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私募加速建倉橋水高盛紛紛看多A股

■本報記者 王 寧

一方面是外資私募加快佈局A股,另一方面是外資機構紛紛看多;A股市場的投資機會似乎真的來了。

《證券日報》記者統計發現,進入第四季度,外資私募佈局A股的步伐似乎有所加快,截至目前,已有14家外資私募進行了備案,合計發行產品超過了20只;與此同時,高盛、橋水等知名外資機構也一致看多A股。他們認為,在最近一年中,全球投資者正進一步提升中國股票和債券的資產配置,中國資本市場吸引力也在進一步提升,基於A股“入摩”比例提升、A股“入富”等利多因素,中國股票市場的投資機會已經來了。

外資佈局A股“加速度”

根據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經有富達、瑞銀、富敦、英仕曼、惠理、景順縱橫、路博邁、安本、貝萊德、施羅德、安中、元盛、橋水、畢盛等14家外資機構紛紛登記備案,合計發行私募基金產品已超過了20只。而今年以來,更是外資私募加快佈局中國A股最明顯的時期,在備案的多隻外資私募產品中,超過一半均在今年發行並備案,且集中在下半年。

北京某百億元級私募人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公司管理的資金中,有三分之一來自外資。雖然與外資私募相比,這些外資規模並沒有公開,但今年外資進入A股市場的規模有小幅增長。

橋水(中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於今年6月份在中基協進行了備案,10月份便發行了首隻私募產品——橋水全天候中國私募投資基金一號;元勝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也於今年6月份進行了備案,截至目前已發行了3只產品,分別是元盛中國多元化一號私募基金、元盛中國多元化金選一號私募基金和元盛中國多元化金選二號私募基金。

公開信息顯示,在已發行的外資私募產品中,基本涵蓋了主動選股、量化選股、絕對收益、固定收益等多種策略,其中以投資於A股市場的產品居多。如富達、瑞銀已經分別備案了3只產品,英仕曼、惠理各自備案了2只產品。這些外資私募進入中國後,大部分產品目前還看不到業績。

同時,從備案的產品數量來看,元勝投資算是發行產品數量較多的外資私募。元勝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3月26日,而在中基協備案登記時間為2018年6月29日,目前員工11人。元勝投資的母公司為元盛資本,目前是全球管理規模最大的CTA策略對沖基金,管理規模超300億美元。

相關消息顯示,2012年,元盛資本曾與華寶興業基金共同成立了一隻基金專戶產品,但只在其中提供期貨研究技術。2013年,元盛資本作為首批試點境外對沖基金之一,獲批QDLP額度。今年6月份,元盛資本拿下私募牌照,不過因“元盛”被註冊,因此取用諧音“元勝”。

多家外資機構看多中國股市

今年以來,A股市場維持弱勢震盪行情,但外資機構似乎對中國股市的投資機會較為看好,包括橋水和高盛的知名機構,在公開場合一致認為A股投資機會快到了。

日前,橋水基金在最新的研報中指出,目前全球投資者開始轉向中國資產配置。相比中國經濟規模、地位及其金融資產,大多數全球投資者的中國資產持有量不足,但在過去一年,這一格局開始發生變化,特別是最近外國投資者加快購買中國債券和股票。這些走勢反映了中國正在採取措施,提高中國市場的對外吸引力,主要全球指數也逐步納入中國資產。

橋水基金表示,中國資本市場已顯示出各種改善跡象。從債券方面來看,最近幾個月,一系列重要的市場改革措施(明確外國人的稅收待遇、實現批量交易、實施券款對付結算),以準備宣佈2019年中國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債券指數。從股票方面來看,英國富時指數公司(FTSE)9月末宣佈,2019年6月份將A股分階段納入其全球股票指數。近期外資加快流入這兩個資產類別,顯示出當前的進展,但如果資產配置與中國市場的經濟規模相匹配,那麼,當前外國投資者的中國資產持有量只是應有水平的一小部分。

今年9月份,全球第二大指數公司富時羅素宣佈正式將中國A股納入富時羅素新興市場指數,分類為“次級新興”;與此同時,MSCI於當月就將A股納入因子提升至20%展開相關諮詢。11月6日,MSCI提升A股納入因子的比重又有了最新消息:一是800億美元(約為5500億元人民幣)新增資金靜待入場;計劃明年將中國內地股票在其全球基準指數中的權重由5%提高至20%,可能會吸引逾800億美元(約為5500億元人民幣)的新外國投資進入中國。二是外資流入A股市場資金量遠超預期;MSCI亞太研究部指出,最初預計這將吸引660億美元資金,但截至目前流入的資金量遠高於預期,約15%至20%的資金流來自於追蹤其指數的被動資金。

日前,在高盛2018年中國投資論壇期間,高盛亞洲首席中國股票策略師、董事總經理劉勁津表示,目前比較看好A股,主要原因在於相對當前美股過高的估值,A股有更大機會獲得長期回報;此外,隨著MSCI納入A股並快速計劃提升比例至20%,高盛預計未來15個月將有900億美元淨流入A股,海外投資者對A股前景感到樂觀。

劉勁津認為,當前A股估值PE不到10倍,為五年來的最低位,因此給予高配的推薦。從基本面來看,儘管未來1至2個季度中國GDP增長有一定壓力,不過,到明年一、二季度左右GDP會穩定下來,也會給股市的回報帶來穩定的宏觀背景。

展望2019年,劉勁津表示看好A股市場互聯網、科技、醫藥和消費主題的公司。投資策略方面,他認為短期內時間仍然比較困難,配置建議以防守為主,包括金融、電信、醫藥等板塊;此外,也建議配置一些基建相關行業,這是未來政府支持實體經濟的一大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