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县的这座千年名山,因何坍塌于河道之中?

“独立牟山上,青天手自擎。举头红日近,绕足白云生。”民国某年初秋的一个上午,一位身着杭绣旗袍的中年女子在一群女生的拥簇下,信步登上中牟县牟山之巅,南望古城,北眺黄河,穹顶晴天红日,足下贾鲁河碧波千顷,中年女子情不自禁,豪气勃发,朗声吟咏。

中年女子就是后来被称作民国中牟女杰的周淑珺。中牟文化研究学者娄继周先生辑注《中牟古诗选》:周淑珺(1881~1957年)河南新郑县人,幼读诗书。嫁中牟东漳(今雁鸣湖镇)村万姓为妻。

辛亥革命后,到河南省女子学校求学,富诗才。首创中牟女子学校,自任校长,又在家里办小学,为中牟妇女放足处劝导员。抗日战争期间,在开封从事慈善事业,救民无数,方圆饥民赞其为“万家生佛”。

中牟县的这座千年名山,因何坍塌于河道之中?

千年明山入洪流

周淑珺所讲的牟山就在郑州市中牟县县城北面。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此处进行官渡之战时,双方修筑了庞大高耸的土山,也就是这些在战争中修筑的防御工事的遗存,被后人称为“牟山”,这个名字被一直沿袭了下来。明朝正德十年(即公元1516年)的《中牟县志·山川》中说:“牟山,在县治北五里,高十余丈,延数十里,上建牟山庙,县之得名于此。”这是史籍记载的对“牟山”的最早称谓。不过,“县之得名于此”却是谬传,事实上,不是县之得名于牟山,而是牟山得名于县。清朝的《中牟县志》中还记载说:“牟山,……上建牟山庙。产麻黄草。”可见,当年的牟山是草木茂盛之地,上面还盛产中药麻黄。抗日战争以前,当地老百姓把牟山称为“老冢”,大概是牟山上曾经有过古墓的缘故。

中牟县的这座千年名山,因何坍塌于河道之中?

昔日,在牟山尚未被黄河水冲毁的时候,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中牟县城及其附近的人们,都习惯于在这一天上牟山寻春游玩。当时,在中牟民间还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正月十六上老冢(指牟山),上过老冢腰不痛。”所以,正月十六这天,附近的老百姓都放下手头所有的活计,纷纷涌到牟山,尽兴畅游,无比愉悦。据说,那时的牟山上面有几条弯弯曲曲的小路,附近是凸凹不平的地形,路两边草木繁茂,茵陈、茅叶、野韭菜等长得郁郁葱葱,翠绿可爱,在山顶向下看,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牟山的面积约有40亩地那样大。

中牟县的这座千年名山,因何坍塌于河道之中?

1938年,牟山的山顶上修建有碉堡和战壕,碉堡是用附近百姓家的树木和门板筑成的。当时,牟山已经被黄河水冲毁一半了。1938年的6月9日,国民党军队奉蒋介石之命决开了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试图以黄河水阻挡日本侵略者。结果,黄河水没有阻挡住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仅仅两天的时间,黄河水就吞没了大半个中牟县,大水所到之处,田园尽没,人畜丧命。在巨大的洪水中,屹立了千年的牟山也无法幸免于难,面临着灭顶之灾。1940年夏天,洪水不仅没有减退之势,反而越来越大,将牟山又冲刷了一遍。1941年,洪水的主流转移到了县城北部,当年秋天,洪峰再次涌起,牟山山脚很快被洪水冲垮,轰然倒塌,成为了一堆黄土,在茫茫洪水的涨落之中荡然无存了。

牟山上曾经有过的牟山庙又被称为“名山庙”,后来又演变为“明山庙”,如今,中牟县城北面的明山庙村,就是因其而得名的。

中牟县的这座千年名山,因何坍塌于河道之中?

牟山宝藏的传说

牟山原为有五层楼高的一个大土岗,山体表面有一米厚的黑砾土覆盖,很早以前,当地人也把牟山称为“老塚”,之所以称为老塚,或许为哪朝哪代王侯将相的陵墓也未可知。1972年的时候,在牟山遗址周围还曾经挖出了4个墓穴。

据三官庙村的老人讲述,传说牟山上曾经有宝藏,但当地人并未得知,后来一位对地质学有研究的南方人查探到此地有宝物。开启宝藏的钥匙就是牟山东南角处有个老人种的黄酥瓜。随后,此人就找到老人商量买瓜一事,约定好等瓜熟了他来摘,并把宝藏一事也悉数告知。

等此人走后,种瓜的老人仔细一想,心里就慌了,他暗自盘算:瓜熟后我把钥匙交给他,那他岂不是把我们当地的宝藏盗跑了,宝藏一丢,风水就要转了,这可不大好。

于是,未等到南方人过来,老人就偷偷一个人拿着黄酥瓜来到了牟山北边,藏宝藏的门就位于北边的悬崖峭壁上,老人拿住黄酥瓜一下子砸在了门上,门轰隆一声开了。老人进到里面一看,顿时目瞪口呆,里面到处是金银财宝,金碧辉煌,还有一匹金马驹围住一口金磨在磨金豆子。

老人心想:我把金马驹牵走,不就啥都有了。就赶紧上前解绳子,还未及解开,就看到从后面忽然跑出来一只大老虎,把老人吓得连滚带爬地跑出来了,洞门便吱呀一声关住,再也打不开了。

后来,南方人如约到来的时候,老人如实告诉了他里面的情况,对南方人说:“千万不要打宝藏的主意了我这条命差点搭到里头,来世老祖宗的财富,谁都拿不走啊!”南方人遗憾地说:“让你等我你不等我,那是没到时候啊!白做了一场梦。”遂扫兴而归。

中牟县的这座千年名山,因何坍塌于河道之中?

曾为军事要地

据明、清《中牟县志》记载:“牟山,在县治北五里许,高数丈,延数十里。上建牟山庙,产麻黄草。”

《中牟文史资料——第十二辑》中有《牟山及其毁没》一章,刘志仁口述:说是刘志仁两次上过牟山,第一次是抗战前跟奶奶、五奶和玉堂叔去的。当时刘志仁才十来岁,在路上听老人讲,正月十六上老塚(即指牟山),上过老塚腰不疼。过北三官庙不远就到了,附近是凹凸不平的地形。山上有几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路两边是草木丛生;茅叶、白蒿、野韭菜。上面布满马牙沙与砂礓石。上到山顶向下看,山体不过两树梢高,约40亩面积。

第二次上牟山,是1938年的抗日战争期间。有一天突然听邻居银山说:“快去看老塚吧,不然就看不到了,老塚已被水冲塌半拉了。”于是就跟着几个大人又上了牟山。山顶上有几处日军与国军隔河对垒时所搭建的碉堡和挖的战壕沟。碉堡用附近百姓的树木及门板筑成,上面约有7米见方空地,以开阔视野。刘志仁正看黄水冲刷山体的情况时,有人叫刘志仁快进碉堡里,不然被南岸河防守军发现这里有人,会向这里打枪。

1938年,花园口黄河大堤决口,黄河像脱缰的野马,呼啸而来,中牟首当其冲。两日之内,北至东漳,南到姚家尽是翻滚的黄水。大水所到之处,田园尽没,人畜丧命,千年牟山被洪水所没,洪水退去后山体恢复原貌。到了1940年夏,洪峰越来越大,先后将岗头桥,孔庄塌陷。

到1941年主流已移到县北(中牟县一高后),入秋后洪峰迭起,牟山南边的陵墓、申家坟、和尚岗、张家坟相继塌入河中。牟山脚下很快冲刷塌完。山体相继被洪水围住,成为孤岛。南北两河夹持冲刷,牟山土质虽硬,也抵不住洪水的冲击。南边脚下被水掏空,山体向水里倒塌。长时间随着水势增大,北坡塌没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几年间黄河水时涨时落,千年牟山也已塌陷于洪水之中。

中牟县的这座千年名山,因何坍塌于河道之中?

牟山传为曹公台

在《官渡之战——中牟文史资料第十三辑》书中,中牟文化研究学者肖自才先生撰文《曹公台与牟山》称:曹公台与牟山皆在中牟县城北部五里。中牟本无山,查阅我国各类史书、典、籍,均没有“牟山”的记载,只有从明代以后的《中牟县志》开始记载有“牟山”之名。木山在县城北五里,高丈余,延数十里,上建有牟山庙。

《水经注》距官渡之战仅1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较有权威的地理名著,《水经注·曾水》云:“清水出清阳城西南平地,东北流,又左经中牟城北曹公台注入渠水。”又杜佑曰:“中牟县北10里,有中牟台,是为官渡城,袁、曹相持之所。”又裴松之北征记曰:“中牟台下临汴水,是为官渡,袁绍、曹操垒尚存,在今中牟城北。”由此推断,中牟之“牟山”实乃官渡之战曹操所筑官渡城的“曹公台”讹传而来。

明朝以后为什么会将“曹公台”传为“牟山”?据考证,官渡之战过去已1000余年,战争遗迹已遭毁坏,没有可供查阅的有关历史资料。县南部有一处土山,亦将县北部延数十里的土岭称为“牟山”。以讹传讹流传至今。

清朝初年,中牟县著名学者、理学家,“中州三先生”之一的冉觐祖(1636~1718年)登临牟山,有感而发:山势倚河起,苍崖俯碧流。台池环近郭,禾黍接平畴。曹垒空遗迹,隋渠不为舟。废兴阅往代,自古镇中牟。

中牟县的这座千年名山,因何坍塌于河道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