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掐了半輩子的兩個數學巨頭,到最後連單身問題都沒解決


互掐了半輩子的兩個數學巨頭,到最後連單身問題都沒解決

我居然跑不贏

一隻龜

看文章前,我們先來討論一個問題:“假設有一筆錢,先花它一半,再花它剩下的一半,這麼花下去,是不是永遠花不完?”。

互掐了半輩子的兩個數學巨頭,到最後連單身問題都沒解決

看起來這個問題無懈可擊,找不到bug,但是實際上要是能實現的話,我相信應該也沒窮人了吧,畢竟大家都花不完的錢了。

悖論引發的烏龜問題

這個其實也是著名的“芝諾悖論”——“兩分法”。

一個人從A點走到B點,要先走完路程的1/2,再走完剩下總路程的1/2,再走完剩下的1/2,”如此循環下去,永遠不能到終點。

當時芝諾為了讓大家理解這個觀點,還創造出物理學第一神獸芝諾的烏龜。

他讓古希臘神話中善跑的英雄阿喀琉斯和烏龜一起賽跑。 在他和烏龜的競賽中,他的速度為烏龜十倍,烏龜在前面100米跑,他在後面追,但他永遠追上烏龜。因為在競賽中,追者首先必須到達被追者的出發點,所以當阿喀琉斯追到100米時,烏龜已經又向前爬了10米,於是,一個新的起點產生了;阿喀琉斯必須繼續追,而當他追到烏龜爬的這10米時,烏龜又已經向前爬了1米,阿喀琉斯只能再追向那個1米。就這樣,烏龜會製造出無窮個起點,它總能在起點與自己之間製造出一個距離,不管這個距離有多小,但只要烏龜不停地奮力向前爬,阿喀琉斯就永遠也追不上烏龜!也就是說,阿克琉斯永遠也追不上烏龜!

這隻龜就不一般啊,因為它的的出現困擾了數學家一千多年。

互掐了半輩子的兩個數學巨頭,到最後連單身問題都沒解決

就當大家為這隻烏龜想禿了頭時,微積分出現了!大家彷彿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因為微積分的極限思想和芝諾悖論有著同樣的本質,意味著只要解決微積分裡的極限問題,也就順帶著可以解決了這隻烏龜。

微積分裡的愛恨情仇

說到微積分,不得不說提到牛頓和萊布尼茨這兩大巨頭,畢竟他們倆為了爭奪“微積分”的版權互掐了半輩子,以至於兩個人的個人問題都沒解決(都單身)。

互掐了半輩子的兩個數學巨頭,到最後連單身問題都沒解決

1665年夏天,因為英國爆發鼠疫,學校關閉,本來要去劍橋大學任教的牛頓只好去母親的農場裡呆了一年。

牛頓畢竟是牛頓,在農場幫老媽管理的日子他還順便搞起了研究。

三大運動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和光學的研究也都是開始於這個時期。在研究這些問題過程中,他發現了他稱為“流數術”的微積分。

在1666年,他雖然寫幾篇關於流數術的文章,但他並沒有公開發表,只是在一些英國科學家中流傳。

互掐了半輩子的兩個數學巨頭,到最後連單身問題都沒解決

同樣的,來自德國的萊布尼茨在1675年也發現了微積分,但是發現歸發現,跟牛頓一樣,低調的他,也沒有具體的發表這方面的文章。

直到1684年,萊布尼茨才正式發表他對微分的發現。

兩年後,他又發表了有關積分的研究,在瑞士人伯努利兄弟的大力推動下,然後很快傳遍了歐洲。到1696年時,已有微積分的教科書出版。

互掐了半輩子的兩個數學巨頭,到最後連單身問題都沒解決

起初沒有人來爭奪微積分的版權。但是1699年,一名移居英國的瑞士人為了討好英國人,指責萊布尼茨的微積分是剽竊自牛頓的流數術,但此人並無威望,遭到萊布尼茨的駁斥後,這件事也不了了之。

據傳那個瑞士人與萊布尼茨也有點私人恩怨,可能也是想搞搞萊布尼茨。

微積分教科書的出版後,牛頓坐不住了,畢竟自己早就發現了這個成果,只是低調沒有發表,想不到被你這個萊布尼茨搶了先。

互掐了半輩子的兩個數學巨頭,到最後連單身問題都沒解決

於是在1704年,牛頓在其光學著作的附錄中,首次完整地發表了其流數術

但是當年出現了一篇匿名評論,反過來指責牛頓的流數術是剽竊自萊布尼茨的微積分。

於是究竟是誰首先發現了微積分,就成了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了。

1711年,英國王家學會會員約翰·凱爾在致王家學會書記的信中,指責萊布尼茨剽竊了牛頓的成果,只不過用不同的符號表示法改頭換面。

身為王家學會會員的萊布尼茨也不是吃素的,要求王家學會禁止凱爾的誹謗。

可是又有什麼用呢,要知道,此時牛頓可是王家學會的會長。

互掐了半輩子的兩個數學巨頭,到最後連單身問題都沒解決

而且牛頓還裝得一手好路人。雖然在公開的場合,他假裝與這個事件無關,但是這篇調查報告其實是牛頓本人起草的。他還匿名寫了一篇攻擊萊布尼茨的長篇文章。

於是王家學會調查此事後,認定牛頓首先發現了微積分,並譴責萊布尼茨有意隱瞞他知道牛頓的研究工作。所以牛頓勝出!

但後人通過研究萊布尼茨的手稿發現,萊布尼茨和牛頓是從不同的思路創建微積分的:

牛頓是為解決運動問題,先有導數概念,後有積分概念;萊布尼茨則反過來,受其哲學思想的影響,先有積分概念,後有導數概念。

牛頓僅僅是把微積分當做物理研究的數學工具,而萊布尼茨則從幾何問題出發,運用分析學方法引進微積分概念、得出運算法則,所以其數學的嚴密性與系統性是牛頓所不及的。

互掐了半輩子的兩個數學巨頭,到最後連單身問題都沒解決

所以現在一般也把牛頓和萊布尼茨共同列為微積分的創建者。

第二次數學危機的前世今生

微積分的版權問題雖然解決了,但是又有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

微積分裡面,

有一個量叫做“無窮小”,那這個無窮小會不會是零?

在當時起了極大的爭論,有個叫貝克萊的小夥子就坐不住了。

在1734年,他寫了一本書。在書裡,貝克萊對牛頓的理論來了個致命一擊,指出在求x的平方的導數時,會出現以下矛盾。

互掐了半輩子的兩個數學巨頭,到最後連單身問題都沒解決

他認為這在無窮小量在實際應用中,它必須既是0,又不是0,

關於這個貝克萊,那他就不是“一般人”,他有一句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

據說有一次,貝克萊突發奇想,他想知道上吊是什麼感覺,行動派的他說幹就幹!

如果不是有朋友及時趕到,他早就死翹翹了。

被這麼個“猛子”盯上,牛頓慌了,心想當初還不如版權給萊布尼茨還沒這麼多事呢。

互掐了半輩子的兩個數學巨頭,到最後連單身問題都沒解決

雖然在力學和幾何學的應用證明了這些公式是正確的,但它的數學推導過程卻在邏輯上自相矛盾。

本來就有點發虛的牛頓被貝克萊咄咄逼人的氣勢嚇的,一會兒說無窮小是零,一會又說不是零。

因此,貝克萊嘲笑無窮小量是:“已死掉的幽靈”。

於是繼龜龜問題後,有關無窮小是不是0的問題又成了第二個讓數學家們頭痛的問題。第二次數學危機正式爆發。

好在到了19世紀,以柯西與康托爾為代表的,一大批頂尖數學家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終於建立起了嚴謹的極限理論和實數理論。

柯西認為把無窮小量作為確定的量,即使是零,都說不過去,它會與極限的定義發生矛盾。

無窮小量應該是要怎樣小就怎樣小的量,因此本質上它是變量,而且是以零為極限的量,

至此柯西澄清了前人的無窮小的概念,而且把無窮小量從形而上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第二次數學危機基本解決。

“超級數學建模”(微信號supermodeling),每天學一點小知識,輕鬆瞭解各種思維,做個好玩的理性派。60萬數學精英都在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