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生只打了一場戰爭的書生,卻為何被毛主席評為“千古一人”


他是一生只打了一場戰爭的書生,卻為何被毛主席評為“千古一人”

中國歷史上幾乎每個大一統王朝都是名將輩出,但是國祚三百多年的宋朝歷史上被我們熟知的將領卻很少。其實,宋朝有一位文官,他一生幾乎只打了一場戰爭,卻被毛主席高度讚譽,並親筆題寫了“偉哉虞公,千古一人”,那麼他指揮的這場戰爭到底有什麼了不起的呢?

金軍大舉南下

他是一生只打了一場戰爭的書生,卻為何被毛主席評為“千古一人”


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趙構在稱帝之後為了穩住自己的小朝廷就不斷地向金國求和,還曾經在北伐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收了韓世忠、岳飛等人的兵權,又犧牲了岳飛的生命而與金國達成“紹興和議”。但是這次和議帶來的和平並沒有持續太久。金國海陵王完顏亮稱帝之後就再次整飭軍隊準備大規模南下。《宋史》記載,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亮以尚書右丞李通為大都督,造浮樑於淮水之上,遂自將來攻,兵號百萬,遠近大震”,此時趙構唯一能夠想到的對策就是逃跑了,而宋朝部隊在常年的戰敗中已經消磨了鬥志。在完顏亮大軍兵臨採石之時,趙構又“成閔代(劉)錡、李顯忠代(王)權”,並派虞允文前往敦促李顯忠等人交割軍權順便犒師。

敵我實力懸殊

他是一生只打了一場戰爭的書生,卻為何被毛主席評為“千古一人”

虞允文在李顯忠之前到達採石之時,看到的卻是“我師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的情形。其實出現這種情形去有原因的:第一、王權等人接受朝廷的詔令而去,當時奉命駐守的將士正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第二、將士們剛剛在王權的指揮下打了敗仗,士氣低迷;第三、敵我實力懸殊,要知道敵方是金國皇帝御駕親征,而且號稱擁兵百萬,咱才只有一萬八千人啊,這不是以卵擊石嗎!此時的虞允文其實也處於矛盾之中——他是奉皇帝之名前來犒師的,士兵們有沒有鬥志、這場戰爭贏了或者輸了又和他有什麼關係呢?但是現在大軍壓境,士兵們又沒有指揮官,我不能眼睜睜看著長江天險失守啊!他的屬下看出了他的矛盾心理,便提醒他:“公受命犒師,不受命督戰,他人壞之,公任其咎乎?”意思是犒師才是您的本職工作,要是越職指揮軍隊,萬一失敗了,責任就全在你一人身上!而虞允文則回答:“危及社稷,吾將安避?”

採石磯大捷

他是一生只打了一場戰爭的書生,卻為何被毛主席評為“千古一人”

決定於完顏亮決戰到底之後,虞允文派間諜渡江偵察,得到的消息是金軍昨日已經殺馬祭天,約定明日渡江了,並且他此時也得知了對面金軍的兵力——“時敵兵實四十萬,馬倍之,宋軍才一萬八千”。虞允文剛剛布完水軍陣型之後,完顏亮便已經派數百艘戰船渡江而來,而宋朝軍隊則在中路“海鰍船”的衝擊、側路戈船的突襲之下幾乎將金國戰船全部擊沉,金國士兵“半死半戰”。

而此時恰好又有自光州潰敗而來的宋朝軍隊,虞允文命他們手持宋軍旗幟,從採石磯山後繞出,讓完顏亮誤以為是有宋朝大軍來援。隨後,宋朝軍隊又開始以勁弩射擊。金國水軍在損失四千餘人之後開始撤退,而完顏亮則惱羞成怒,將這些敗下陣來的士兵全部處死(敵兵不死於江者,亮悉敲殺之,怒其不出江也)。渡江不成,完顏亮只得放棄採石磯,帥軍前往瓜州。

他是一生只打了一場戰爭的書生,卻為何被毛主席評為“千古一人”

採石磯大捷是宋朝反抗金國入侵中少有的大勝,徹底打破了完顏亮吞併南宋的幻想,這場戰爭在宋孝宗時期被錄入“中興以來十三處戰功”之中。而當時的名將劉錡在見到虞允文之後,拉著他的手說:“朝廷養兵三十年,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一儒生,我輩愧死矣!”一位儒生拯救了危難之中的南宋,也難怪毛主席誇他是“千古一人”了,而虞允文之所以能夠立下這麼大的功勞,應該就是源自於他的愛國熱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