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越是艰难的环境,我们越要致敬生命

这是一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黑白电影,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也许并没有听说过,更别提看过它了,但是今天小编要来给大家解析一下这部电影。或许它可以让我们再次了解人心的多样还有对待生命的看法。

《十二怒汉》:越是艰难的环境,我们越要致敬生命

《十二怒汉》:越是艰难的环境,我们越要致敬生命

《十二怒汉》:越是艰难的环境,我们越要致敬生命

影片从一个少年涉嫌谋杀自己的父亲,而要被判处终身监禁开始,法庭上有一个由十二个人组成的陪审团,他们这些人来自于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层次。而这部影片最大的看点就是剧情全部来自于一间不足四十平米的房间里。法官要求他们十二个人要讨论出一个让每一个人都同意的结果,最后判定这个少年是否有罪。最让小编认为它值得看的地方就是它的事件背景,尽管发生在一个小房间里,但是剧情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的拥挤 沉闷,相反的,它显得是那么的跌宕起伏,让人琢磨不透。导演刻意要突出的主题不是要评判少年到底有没有罪,而是要突出当时陪审团制度的利弊,它向全部观众发问:在那个民主的社会里,掌握权力的一些人到底该如何做才可以行使好自己的责任。因为这十二个人来自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所以他们的想法并不是一致的。在最初就是一个强大的比例,认为少年有罪的人和认为少年没有罪的人的比例是十一比一。也就是说一开始只有一个人觉得他没有罪。而也许大家会奇怪,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那小编就来介绍一下这十二个人的其中几位典型的类型,或许他们就代表着我们现代的一些人。

《十二怒汉》:越是艰难的环境,我们越要致敬生命

《十二怒汉》:越是艰难的环境,我们越要致敬生命

《十二怒汉》:越是艰难的环境,我们越要致敬生命

第一个人,他是一所高中的教练,这次会议就是由他主持,但是自始至终他都没有过多的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对于会议的进程把控可以说十分厉害,好几次都是因为他的说辞才让会议得以开下去,没有他或许那个少年并不会在最后活下来。第二个人则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因为剧情就是由他展开,在最开始他们举手投票表决的时候,正是由于他投出了反对的票,所以他们要开始讨论这个男孩到底有没有罪,而且也正是以为他的力排众议,才最终改变了局势,使得支持男孩无罪的人越来越多。而一开始他投反对票的原因则是让人惊讶,他觉得那十二个人不应该用五分钟就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死,他觉得这样太过于草率了,而且这也不符合陪审团的规定。于是他大胆的举起了反对票。第三位则是一个球迷,他因为买好了晚上的球赛门票,所以他一直想尽早的结束这一场讨论,因此一开始他就觉得少年有罪,而且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但是后来在票数持平的的时候他竟然转投无罪的一方,原因就是他要快点离开去看球赛。像这样的人或许就代表着社会上那些利己主义者,他们只知道自己的利益安全,完全不在乎他人的感受,这样的人放在哪都是没有什么作为的。第四位则是让人印象最深刻的那位一直认为少年有罪的中年大叔。他自始至终就不觉得少年有可怜或者无罪之处,他始终坚信着宁可信其有,他觉得证据已经很充足了,他们十二个人完全没有必要在这里为了一个他们不认识的人去讨论,这样难道不是在为难和折磨自己吗?他的表现就好比是被告是他的仇人一样,他要亲自把他送到断头台上去。这样不尊重生命的人或许正是折射现代那些急功近利,不看眼前实际的盲目之人。这样的人连最起码的对于生命的尊重都没有,现代生活中,我们要尽量远离这样的人,不要成为他们泄愤的对象。

《十二怒汉》:越是艰难的环境,我们越要致敬生命

《十二怒汉》:越是艰难的环境,我们越要致敬生命

《十二怒汉》:越是艰难的环境,我们越要致敬生命

最后他们从一开始的十一比一,转变成了一比十一。没错,最后他们其中的十一个人都觉得少年没有罪,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结局,导演要通过这样富有戏剧性和严谨性的安排,来体现西方那种制度的弊端,而且还要突出西方那种宁可放走一千也不能错杀一个的原则,这和我们中国古代的连坐制度可是完全不一样的。导演要通过这样的安排来唤醒人们对于生命的最起码的尊重。它要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也要理智的分析问题,既然你担任那一份责任,就有义务去正确的完成它。或许你的一个举动和选择就可以拯救一个无辜的人。请敬畏生命。

《十二怒汉》:越是艰难的环境,我们越要致敬生命

《十二怒汉》:越是艰难的环境,我们越要致敬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