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的十景八奇,你不一定都知道!


五臺山的十景八奇,你不一定都知道!


五臺山不僅寺廟林立,建築宏偉,而且山高谷深,草茂林密,峰奇景秀。豐富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
經過長期考察人們將十景列為:花徑雲寮(明月池)、松濤傾翠(鎮海寺松林)、雲崖精廬(觀音洞)、翠微星龕(梵仙山)、嵐浮青螺(黛螺頂)、古塔落照(大白塔)、重樓夜鍾(顯通寺幽冥鐘聲)、靈峰天闕(菩薩頂牌樓)、日湧東溟(東臺日出)、石浪排空(中臺龍翻石)。
五臺山的十景八奇,你不一定都知道!

明月池清涼山上說清涼,明月池中望明月。這是多少年來五臺山上流傳的兩句佳話。明月池中望明月,指的就是《清涼山志》中“昔人晦夜,見皎月澄池”的明月池觀月之事。明月池,又名觀海寺,創建於北魏。明成化年間,月舟禪師重修。清康熙年間,吻葉和尚重修。後有夫緣和尚中興,立為十方常住,專供遊方僧人卓錫。寺宇坐北向南,佔地2280平方米。寺內有殿兩座,禪房30餘間。金剛菩薩殿兩側,靠近山崖處,有一石砌圓池,直徑約8寸餘,池深1米多,池中泉水澄澈,千年不涸不溢。從前有人在漆黑的山夜裡,看見池內有明月,認為是一種難以理解的現象,故有“菩薩顯靈,千載難逢”之說。從此,“明月池”就叫開了。明代高僧啟智曰:“觀池中月,生大海情,現大海景。”故該寺又叫觀海寺。
五臺山的十景八奇,你不一定都知道!


鎮海寺臺懷鎮南清水河西側就是鎮海寺,距臺懷鎮10裡,海拔1600米。寺院坐落在“二龍戲珠”的風水寶地,左右兩側環繞的山峰,猶如兩條飛龍落下河谷,拱背彎腰,騰挪圍抱;寺院建築在兩山合抱的一個石山嘴上,宛若一顆二龍嬉戲的寶珠。山豁口有蒼老挺拔的大松樹,走在松樹林間的蹊徑,再聽颯颯的松風,給人一促靜寞幽深的感覺。入寺四望,南側的山峰,長滿密密麻麻的杉樹和楊樹,北側的山巔上,千年古松出於岩石之中。這裡是五臺山的一處風景區,濃蔭蒼翠的古松掩映山寺,在五臺寺廟區還是少見的。
五臺山的十景八奇,你不一定都知道!


相傳,鎮海寺對面山底原有一個海眼,說不定什麼時候,海水噴湧而出,沖毀田地,淹沒村莊。文殊菩薩造福眾民百姓,便將一座佛塔置於海眼之上,鎮住了氾濫的海水。後來就在這裡建了寺院,稱為鎮海寺,那座塔,就叫鎮海塔。
五臺山的十景八奇,你不一定都知道!

觀音洞
五臺山的十景八奇,你不一定都知道!


觀音洞
觀音洞,因位於棲賢谷口,又稱棲賢寺,距臺懷鎮約十里。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觀音洞寺宇創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下院方整,圍牆高築。以下殿的當心間穿堂而過,便是此登崖壁的石臺階。石階中段的六角亭處於凸出的石巖上,此即“飛來亭”。橫檀上,有三幅觀世音救難圖,故又稱觀音亭。橫檀上的三幅面為:一是觀音顯聖救一被歹徒捆住舉刀要殺的人;一是觀音顯聖救一被歹徒搬起石頭要砸的人;另一是觀音端坐雲端救一將被猛虎傷害的人。三幅面集中表現了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天性。中段旁壁築有七間殿堂僧舍。從小門入內,牆壁與石壁之間十分貼近,院道不足三尺。中間一段牆壁上畫有十八羅漢,十八羅漢是六位一組的佛家生活畫,或坐於石上,或騎虎,或騎鹿,或膚坐修行,或頭枕經書而臥,富有情趣。石階雲梯終端是觀音洞的上院。院裡正殿之間,內主供觀音菩薩,故稱觀音殿。觀音為八臂十一面,頭上有頭,最上面的頭部沿額鬢又排有小頭型,故稱“十一面”,面部著白、紅、綠、藍等色,表示種種應化的法像。兩側還供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和黃教祖師宗喀巴。大殿後洞壁左右各有一小洞。左洞口小內大,下積清水,這就是所說的“聖水”,佛教徒認為口飲此水能夠“免難消災障”。觀音洞即因此命名
五臺山的十景八奇,你不一定都知道!


梵仙山梵仙山位於臺懷鎮南,距五臺山大白塔1公里左右。梵仙山,又名飯仙山。飯仙二字據說是康熙皇帝金口御封的。此山風光秀麗,號稱“小南臺”。夏秋之季,站在山腳仰望,只見漫山綠草如茵,繁花似錦,林木茂密,奼紫嫣紅,爛漫錦繡,萬綠叢中一點紅,寺廟就建立在山巔,隱藏在鬱鬱蔥蔥的林木中間。梵仙山靈應寺東南角,有個門叫南天門,人傳天界與南天門相連接。南天門外有一處開闊平坦地,每年農曆正月初二,這裡流行放祿馬的習俗。到這一天,民間百姓將紅、黃、藍、白、綠五色紙,剪成三寸見方的紙片,紙片印有馬抱元寶圖案,然後在此將祿馬成疊從崖邊向空中拋撒,由於崖下氤氳熱氣冉冉上升,祿馬紙片便紛紛揚揚升空,寄予著各自的財運福德蒸蒸日上。五色祿馬煙花麗雨般悠然遠去的情景,堪說是五臺山的一道獨特景觀。




五臺山的十景八奇,你不一定都知道!


黛螺頂
黛螺頂位於臺懷鎮東面清水河旁,距臺懷鎮不遠。黛螺頂是一座小山峰的名稱,寺廟建在山頂上,所以被稱為“黛螺頂”。 黛螺頂亦名大螺頂,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頂庵。這處寺廟始建於時代成化年間(1465--1487),萬曆年間重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名大螺頂,寺內還有乾隆十五年(1750)御製的大螺頂碑記。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才更名為黛螺頂。據說,乾隆來五臺山,屢次欲凳臺頂進香拜佛,皆被風雨所阻,乾隆對黛螺頂的青和尚說:“五年後我再來時,既要登臺頂,還要拜五方文殊,你替我辦這件事。”到了第五年,青去果然想出辦法:模仿五個臺頂的五方丈文殊,即東臺頂的聰明文殊、西臺頂的獅子吼文殊、南臺頂的智慧文殊、北臺頂的無垢文殊、中臺頂的孺童文殊,合塑於黛螺頂的正殿(所以此殿又稱五文殊殿),登黛螺頂等於登五個臺頂,進正殿朝拜等於朝拜五個臺頂的五方文殊。乾隆於五十一年(1786)三月來此殿進香,朝拜五方文殊並親筆題詩,刻在黛螺頂碑記的背後,此後,朝山僧侶到此寺正殿參拜,即可代替朝謁五座臺頂,省去許多路程。但也有區別,登五座臺頂朝拜文殊菩薩叫大朝臺;登黛螺頂朝拜五方文殊菩薩則叫小朝臺。俗有“不登黛螺頂,不算台山客”之說。

五臺山的十景八奇,你不一定都知道!


大白塔塔院寺內的高聳入雲尼泊爾式的大白塔是建於元大德五年(1301年),系尼泊爾匠師阿尼哥設計建造。相傳釋迦牟尼火葬後煉成的舍利子被皈依佛門的印度阿育王供奉在八萬四千座塔內。它分佈在大千世界,中國有十九座,五臺山臺懷鎮慈壽塔為八萬四千座中的一座,明永樂五年(1407年)修塔時,將慈壽塔藏在了大白塔的腹內,所以大白塔也被稱為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此塔基座為平面八角形,南面正對大慈延壽寶殿後牆,北面面對藏經閣,居寺院中間。塔身形如藻瓶,從下到上,由粗到細,比例搭配合理適度,造型宏偉高達神秘優美。塔身上面十三天由十三道金剛圈組成,十三天上面覆蓋圖形華蓋銅板8塊,邊緣懸掛銅製垂簷板36塊,每塊掛風鈴3個,華蓋上有銅製寶頂,高4.5米,整個塔高50.27米,為國內第二高喇嘛塔,但五臺山白塔名滿天下,被稱之為國內第一白塔。
五臺山的十景八奇,你不一定都知道!


顯通寺顯通寺座落在五臺山中心區大白塔北側、菩薩頂腳下,是五臺山佛教聖地中最古老的寺院。顯通寺是五臺山寺廟群中最大的一座寺廟。全寺佔地面積四萬三千七百平方米,現有大小房屋四百多問,且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殿堂、廂房佈局嚴整,中軸線分明,配殿左右對稱。佈列於中軸線上的七重殿宇,依次為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藏經樓。此外,還有鐘樓、僧舍和各種配殿。
五臺山的十景八奇,你不一定都知道!


顯通銅殿
五臺山的十景八奇,你不一定都知道!


顯通寺在顯通寺內最珍貴也是最值得一看的文物,卻是千缽文殊銅像、銅殿和銅塔、無量殿、華嚴經字塔和重達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的大銅鐘。大銅鐘,高達1.64米,最大外徑1.8米,厚約8釐米,~_9999.5斤。要想撞擊此鍾,需穿過門洞,進入二門之後,沿木板樓梯登上鐘樓,方可在護守該鐘的僧人指導下拉動一根粗粗的木杵,使之發出沉渾悠遠的鐘聲。據說,該鐘發出的聲音遠傳十里,經久不散。


五臺山的十景八奇,你不一定都知道!


菩薩頂
菩薩頂是滿族語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薩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為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菩薩頂歷史悠久,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初名大文殊院。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 由於皇帝崇信喇嘛教,遂將菩薩頂由青廟(和尚廟)改為黃廟(喇嘛廟),並從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間,又敕令重修菩薩頂,並向該寺授“番漢提督 印”。從此,按照清王朝的規定,菩薩頂的主要殿宇鋪上了表示尊貴的黃色琉璃瓦,山門前的牌樓也修成了四柱七樓的形式。這在五臺山是絕無僅有的,在全國範圍 內也不多見。自此以後,菩薩頂成了清朝皇室的廟宇。康熙皇帝先後到菩薩項朝拜了五次,幹隆皇帝朝拜了六次。菩薩頂山門外水牌樓上的“靈峰勝境”,文殊殿前 石碑坊上的“五臺聖境”,是康熙皇帝親筆題寫的。菩薩頂東禪院內兩座高三米、寬一米的四楞碑上,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刻寫的碑文,則是幹隆皇帝的御筆。菩薩頂在靈鷲峰上,從峰下仰望,菩薩頂前一百零八級陡峭的石階,如懸掛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宮佛國,瓊樓玉宇。爬完石階,平臺之上立著一座四柱三門的木牌樓。牌樓兩旁豎著兩根高高的旗杆。牌樓之後是山門。山門兩邊廂房的紅牆上,分別開著圓形窗戶。有人說這種佈局恰似龍頭:牌樓的正門是龍口,旗杆是龍角,廂 房壁上的圓窗是龍眼,而那長長的一百零八級石階,則是龍吐出的舌頭。這幾句話,形象地概括了菩薩頂山門前的佈局特點。
五臺山的十景八奇,你不一定都知道!


東臺日出東臺頂原建望海樓一座,高十六米,三層五間,四面有露明柱十六根。此樓是專為遊客和信眾們觀日出而建築的,後被毀。一九八五年,在政府的支援下,望海寺住持本如法師於原址重建望海樓。此樓巍然壯麗,極為壯觀。登上望海樓,極目遠望,近可及河北省阜平,遠能望見山東省渤海,正如古人所說的那樣;登上東臺頂,極目到海瀛。東臺日出是五臺山的一大自然景觀,歷來吸引著無數的僧俗登山朝日。每當旭日初昇,霞光萬道,靜謐的望海寺完全浸沈在一片雲山霧海之中,配上渾厚的晨鐘聲,愈發顯得莊嚴肅穆。

五臺山的十景八奇,你不一定都知道!



五臺山的十景八奇,你不一定都知道!


中臺龍翻石
中臺頂,亦名翠巖峰,巔巒雄曠,翠靄浮空。位於臺懷鎮西北10公里處,地形狀如雄獅,海拔2894米,僅次於北臺頂,為五臺山五大主峰之第二高度。中臺是東南西北四座臺頂的中心,是其餘四座臺的發脈之祖,是諸多河流的發源之地。中臺頂建有一寺院,名曰演教寺,創建於隋,寺內供"儒童文殊菩薩"。孺童文殊象徵佛法清靜無染,孺童文殊純真無邪,永有一顆赤子之心文殊菩薩。中臺頂巨石堆積,一色灰白、稜角分明,石面雜生苔蘚,陽光照射,如蛟龍騰起,被稱之為"龍翻石"。傳說是文殊菩薩從東海老龍王那裡取來歇龍石,老龍王的五個兒子追到五臺討還,揮舞龍爪,在臺頂上亂翻亂挖形成的。盛夏農曆六、七月登上臺頂,滿目碧翠生輝,特別在雨過天晴之後,石面望去青翠欲滴,彷彿是巨塊的翡翠,因此中臺稱翠巖峰。五臺山氣象站就建於中臺頂上。八奇是:佛洞轉生(佛母洞)、摩崖造字(臺麓寫字崖)、龍洞幻景(秘魔巖龍洞)、華嚴字塔(顯通藏經樓)、石罅映月(觀海寺明月池)、萬年積冰(中臺麓)、臺巔天池(北臺黑龍池)、清涼大石(清涼寺)。
五臺山的十景八奇,你不一定都知道!


佛母洞
五臺山的十景八奇,你不一定都知道!


佛母洞佛母洞又稱千佛洞,它是一個石灰岩洞,坐落在山西省南臺東南支脈接近山頂的地方。一座屏障似的山崖,在接近山頂處有一段巖壁,有一石洞天然而生,因洞建寺,寺以洞名。從五臺山臺懷鎮寺廟中心群沿公路南下二十里處,轉向西入溝登山路五里,即到佛母洞。按佛經,釋迦牟尼是賢劫千佛之一,千佛洞主供奉釋迦牟尼佛。佛母,是指釋迦牟尼的生身之母,叫摩耶夫人。五臺山佛母洞靈蹟,與佛教經典所載佛誕生情形十分吻合。洞腔顯示為人體母腹,右側乳白色脊椎骨、肋骨形樣石色,說明洞口恰好處於右肋部位。這與佛教故事中的菩薩乘白象從右肋下入胎,太子從右肋下誕生完全巧合。可以說,佛母洞在中外佛教靈蹟中是獨一無二的。據《清涼山志》載:“嘉靖末,道方者,夜遊至此,見神燈萬點,既出旋入。方隨入,見玉佛像,森列其中,穹窿深迥,進裡許,飄然聞波濤,悚怖不能出。念觀音名,願造像,忽見一燈,尋光得出,乃造石佛於洞口。”後人又因石洞、石佛建殿堂,取名叫千佛洞,又名佛母洞。現存四尊明代石雕佛像,成為該寺起源和延續的佐證。
五臺山的十景八奇,你不一定都知道!


寫字崖
寫字崖,位於山西省五臺山市石嘴鎮東一千米處,舊有寺廟,名石佛寺,亦稱朝陽洞。據《五臺山志》等資料載:寫字崖又名顯字崖,亦名臺麓字崖,毗鄰清朝皇帝朝臺行宮之一的臺麓寺。寺旁有石崖,坐北向南,高約六米,長約二十五米。崖低正中雕刻栩栩如生的佛像三尊,高約0.6米至0.8米。在佛像西側的石壁上,有零零亂亂,七顛八倒、大小不等的許多字跡。若用清水灑溼,再以棉布慢慢擦拭乾淨,即可看到歪歪扭扭的許多字跡,仔細端詳,多為篆隸體字,間或也有數位,可以連成語句,水乾字跡即模糊。傳說,有人曾看到“天之三寶日月星,地之三寶水火風,人之三寶精氣神”的聯句。更為有趣的是有人揭去一層,又發現一層。層層有字,字字不同。對於這種奇特的現象,有人解釋為古人石崖題記,墨汁滲入砂岩而致。也有另一種解釋是岩石的自然紋條特殊,看花像花,看字像字。不管其原因何在,這種客觀現象確屬罕見,真乃聖靈之地的一大奇觀。
五臺山的十景八奇,你不一定都知道!


龍洞
五臺山的十景八奇,你不一定都知道!


龍洞
龍洞是五臺山八大景之一。說是洞,其實無洞,而是兩座陡崖結合處留下的一條長數丈、寬寸把、兩邊崖壁陡直筆立的巖縫。傳說是文殊用兩山鎖小龍之處。整個秘魔巖景區壁立千仞,蒼松滴翠,流水潺潺,不但是佛國五臺山的聖蹟之最,也是一處難得的禪修場所。所以明代高僧憨山大師有詩:"羊腸百折任青藜,草莽蕭蕭仄徑迷。絕壁倚天應隘口,斷崖無路只飛梯。依人野鶴尋常下,逐客山猿日夜啼……。由於該景點既以神奇的傳說和奇異的龍洞幻景聲名遠播,又以秀美雄奇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寺魅力無窮,雖然地處偏遠,但每年仍有幾萬來自香港、臺灣、廣東、福建等地的信眾慕名前來。
五臺山的十景八奇,你不一定都知道!


顯通藏經樓
五臺山的十景八奇,你不一定都知道!


明月池明月池觀月,並不是任何時候都能如願以償,只有當月亮與池水成一定角度時,才可親睹池中明月,一飽眼福。據說,每當陰曆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夜晚,在月亮與池水成一定角度時,方可現“皎月澄池”的勝景,而且持續時間甚短,可謂機會存在,卻又十分難得。未見者疑,親歷者信,世間事往往就是這樣。萬松深處梵王宮,幕翠回嵐知幾重。定起峰頭新月上,一枝松影下簾櫳。古人以詩讚之,也不無道理。
五臺山的十景八奇,你不一定都知道!


黑龍池黑龍池 ,亦名金井池,位於五臺山北臺葉鬥峰,臺峰海拔3061米,為五臺山之最高峰,同時也是華北地區的海拔最高的山峰,素有“華北屋脊”之稱。是五臺山北臺靈蹟之一。黑龍池長約五十米,寬約三十米,呈橢圓形。水深二尺左右,四周嫩草翠綠,儼然高山平湖。五臺山俗語“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主要依此為據。高山空氣潔淨,碌草成茵,黑龍池水更顯得清澈透明,宛若鑲嵌在綠色地毯中的一面寶鏡。隨著地質的變化,雨水的多少,池子也隨大隨小,池水也時深時淺,常年不涸,既是臺頂僧人的水源之一,又是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名勝。稱。臺頂建有靈應寺,內供五臺五方文殊之無垢文殊。
五臺山的十景八奇,你不一定都知道!


傳說在老早以前,五臺山並非現在這般模樣,也不叫五臺山,而是叫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沙走石,夏天暑熱難當,農民們無法種莊稼。在此傳教的文殊菩薩,決心要改變這裡的氣候,他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裡去借歇龍石。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大石,未到跟前,已感到一股涼氣撲來。文殊菩薩被巡海夜叉領進龍宮見龍王,說明來意。龍王很抱歉地說:“大法師借什麼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因為這是我花了幾百年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青龍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神。你若借去,青龍就沒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薩無奈,這才說明了自己是五峰山的老和尚前來化緣,為了造福人間,他是來求援的。龍王估量歇龍石重達萬斤,一個老和尚無法運走,才放心地答應他。文殊菩薩謝過龍王,來到歇龍石跟前,口唸咒語,立即使巨石變成了彈丸,將彈丸塞進袖筒,便施告別禮,飄然而去了。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空,久旱不雨,寸草難生的炎夏。當文殊菩薩把歇龍石安放在臺南邊瓦廠村東北的一條山谷後,五峰山立刻變成一個清涼無比的地方。於是,這條山谷命名為清涼谷,在此又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叫清涼寺,五峰山也就叫做清涼山。就在文殊菩薩取走歇龍石的當天,那些外出的小龍王回來,發現歇龍石不在了,怨氣沖天,便追到五峰山,四處尋找。氣急敗壞的小龍王,用龍尾把五個峰掃成了平臺,用利爪把岩石刨得亂七八糟,至今這些石塊還遍佈滿山,人稱“龍翻石”。當然文殊菩薩自有對付他們的辦法。文殊菩薩告訴他們歇龍石在秘魔巖的兩座巨大的山岩之中。眾龍剛鑽進巖窟之中,文殊菩薩一聲咒語,兩巖合併,僅留得內寬外窄的一道照明裂縫。文殊菩薩命眾龍在此好好修行,並說要派弟子來朝拜和供養他們,因此這個秘魔巖窟又叫朝龍洞。傳說朝拜者境界不一,善良人見佛、菩薩;邪惡人見不到歡樂境界,真可謂萬人萬境。而且有“朝五臺山,若不朝拜朝龍洞只算朝拜了半個五臺山”的說法。這個傳說已流傳了千百年。如今清涼寺雖已破落,但那塊清涼石還在。石長五米,寬二米半,厚兩米,圍十五米,石面青色,有云紋,人坐其上,頓生涼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