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鎖: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民營企業的今天

王玉鎖: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民營企業的今天

王玉鎖 第九屆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第十屆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新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紀念改革開放、分享企業發展,也很高興工商聯將這次會議安排在了山東。二十年前,新奧走出廊坊,第一站就來到了山東,從這裡開始走向全國,開啟了高速增長。所以,山東一直是我的福地,在這裡回顧企業歷程,我無比親切,更感慨萬千,創業的一幕一幕就像過電影一樣,在眼前浮現。而這部電影的名字,應該叫《感恩》。

一、感恩改革開放,成就了一大批民營企業。

新奧就是其中的一員。回首新奧創業的30年,每一步的成長,都得益於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初期,是價格改革,讓新奧賺到了第一桶金,積累了原始資本。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開始允許個體經濟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迎來了曙光,我也滿懷熱情地踏上了創業之路。當時,我抓住的第一個機會就是價格改革,靠著買入企業超產並自主出售的液化氣,然後倒手銷售,短短一個月,就掙了幾萬塊錢,也從此與能源結下了不解之緣。此後的兩三年通過“倒騰”液化氣,我有了第一筆積蓄。1989年,我帶著這筆錢,從鎮上來到市裡,正式註冊了公司,開始了創業。

九十年代初,是生產要素改革,讓新奧確立了城市燃氣、城市地產兩大事業基點。1992年,小平同志的南方講話,給改革注入了“強心針”,反映在市場上,就是生產要素改革的蓬勃推進。在這個時期,天然氣資源政策的改革,讓我們有機會與華北油田合作,獲得了發展城市燃氣業務的氣源;國家住房體制的改革,讓我們能夠從為員工解決住房問題出發,進入了房地產市場;人才流動政策的鬆綁,讓我們首次引進了一批捨棄“鐵飯碗”的人才,這些人逐漸成為了新奧的中流砥柱,為後來的開疆拓土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說,國家這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像“及時雨”一樣,讓新奧在短短五年內,奠定了堅實的事業基礎。時至今日,新奧的能源、生活兩大板塊也都是由此發展而來。

上世紀末,是公共事業改革,讓新奧拿到了駛出廊坊的“通行證”,走上了全國拓展的快速成長之路。1993年,新奧在廊坊開發區實現管道天燃氣首次點火成功,但此後的五年,我們始終在廊坊“打轉”。直到1998年,建設部出臺政策,允許公共事業領域多元化投資,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也開始啟動。於是,新奧在山東聊城市政府的支持下,作為光彩項目參與昌潤供熱的股份制改革,成立合資公司,邁出了走向全國的第一步!2001年,以資本市場改革為契機,新奧成功赴港上市,進一步打通了融資渠道。從此,新奧得以迅猛發展,從最初的不足十城,快速擴張到上百個城市。如今,新奧光在山東的業務就已覆蓋天然氣、綜合能源、煤化工、旅遊等諸多領域。其中,僅燃氣一項業務就擁有16個公司,3000餘名員工,累計固定資產投資90億元,正在持續為256萬的居民用戶和7880個工商用戶提供能源服務。作為新奧成長的見證者,山東省各級領導及行業主管部門20年來給予了我們大力的幫助與支持,對此我們銘記在心,也必將竭盡所能,為山東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進入新千年,在國內外“雙輪驅動”的大背景下,新奧開始對標國際一流,追求高質量發展。一方面,在國內,非公經濟從“補充”發展為“重要組成部分”,中央提出“兩個毫不動搖”,讓我們發展的信心更加堅定。另一方面,中國加入WTO,開始全面融入世界經濟。新奧也順勢而上,不斷轉型升級,並跟隨國家步伐“走出去”,開始在全球市場上獲取氣源,構建完整的天然氣產業鏈,以國際化的視野開展經營管理,獲取資金、技術、人才。2016年,新奧資產、收入正式跨過“雙千億”。

回顧新奧這一步步的蛻變,就是中國民營企業成長史的一個縮影。不難看出,沒有國家的改革開放,就沒有民營企業的今天!

二、感恩改革開放,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企業家!

改革開放,在成就了一大批民營企業的同時,更是培養了很多民營企業家。其中不少人都和我一樣,雖然出身草根,卻倍受國家的關懷與培養,讓我們有機會緊跟改革步伐,一直在築夢、追夢、圓夢。

感恩改革開放,讓我收穫了財富和榮譽。回想過去,我連做夢都不曾想過,自己會幸運地成為“先富起來”的那批人。更沒想過,自己的努力會贏得這麼多的尊重、認可與榮譽。這些年,我曾先後擔任過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企業家商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常委……對於國家和領導們的信任與厚愛,我銘記於心,更深知,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的一切。

感恩改革開放,讓我有機會、有能力回饋家鄉、回報社會,履行社會責任。我從小在河北長大,企業也是先紮根於河北,再一步步發展起來的。所以,“富”了之後,我最想幹的事兒就是回饋家鄉父老,為他們修公路、建學校、建國際水平的文化中心,改善家鄉環境。與此同時,我還創立了新奧慈善基金會,在企業內部建立了履行社會責任的長效機制,積極在倡導節能環保、支持教育事業、扶貧救災、建設和諧社會方面,盡一份兒力。截止目前,新奧捐助公益和慈善事業的資金達10億元人民幣。人們常說“富貴”這個詞,我個人認為,“富”是通過掙錢得來的,“貴”則是通過回饋社會贏得的,只有兩者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富貴”。

感恩改革開放,讓我有勇氣、有動力堅持“創新”。其實,我從小也有一個“科學夢”,雖然沒能成為一名科學家,但我始終堅信創新的價值與力量。改革開放這些年,剛好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環境。在新奧,我就一直高度重視“創新”,我們聚集了數十名科學家、上千名科研專家,持續地在泛能網、煤氣化、小型核聚變、深層地熱、高儲能電池等領域進行技術研發,已先後獲得4000多項發明專利。這些創新,不僅幫我圓了兒時的“科學夢”,還推動了能源行業的創新發展,為創建新的能源體系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三、感恩改革開放,讓民營企業踏上了新起點、迎來了新機遇!

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蕩氣迴腸、歷經輝煌,我們能參與其中,何其幸運!更幸運的是,我們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已經踏上了發展的新起點,迎來了新時代帶來的新機遇!我想,感恩改革、致敬改革,最好的方式不該是回憶過去,而是應繼往開來,擁抱新時代,用更堅定、更有力的發展,回饋改革,回報社會。落實到行動上,我認為民營企業應努力實現三個“轉變”:

第一個轉變,是從“量變”走向“質變”。民營企業最初的發展,大多是摸著石頭過河,在跌跌撞撞中成長起來的。有的企業靠“搶市場”,規模驅動;有的企業靠“一招鮮”,機會驅動;有的企業靠“錢包鼓”,投資驅動;有的企業靠“人脈好”,公共關係驅動……因為改革開放的政策好,不少這樣的民營企業,也幸運的“活”了下來,但後勁兒明顯不足。還有一些企業,依靠自己的核心能力走上了良性發展軌道,實現了規模化發展。但這些企業下一步共同的挑戰就是,如何突破自我,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轉變,實現可持續發展。對此,我個人的體會是,時代在變化,市場在規範,管理在提升,我們企業只有順勢而為,對市場更深入的洞察,對行業更前瞻的認知,對大數據的創新應用,對創新引領與技術驅動更紮實的推進,才能真正從追求“硬規模”向提升“軟實力”轉變,實現高品質、可持續發展。

第二個轉變,是從“追趕”走向“超越”。未來已來,數字時代讓我們民營企業有機會在一條新賽道上參與競爭重新出發。只要把握新機遇,掌握新技術,才能佔據領先地位。我認為,擁抱數字時代,應從兩方面發力:一是產業數字化。也就是將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重構經濟發展模式。以能源為例,新奧通過泛能網,用數字技術實現信息引導能量有序流動,提升了80%的能效、降低了30%的設施投資、減少了50%的汙染物排放,為能源的跨越式發展集聚了強大的內生動力,將釋放出巨大的發展空間。二是重構企業內部生產關係。也就是要尊重個性化發展趨勢,改變傳統的僱傭關係,打造事業合夥人,激發每個人的積極性,讓人人都能成為事業的“主人翁”,成為組織發展的“動力源”。新奧就正在這方面進行管理重構,以“自驅+賦能”為核心,打造靈活柔性的網狀組織形態,希望能為數字時代的管理提供中國式解決方案。

第三個轉變,是從“脫困”升級為“轉型”。大家都知道,民營企業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活力,只要政策鼓勵與支持,民營企業就能蓬勃發展。11月1日,習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講話,堅決駁斥了“民營經濟退場論”、“新公司合營”等錯誤論調,他用“56789”充分肯定了民營經濟的貢獻,再次強調了黨中央對發展民營經濟的決心和“兩個毫不動搖”,給民營企業安心謀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更重要的是,針對當前我們發展面臨的困難,總書記還提出了六項基本措施,針對性強、力度大,含金量非常高。我相信,有了黨和國家的支持,隨著政策措施的落地,民營企業必將早日渡過難關。

新時代,新機遇,新發展。讓我們廣大民營企業攜起手,繼續踏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把握數字時代的機遇,繼往開來,砥礪前行,再創新的輝煌!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