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煙臺(牟平)走出去的楊氏家族

從煙臺(牟平)走出去的楊氏家族

150年校慶籌備期間,我們偶然獲悉著名版畫家楊先讓先生少年時期曾在煙臺二中讀書,楊老曾在他的多本文集裡回憶在老家煙臺的那段美好的時光。經畫壇的校友引薦,校慶辦的工作人員拜訪了住在北京的楊先讓先生,意外地觸摸到一個家族近一個世紀的風雨。

抗日烈士楊子平

從煙臺(牟平)走出去的楊氏家族



牟平養馬島中原村楊翼之(楊先讓祖父)是個成功的綢緞商,其商號“裕盛棧”一度開到朝鮮仁川。他長期旅居海外,思想新潮,提倡新學,在日本加入同盟會,鼓勵子女入新式學堂。於是兩個兒子楊建民(從中,楊先讓父親)、楊子平(從和,楊先讓叔父)都被送到煙臺毓璜頂由美國教會創辦的實益學館(煙臺二中前身)讀書。

楊子平從十四歲入學到十九歲以優異成績畢業,在這裡接受了最好的英文和商科教育,這樣一個青年才俊一畢業就就職於英美所辦的頤中菸草公司,由於幹練誠信,被英國人田克大總辦委任為總經理,在奉天設立“子平商行”,生意蒸蒸日上。

楊子平性格耿直純善,對日本在東北的侵略野心早有察覺,而且在1929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老家牟平最早參加共產黨的革命者。商行名聲遠播,但是妻女還經常感覺他入不敷出,聽見他經常嘆氣,後來才知道是瞞著家人把錢捐了出去,有的捐給各地學校(他曾給煙臺的母校捐款用於興建威廉樓),有的捐給抗日聯軍。他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女,每天都在生與死的刀尖上生活,獨自面對來自心底的恐懼,並用渺茫到幾乎看不到的希望鼓勵自己!1932年5月9日,英國的李頓爵士率領英、美、法、德、意五國代表到哈爾濱調查日本在“九一八”事變後建立偽滿洲國的問題。得到消息後,楊子平冒著生命危險,躲過日本人的層層封鎖,利用自己商人的身份在飯店宴會廳用流利的英語與李頓團長交談,詳述日本人的侵略野心,揭露日寇的滔天罪行,表達了中國人不甘做亡國奴的強烈意願!最後調查團得出結論——沒有中國人真正擁護“滿洲國政府”,隨後發表的《國聯調查團報告》否認了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是“合法自衛”,確認東三省為中國領土,而滿洲國不過是日本一手炮製的工具!此事件中,楊子平功不可沒,也因此成為日本人切齒痛恨的對象。雖然當時楊子平並未暴露身份,但是日本人由此加強了對抗聯地下黨的追捕剿殺。

1936年4月,包括楊子平、王殿玉在內的奉天特委78人被捕。楊子平被關押在瀋陽警察廳監獄內,遭受了日本人慘無人道的嚴刑拷打。當年一直在國外經商的老父楊翼之聽聞兒子被捕,急忙回國四處打點,試圖營救。去探監時捧著兒子換下來的血衣,看著兒子遍體鱗傷的慘狀,楊翼之老淚縱橫。楊子平卻平靜的說:“爹,別難過,也別花錢了,沒用的,我是共產黨。”老父親聽聞當場昏倒,中風失語。

1936年8月20日在奉天渾河,日本憲兵隊槍殺了楊子平、王殿玉(時任奉天共榮中學校長)、陳晶石(共榮中學教師)、許象久(奉天啟東公司副段長)四名中國人,罪名為“反滿抗日共產黨”。楊子平犧牲時年僅39歲。而他一手創辦的子平商行也被土肥原賢二部下岸木春一奪取。

1987年8月1日,楊子平家鄉牟平縣人民政府追認其為革命烈士。一個民族資本家在異族的侵略下毅然參加共產黨,與人民一道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為國為民無畏無悔地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楊子平,永垂不朽!

博愛為懷楊先良

楊翼之有五個孫子,他尊儒學,取溫、良、恭、儉、讓五字給孫輩們命名。楊先良(楊先讓的二哥,自用筆名楊雲)是最得老人喜歡的一個。他在益文商專讀書期間,不僅學業成績好,籃球、武術、游泳、口琴、洋號、風琴、水彩畫都很出色。楊先良考取美國費城天普大學攻讀美術專業,1952年又轉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繼續攻讀醫學美術,畢業後在天普大學醫學院工作。

楊先良原本就心靈手巧,留學美國期間他時時提醒自己做好每一件事給中國人爭光,這促使他在醫學美術領域技能超群。他專心研究採用特殊材料製作的人體各部位解剖模型在美國享有專利權。也就在他事業上升期他接觸了大批中國海員,這其中也有他的老鄉,他看到了海員海上生活之苦,更感受到他們的內心痛苦和虛茫,他幫助海員們打電話發電報、尋親友、向海員佈道,誠心誠意關顧海員。1966年,楊先良組織成立了中國海員佈道會,1980年受到美國浸信會支持他又組織成立了世界海員佈道會,開始正式全時間傳道,1989年被按立為牧師。

從年少時期家境優渥的少爺到獨自赴美留學,楊先良心底始終有一顆善良的種子,時時處在謙卑的感恩之中。他看到海員的疾苦,內心生髮同情憐憫,在與信仰的大愛衝撞後作出決定,拿出足夠的勇氣去投入去犧牲去捨棄。

楊先良曾對五弟楊先讓說:海員常年海上漂泊,缺少安全感,加上沒有信仰沒有愛,生活苦悶孤寂,賭博酗酒、打架鬥毆甚至自殺現象時有發生。我不能無動於衷。我看到船員上岸後親吻土地,在草坪上打滾,我感到心酸。他們在海上無依無靠,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信仰對他們來說比什麼都重要,否則,他們無法獲得心靈上的平安。我為他們禱告,也讓他們為自己禱告,我要讓更多的人重視他們。

楊先良與眾多海員建立通訊聯繫,他的朋友遍天下。由於三十多年來對海員的熱心工作,楊先良引起浸信會總部和聯合國有關部門的重視並獲得他們的支持。即便是晚年中風,他還在堅持做菲律賓馬尼拉的海員之家的工作。他認為只做海員工作不考慮家屬是偏頗的、不完整的。他在傳播基督福音的領域裡,默默填補了一項空白,也可以說他開闢了一條海上的道路。

德藝雙馨“島里人”

從煙臺(牟平)走出去的楊氏家族


楊先讓,著名畫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原民間美術系主任、美術教育家、2014年榮膺第十一屆造型表演藝術成就獎(此次造型表演藝術成就獎共評出10位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包括電影表演藝術家於藍、女高音歌唱家郭蘭英等,該獎項設立至今共有113位傑出藝術家榮膺此獎)。

楊先讓1930年出生於牟平養馬島,他的很多畫作落款即用“島里人”。他自小便顯示出繪畫天賦,11歲時祖父楊翼之將要離世,他在純白的絲絹上畫了一支祖父最喜愛的梅花,讓祖父手握梅花安詳地合上眼睛。進入中學階段,楊先讓興趣更為廣泛,不僅畫畫,唱歌也很有天賦,他經常因為唱歌好收穫學校老師和同學們的掌聲。在煙臺求學的經歷給他留下深深的印象,他在文集《藝苑隨筆》中提到:最使我留戀的“益文中學”,是我們兄弟幾個受教育的陣地,它的前身就是我父親和叔叔在這裡讀書時的商業學校。我上學時它改為“煙臺市第二中學”。入學註冊時教務長望著我問楊先溫是誰?我說是我大哥。又問楊先良是誰?我說是我二哥。他又問楊先恭、楊先儉呢?我說是我三哥、四哥。教務長笑著說,好好,你楊先讓也來了。後來他外出求學擔心人家不知道養馬島是何處,履歷必先寫上煙臺。他對故鄉的情誼隨著歲月的積澱愈加深厚濃重。

1948年,楊先讓考入北平國立藝專(中央美術學院前身)美術系,師從著名畫家徐悲鴻、孫宗慰、彥涵、馮法祀、李瑞年、蔣兆和先生,練就堅實的西畫造型能力。工作後,他改畫版畫,以特有的藝術靈性創作了一系列優秀的版畫作品。其中處女座《出圈》榮獲1957年青年美展獎。他的代表作有《紀念週總理》、《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延安組畫》等。他的作品多被中國美術館、大英博物館、美國、法國、韓國、香港等地美術館收藏。原中國版畫協會主席李樺稱讚他是“中國版畫藝術的佼佼者,是研究中國當代版畫史難以繞過的人物”。

楊先讓的作品總是富有極強的感情,濃濃的愛國家愛人民愛故鄉的情通過畫面感染著看畫的人。他為人剛正不阿,豪爽熱情,直言快語,熱愛生活和大自然,對國家民族一腔熱血,無論是表現人民史詩般的創舉還是抒發田園情思,都是發自內心的激情之作。他把使命感和責任感演繹成一種愛,他常說“如果不愛,我怎麼畫得出?”。楊先讓愛故鄉,也愛畫故鄉。他的故鄉畫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從心裡流出來的畫,《家鄉的喜事》、《晌午》、《漁村》都是在那裡醞釀誕生的。他的畫在世界各地展出,也讓很多人認識了養馬島。

楊先讓長期貼近農村生活,使他發現民間廣闊豐富的民俗文化和民間美術天地,他找到了中國上層文化藝術的源頭,視民間美術為母體藝術。楊先讓以驚人的奉獻熱情和感召力量,破天荒的率領考察團十四次去黃河流域全面瞭解中國民俗文化和農民創作藝術,出版了鉅著《黃河十四走民藝考察》。這個經歷成為他極為寶貴的文化積澱和滋養,使他之後的作品自然更富有文化蘊涵。

退休之後的楊先讓不僅繼續鑽研他的畫畫事業,還在寫作上有了不小的成就。目前已經出版了《中國鄉土藝術》、《徐悲鴻》、《楊先讓文集》四本(第五本也在醞釀之中)等。他說我原本不是個擅長寫作的人,可是我覺得有一種本能就是要宣講,講我的導師、我的朋友、我的親人、宣講我的故鄉我的祖國,我對他們有很深的感情,懷著這樣的感情我就變成了一個善於表達的人了。

作為新中國第一代的美術工作者,楊先讓肩負歷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清奇曠達的人格魅力與作品天人合一,畫作包含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內涵和審美意蘊,也包含了對世界和自然的沉思。他的德藝雙馨是我們這個時代當下需要的重要精神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