放開市場準入,營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當前銀行業發展也進入一個新的時期,處在重要的關口。一方面,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正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金融市場改革不斷深化,金融亂象治理取得了積極成果,將從多個維度重構金融生態環境。13億的內需市場和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將產生豐富的金融需求,將為銀行創新發展提供廣泛的空間。

另一方面,目前面臨“成長的煩惱”和“前進中的問題”:一是國際經濟不穩定,不確定,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加劇,給銀行經營帶來更多風險;二是實體經濟運行困難增多,區域、企業分化趨勢加深,有可能向金融領域傳導,這需要經歷一個艱難的陣痛期;三是金融科技發展帶來創新動力的同時,也對銀行傳統經營理念服務模式帶來了挑戰;四是全球銀行業金融強監管週期,中資銀行走出去面臨更大的合規壓力與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