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市場“狼來了”?

原標題:西岸藝博會:中國藝術市場“狼來了”?

中国艺术市场“狼来了”?

11月的上海,迎來了中國全年最火熱的“當代藝術嘉年華”。由兩年一度的上海雙年展領銜,同期開幕的當代藝術展數以百計,在美術館、畫廊及非盈利機構組成的多層次展示空間,均安排了最有份量的年度壓軸戲。精彩紛呈的活動使得11月的上海已成為全球藝術日程的重要一站。11月7日中午12點,在綿綿細雨中開幕的“上海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簡稱“西岸藝博會”)藏家預展,即是這場年度盛會的開場。

中国艺术市场“狼来了”?

西岸藝博會現場 供圖: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

進一步的“全球化”

通常,參展畫廊的名單,是一個藝博會最重要的價值“籌碼”,也最能體現藝博會的定位。

步入第五年的西岸藝博會匯聚了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逾110家畫廊,其中主畫廊單元由2017年的39家陡增至87家,增幅超過一倍。大幅擴容後的展商名單仍繼續強化“與國際接軌”的重要特色:卓那(David Zwirner)、高古軒(Gagosian)、白立方(White Cube)、佩斯(Pace)、豪斯沃斯(Hauser & Wirth)、貝浩登(Perrotin)等一批擁有全球連鎖機構的“超級畫廊”悉數到場。其中以代理明星藝術家草間彌生(Yayoi Kusama)、村上隆(Murakami Takashi)、曾梵志而在中國廣為人知的高古軒為首次參展。

新近就任的高古軒資深總監王涵怡女士明確表示“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高古軒本次在西岸展出的村上隆繪畫鉅製《雲龍圖-靛藍色》長約18米,與該作品屬同一系列的《雲龍圖-紅色突變》曾以5589萬元成交於2018年匡時春拍,可見其目標直指美術館或實力雄厚的私人藏家。除極速擴張的“超級畫廊”外,西岸藝博會也不乏歐美畫廊的中堅力量。來自倫敦、持續4年參展的賽迪畫廊(Sadie Coles)即是如此。這位具有知識分子氣質的畫廊主與中國有著長達25年的淵源,她注意到中國私人美術館幾年來保持著持續高漲的增速。談到當代藝術這門生意,她說:“收藏是思想成長的歷程,是成熟深刻的;生活在藝術收藏中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而且它還可彰顯身份(笑)。”

中国艺术市场“狼来了”?

高古軒在西岸展出的村上隆繪畫鉅製《雲龍圖-靛藍色》2010 供圖: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

起源於瑞士的巴塞爾藝博會(Art Basel)是全球排名首位的國際藝博會,展商數量超過200家,每年在瑞士、邁阿密、香港三地舉辦,“專業”、“高端”是它最重要的標籤,令其擁有難以撼動的行業地位。因此,能否進入“巴塞爾”,常常是判斷畫廊資質的重要參數。稍作對比即可發現,登陸西岸藝博會的歐美畫廊大多來自於有“高階版巴塞爾”之稱的瑞士巴塞爾;而參展的亞洲畫廊基本來自於有“入門版巴塞爾”之稱的香港巴塞爾。總之,從展商名單看,上海西岸藝博會頗有“小型巴塞爾”的意味,目前能夠達到相似品質的藝博會在全球也不過十家左右。

關於上海西岸

西岸藝博會的壯大和“上海西岸”這一城市新興板塊的崛起幾乎是同步的,其背後的推動者同為上海西岸開發集團(簡稱“西岸集團”),它是一家國有獨資企業,是“後世博”時代徐彙區打造“西岸文化走廊”的主要執行者。

連續舉辦五年的西岸藝博會已成為這個“走廊”裡一年一度最為火爆的當代藝術盛事,是西岸集團主打的“藝術名片”。今年西岸藝博會公眾開放日引爆了前所未有的熱度,展廳外是等待購票的長龍,展廳裡是人頭攢動的參觀者。

“上海西岸”覆蓋了徐彙區東部黃浦江畔面積為9.4平方公里的區域。這裡曾是20世紀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不乏百年曆史的車站、機場、碼頭、工廠,但在2010年啟動“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計劃”前,這裡雖然接近徐家彙的鬧市區,但卻人跡罕至,被荒廢的廠房和倉庫佔據。2012年開始,作為提升文化含金量的重要舉措,參照紐約中央公園“博物館一公里”的概念,西岸集團著力吸引了一批重量級的藝術機構入駐,如龍美術館、餘德耀美術館、上海攝影中心、油罐藝術公園以及即將建成的星美術館及蓬皮杜藝術中心,在這些機構的帶動下,一批在業內具有影響力的畫廊、藝術家工作室也緊隨其後,落戶西岸。在短短的幾年間,一個由藝術空間串聯的濱江景觀帶已初具規模。與此同時,這一帶的綠地、道路、創業園區、酒店等基礎設施也不斷地提升改進,吸引了一批具有特定趣味的人群,令其具有了某種新派上海生活方式的示範意義,使得這裡成為近年來上海房價上漲最快的區域之一。

西岸藝博會的舉辦地點叫西岸藝術中心,位於上述藝術景觀帶的核心區,其主體建築是一棟挑高13米的飛機廠房。2018年9月,因召開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需要,由同濟大學袁烽教授設計的“峰會B館”迅速完工,在與舊飛機廠房一路之隔的地點,建造起8千多平方米富於科技感的3頂巨型帳篷。這為2018年西岸藝博會的大規模擴容提供了令人豔羨的物理條件。

掌門人的多面性

藝術總監周鐵海是西岸藝博會的掌門人,他在90年代已是具有很高成就的觀念藝術家,其作品睿智幽默又兼具對現實的敏感和批判力,曾參展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文獻展等重量級國際大展。藝術家周鐵海也是一位藝術活動家,有“中國當代藝術教父”之稱的慄憲庭曾將他譽為“中國當代藝術的催化劑”。2006年,在完成了上海美術館的個展“另一種歷史”後,他逐漸淡出創作領域,去面對一盤更大的藝術棋局。2007年,他幫助法國收藏家皮埃爾•于貝爾(Pierre Huber)創立了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Sh Contemporary),這是中國第一家參照國際標準建立的藝博會,一經問世即得到業內的高度評價,但由於主辦方意大利博洛尼亞展覽集團的原因,周鐵海在一年後離開,這個藝博會也在幾年後夭折。2008年,他受聘於上海民生藝術中心,成為首任執行館長,並在5年任期內持續推出了一系列足以寫入中國藝術展覽史的重量級展覽。

2013年,周鐵海接到西岸集團的邀約,面對一座高大而明亮的巨型飛機廠房,他再次燃起了打造一傢俱有國際水準的藝博會的雄心。他的藝術視野與行業人脈,奠定了西岸藝博會得以成功的重要基礎。與人們印象中的藝術家不同,周鐵海的行事作風向來低調而務實,幾乎從不接受媒體採訪,在賓朋滿座的開幕晚宴上也往往只有不足十個字的賀詞。他將更多的注意力投注到展覽本身,把展覽當作一件藝術品來精心打造,將展出效果的“品控”儘可能做到了極致。2018年,擴容後的西岸藝博會以雙館亮相,場地面積接近2萬平方米,提供給周鐵海以更大的施展空間,也帶給參觀者更多驚喜,在展示的專業度上再次得到了一致的好評。

競爭者與區域共生者

與西岸藝博會構成競爭關係的,是同期舉辦的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簡稱“Art021”),這個以上海電話區號命名的藝博會創始於2013年,早於西岸藝博會一年。“80後”創辦人應青藍、周大為在藝術界的主要身份是青年收藏家,另一位聯合創辦人包一峰同樣熱衷於當代藝術收藏,並有時尚圈“公關一哥”之稱,在奢侈品領域頗具優勢,也與諸多對藝術感興趣的明星相熟,周杰倫、劉嘉玲等一線明星都是Art021的常客,2018年也不例外。明星的參與為藝博會融入了更多的時尚因素,製造了社會話題,吸引著更為寬泛也更為年輕的觀眾群。創始團隊的“收藏”基因,使Art021在收藏家中擁有良好的口碑。自2015年始,它持續以上海展覽中心作為舉辦地,這座始建於1955年的蘇式建築地處市區繁華地段,周圍聚著更多的“有錢人”。

2018年的Art021較西岸藝博會晚一天開幕,但兩家同在中國的網絡購物節“雙11”閉幕。經歷擴容過後的西岸藝博會與Art021均有約100家畫廊參展,同等的規模加之幾乎重合的檔期安排,給所有的參與者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是在同質化的競爭中最終拼個你死我活,還是在進一步差異化的競爭中再次把蛋糕做大,實現共贏?

中国艺术市场“狼来了”?

“藝術創想峰會”中的藝術策展人Francesco Bonami

在Art021主會場旁的展廳裡,由雲圖創意媒體和源自倫敦的ABC論壇 (The Art Business Conference)主辦的“藝術創想峰會”也在同期舉行。來自藝術產業各個鏈條的畫廊主、拍賣公司總裁、藏家、策展人、藝評人等講者分享了對藝術行業的思考。其中,藝術策展人Francesco Bonami直言不諱地指出:“藝術雙年展將死!”他說,“當今世界,藝博會和雙年展越來越多。但藝術家就跟網球明星很像,好的極少。打網球的很多,但能打四個大滿貫的很少。這個產業要做的是把最優秀的藝術家挑選出來,而不是一味擴張藝博會和雙年展。”的確,當代藝術展會的增量空間最終會受制於一個最基本的現實——到底有多少好的藝術家。

狼來了,市場還在麼?

如前所述,西岸藝博會最大的特色也是最核心的優勢是“與國際接軌”。但與這個看上去已相當“國際化”的博覽會有所不同,它所對應的內核並不是一個真正國際化的市場。最重要的缺席者是那些本應來自世界各地的買家們,甚至連日本、韓國、印度及東南亞地區的周邊地區買家都鮮有到場者。因此,西岸藝博會更像是為中國本土收藏家訂製的一場國際水準的豪門盛宴,難怪不斷有本土的藝術界人士驚呼“狼來了”。和很多領域一樣,這裡的“國際化”意味著接受歐美文明的洗禮。

狼來了與否,最直接的驗證是博覽會的成交情況。就藝術媒體的不完全統計,在開幕當日多數歐美畫廊已宣稱各自有超過幾十萬美元的作品售出。比成交額更令本土畫廊豔羨的,是他們“不差錢”的姿態。卓納畫廊寬闊的展位上只展出了一件丹•弗萊文(Dan Flavin)的裝置《無題(致索尼婭)》,這件售價350萬美元的極簡主義作品,僅由幾十支普通日光燈管構成,挑戰著買家對藝術的既有定義。畫廊的中方經理許宇更是不加掩飾地表示:“即便暫時賣不掉也算是做了一次市場教育。”

中国艺术市场“狼来了”?

丹•弗萊文(Dan Flavin)的裝置《無題(致索尼婭)》

於此同時,早在多年前就已歸入歐美畫廊旗下的中國明星藝術家們也有不俗的表現。劉小東是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常青樹,持續被國內外藏家關注,是當之無愧的“藍籌”,他的大尺幅近作《你的城市之一》(2017)被放置在英國裡森(Lisson)畫廊最顯要的位置,從A館入口就可以遠遠地望見,在開幕當日以60萬美元售出。王興偉是最近5年市場熱度飆升最快的中國藝術家之一,他剛剛完成的新作《生命的邂逅》被瑞士麥勒畫廊代理,這幅標價200萬元人民幣的油畫亦在開幕首日售出。

在高手雲集的海外畫廊面前,中國本土畫廊顯得格外孱弱。在資本、客戶、品牌及人才等多個方面都存在著顯而易見的差距;被西方世界壟斷的“當代藝術”話語權,更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即便如此,還是有一批本土畫廊相信,儘早“與狼共舞”才是成長之道。他們帶來的餘友涵、汪建偉、張培力、冷光敏、黃宇興、宋琨、韋嘉、屠洪濤等藝術家的作品,售價從350萬至幾萬元人民幣不等,且在開幕首日均有成交。

大型藝博會是藝術市集的終極形態,交易的成敗是藝博會永遠的話題,也反映著藝術市場的陰晴冷暖。瑞士巴塞爾藝博會聯合瑞銀集團發佈的《2018全球藝術市場報告》指出,中國藝術品市場10年內增長4倍。雖然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的生態系統還有待健全,但在勢不可擋的全球化浪潮面前,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成熟速度定會超過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