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你知道這個走的真正含義嗎

世界經典文學名著《三十六計》,估計很多朋友都讀過。今天我們說的就是“三十六計”中最後一計:走位上計。


它的原文是: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意思解釋就是:為了保全部隊的實力,實行撤退也沒有什麼過錯 ,因為這是用兵之道。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你知道這個走的真正含義嗎

原文中是這樣講的,魏國大將龐涓和孫臏是同學,曾拜鬼谷子門下學習兵法,後來兩人又一起在魏國共事。孫臏兵法高超,引起龐涓妒忌。因為孫臏是齊國人,龐涓就在魏惠王面前陷害孫臏私通齊國。魏惠王便將孫臏知罪。命人在他臉上刺字,還剜掉了孫臏的膝蓋骨。幸好遇到一個齊國使臣把他偷偷救回了齊國。齊國大將田忌便把他推薦給了齊威王。並得到了重用。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你知道這個走的真正含義嗎

公元354年,魏國進攻趙國的邯鄲,趙國向齊王求救。齊威王就命孫臏為軍師,發兵救趙。在馬陵大戰中,魏國大敗,龐涓戰死。孫臏在大戰勝利之後,便功成身退。主動辭官回鄉,過上了隱居生活。最後用一生的心血,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孫臏兵法》。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你知道這個走的真正含義嗎

其實他回鄉除了自己淡泊名利,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在魏國遭到龐涓的陷害,有切身的教訓。當看到大將田忌和相國鄒忌時。他彷彿看到自己當年和龐涓在一起的情景。鄒忌害怕田忌立功,使用各種陰謀陷害他,孫臏建議田忌帶兵入朝驅除鄒忌,田忌不聽,最終還是被鄒忌陷害流放楚國了。


我們一般把“三十六計,走位上計”的走理解為走掉的意思,其實不然。走的真正含義是說: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我方有求和,投降,死拼,撤退的選擇,在這些選擇中走是最好的選擇。為什麼呢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實在打不過就暫時撤退保存實力,以後捲土重來。

其實現實生活中,人們同樣可以使用這一計。在遇到敵我力量懸殊的不利形勢下,要學會以退為進。學會保存實力,隨機應變,待時機成熟重新反擊。讓自己有更大的勝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