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壽光實踐”

□記者 孫希明

綠油油的麥苗破土而出,展露生機;大街小巷整潔有序,牆繪作品惟妙惟肖,賞心悅目;為受災養殖戶和種植戶建設的專業園區加緊推進,即將承載起創業增收的厚望……初冬時節的壽光市上口鎮口子村,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軸幸福祥和的“盛世畫卷”。

這起筆不凡的畫卷亦鋪陳在整個壽光大地上。從9月份到現在,匆匆數月,壽光市委、市政府將災後重建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與鄉村振興戰略深度融合,化被動為主動,變壞事為好事,高起點、多維度擘畫災後重建藍圖,撫慰災民創傷,重建水利體系,強壯產業筋骨,為群眾送來無盡的福音,凝結成踐行習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壽光實踐”。

每個進水村莊都迎來幸福美好的生活

口子村緊靠彌河,是受災比較嚴重的村莊之一。村民李重慶老人至今難忘那一幕:“街巷和家裡都是淤泥、柴草,被褥和電器也被水泡了,無法做飯和睡覺。好幾天,大夥天天吃方便麵、喝礦泉水,過一天就像過一年難熬!”

關鍵時刻,自救精神最寶貴。勤勞的口子村群眾不等不靠,行動起來,恢復生產生活,挽回經濟損失。在他們心急如焚的時候,“包村聯戶幫重建”活動送來春風,濰坊市直和壽光市直部門單位的幹部職工,對口幫扶包括口子村這樣的受災村莊,幫助群眾恢復生產生活。濰坊市委組織部、濰坊市公安局等單位為口子村群眾送來生活用品,幫助清理衛生,加快家園重建進程。

“養的豬死了不少,原先擔心大災之後有大疫,多虧政府及時採取措施,我們家家戶戶也響應號召消毒防疫,現在一例疫情也沒出現。”村民李景洱由衷誇讚道。在口子村調度災後重建工作的上口鎮副鎮長趙新發告訴記者:“村裡的蔬菜拱棚、養豬場全部沖毀了,為滿足群眾創業需求,鎮黨委、政府在外村流轉土地建園區,由群眾租賃經營,政府發放兩年的租賃補貼,讓他們創業有路,增收有望!”

記者瞭解到,災後重建中,各包村部門凝心聚力,在解決群眾飲食起居、環境衛生等基本問題後,逐漸將觸角向深度延伸。壽光港投集團為紀臺鎮桃園村的老年人免費拍金婚合影照,以償他們的夙願;壽光市規劃局幹部職工為整體遷建村——稻田鎮東里村整理“鄉村記憶”,傳承村莊文化。

羊口鎮南宅科村受災嚴重,危房較多,是需要整體遷建的村莊之一。10月18日,南宅科村新區率先開工建設,村黨支部書記王培利告訴記者:“新區規劃建設10棟小高層樓房,從90平方米到150平方米不等,計劃2019年8月底交付使用,屆時群眾就不用在外面租房子住了。”

每個住房受損嚴重的群眾都開啟“暖冬”模式

上口鎮口子村的李保文暖心不已:常年居住的房屋受洪水侵襲,被鑑定為危房。在他為如何過冬糾結時,有關部門給他送來棉被等禦寒用品,還發放取暖補貼。“政府什麼事情都替我們想著,真讓人感動。”他對記者說。

冬天到了,保障群眾溫暖過冬是民生大事,亦是該市災後重建的工作重點。他們出臺優惠政策,撥付專項資金,建立強有力的工作推進機制。

召開災後受損住房修繕重建工作調度會議,統籌謀劃,精心部署,加快施工進度,嚴格建設標準,強化督導考核,確保群眾安全溫暖過冬。據王培利介紹,他們村的居民都在外面分散居住,每個人不但從民政部門領到了被褥,還有包括冬暖生活補助在內近千元的補貼。稻田鎮副鎮長魏顏說:“我們按照流程最優、手續最簡的原則,對近二百名符合今冬明春救助條件的人員進行了分類救助,及時發放有關費用,目前過冬物資和資金已足額髮放到位。”上口鎮副鎮長馬效平稱,口子村、後趙村、前王村等村莊的部分房屋受損嚴重,群眾生活受到影響。前期,他們及時幫助群眾重建或修繕房屋,政府有關部門在規劃審批等方面一路綠燈,確保新房入住和修繕完成。最近,又協助有關部門為受災群眾發放過冬用品和取暖補貼等,同時全過程公開透明,接受監督,把好事真正辦好。

每個大棚區都展開水利建設大會戰

“拆牆建排水渠,我支持,要不然以後下大雨,咱們還會受災!”11月7日下午,夕陽餘暉下,站在自己的大棚邊上,紀臺鎮同興村菜農王翠雲表情堅定,向村黨支部書記毛相玉這樣表態。接到指令的挖掘機開到她大棚前,三下五除二就把東山牆拆掉。拆出來的地方,統一規劃建設防滲排水渠,而王翠雲的大棚東山牆要向內後退幾米,重新砌築牆體。

同興村大棚區排水系統重置是壽光市水利建設大會戰的縮影。圍繞水利事業暴露出的薄弱環節,壽光市補短板、強弱項,開展今冬明春水利建設大會戰,確定了實施水毀工程修復、南部大棚區排澇和農田水網疏通、防洪除澇骨幹水網“三大工程”,疏堵結合,使大水能排,小水能蓄。從今年10月中旬開始到2019年5月底完成,用8個月的時間構建現代化水利體系,以此為發端,水利建設在壽光大地旌旗招展,全面開花,翻開了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在大棚區排澇和農田水網疏通工程主戰場之一的稻田鎮,記者看到,無論大棚區還是大田內,一根根排水溝渠蜿蜒在田間地頭和大棚之間,縱橫交錯,煞是壯觀。鎮黨委主要負責人李秀欣說:“我們的農田水利排澇骨幹工程規劃‘三橫三縱’六條骨幹排水溝,目前大部分工程完工。骨幹溝渠、河道包括引彌入丹桂工程、國家埠至西龐排水溝等11條。市、鎮、村三級工程相互貫通,保證雨水來的時候,田間水進管道、管道進渠、渠進溝、溝進河,最終入海。建立‘溝渠長’制度,每條溝渠都由幹部負責,切實將溝渠管好用好!”

稻田鎮、紀臺鎮等地是大棚密集區,排水系統的重新設置備受關注,亦受到廣大群眾支持。紀臺鎮副鎮長侯青山告訴記者:“堯河店子村60多戶大棚的後牆,都在規劃建設的主幹排水管網位置上,需要部分切除或重新建設。大家一呼百應,非常顧大局、明事理。”

每個蔬菜園區都著眼於受災菜農增收和產業升級

陳玉增是田柳鎮的一名菜農,內澇災害中,他的土棚受損嚴重。為儘快找到創業門路,陳玉增到附近的壽光市現代農業創業創新示範園區承包新式大棚,準備繼續幹下去。“這裡的大棚建設標準高、設備好,種苗、農資和生產銷售等統一管理供應,只要咱種出好菜來,不愁賣不出高價!”

園區化是蔬菜大棚上檔升級和確保農民可持續增收的必由之路。壽光市在災後重建中,結合部分大棚報廢或效益低下、品質難以保障、農民增收乏力等弊端,加快蔬菜園區建設步伐,既為菜農提供創業舞臺,又為產業振興奠定根基。

據田柳鎮黨委書記王桂芝介紹,壽光市現代農業創業創新示範園區總規劃1500畝,建設冬暖式大棚115個,2個4000平方米智能溫室,配套建設農資超市、檢測中心、培訓中心、交易市場等服務設施。採用訂單農業和特色產品種植,通過品牌化包裝,對內加強與京東生鮮、華潤萬家等知名品牌的合作,提升零售銷量,對外採取俄羅斯邊境貿易、日韓出口等方式,提升外貿交易份額,為入駐創業的受災菜農提供全方位、高標準服務。出口蔬菜生產基地是壽光市在壽北地區重點打造的蔬菜產業轉型升級示範項目,廣泛應用智能溫控、自動補光、水肥一體化、新型保溫材料等新技術,執行標準化生產規程,推廣配方施肥和生物防控技術,推行“合作社+農戶+品牌、企業+農戶+品牌、體驗農業+觀光農業”新模式,實現模式升級,產品全部銷往俄羅斯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像這樣的現代化、高標準蔬菜大棚重點園區,在我們壽光已經接近10個,今後會進一步加快災後農業恢復重建力度,提高菜農收入,推進產業升級,逐步改變以前農戶分散種植、各自為戰的局面,向規模化、品牌化、專業化邁進。”壽光市農業局負責人介紹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