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李白的经典七绝《下江陵》是“惊风雨而泣鬼神”之作?

谢小楼


李白最潇洒快意的诗。

李白《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白帝城: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三国中有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从白帝到江陵有一千多里,包括三峡七百里,江滔浪涌,风景绝胜。

郦道元《水经注》:“朝辞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

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价:“惊风雨泣鬼神矣。”

“惊风雨泣鬼神”,取自杜甫《寄李太白二十韵》“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本就是杜甫夸赞李白的,杨慎套用了而已。

为何杨慎就单指这首诗呢?

1 李白暮年依然狂放,率真,傲然的风骨。

公元758年,李白受永王李璘谋反案牵连,被流放夜郎。

这是李白一生最大的坎,险些丢命。

流放夜郎时,逆江而上,心情何等抑郁,第二年经三峡达夔州,遇赦得回,顺流而下,死里逃生,心情又是何等激动!

连诗句都是飘的,抑制不住的狂喜。

此时李白已60岁了!

这样的大悲大喜,让这个60岁的老头像孩子一样高兴,率真,可爱,令人动容。

逆境,暮年,仍是喜怒哀乐畅快淋漓的李白。

杨慎感叹这样的李白,历经生死,还是如此的热情,狂放,任性,率真,潇洒。

杨慎欣赏这样的真性情。

辛弃疾66岁写《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同样,杨慎列为辛词第一。

2 惊艳的夸张,想象。

比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首诗同样,却又不同。

前两句直白,后两句惊喜。

“彩云间”,给人无限的美感,水流湍急,舟行快速,地势高,距离远,天气好,心情舒畅。

顺流而下,突然奇峰峻林,涛起浪涌,才意识到轻舟之快,已在万重山外。

平地起高林般的迎面而来。

两岸猿猴还在苦苦地啼叫,可是诗人的轻舟如箭,仿佛已经越过了一切艰难险阻,前途开阔,人脱劫难,心情也是飞起来!

短短十四字,画面转折之快,来不及细看,只能连连惊叹。诗句也如江流奔泻,不可遏止,极尽浪漫飘渺之美。

豪放到老,才是真李白。


一绿浮芳


如果我说实话,这首诗是被人吹捧起来的,估计会引来谩骂。不过我认为还是有必要一论。


白帝下江陵(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李白因作《永王东巡歌》受到牵连,而后被流放夜郎。辗转半途中,朝廷因为关中发生旱灾于是大赦天下,李白所幸被赦免。于是顺长江而下江夏拜访友人。这首诗正是途中所作。

创作鉴赏

了解背景之后,我们可以从这首绝句中得知李白此时轻畅的心情。杜甫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笔下的景致如何完全取决于当时的心情。

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字可圈点,突出愉悦之情,其余白描;次句“千里江陵一日还”,亦作白描,而“一日”二字正为下文作铺垫。由此见,上二句平平无奇,我们再看后二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仍作白描,不过“猿声”二字值得寻味。唐人诗中常见“”字,如李白有别诗“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孟浩然有诗“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等。因猿啼之声有如悲鸣,自古用以渲染忧愁之氛围。

而在此诗中,李白面对两岸猿愁,在联系之前的经历,应是有所触动的。在分神之际,“轻舟已过万重山”。“猿声”看似矛盾,实则合理,恰到好处。

因此,这首诗决不是现代翻译的那样一路敞怀或重在气势,而是突出景物与内心的矛盾,回环生象。至于个中意味,除了李白自己,让人是想象不出的。


理智分析

这首诗虽多用白描而贵在自然流露,看似有不合理之处却有逻辑,诚然高才,但还远谈不上“惊风雨泣鬼神”的地步。

一来李白这首诗是个人抒怀之作,我们没有相似的经历,无法领会李白从猿声中领会到什么,自然无法如临其境,有隔阂此其一也;

我们评价一首作品,关键在其传世价值。这首诗既没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家国情怀,也没有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古今共鸣,说到底只是李白一段见闻记录,我们不应该因为欣赏李白就盲目推崇其所有作品。



或许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冷静下来思考这类现象,也就找到了振兴诗词之路。


诗词补习班


李白的《下江陵》一诗,也就是《早发白帝城》,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这首诗:「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时,行舟朝发夕至,云飞鸟逝,不是过也。太白述之为韵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这个杨慎,也就是《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杨慎,

那么,李白的这首诗「惊风雨而泣鬼神矣」的地方在哪里呢?

下江陵(一作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是写行舟之速,瞬息千里,如有神助。

李白的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当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李白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白帝下江陵”。

李白被流放夜郎途中,曾写过一首《上三峡》,诗中有云:「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与这首《下江陵》一起看,更得诗中趣味。

其实从白帝城到江陵,春水盛时,是能朝发夕至的,并不夸张,不过在李白的笔下,不经意间让读者为之骇极。

首句「彩云间」,写出白帝城之高,与江陵形成对比,为江陵行舟蓄势。再用「千里」与「一日」对比,写得洒脱流利,行舟之速,真实可感。最后一句用「轻」字,既写行舟轻捷,又暗指诗李白身心轻快。再用「已过」一词,瞬息千里,如有神助。

二是行文之妙,设色托起,走处仍留、急语仍缓,殊觉自在中流。

绝句要婉曲回环,句绝而意不绝。此诗专写行舟之快,并无他意,此首意二句已写完,妙在第三句引「猿声」,使通首生动有味。无此句,则直而无味。

《岘佣说诗》有云: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

《唐风怀》中评:「境之所到,笔即追之,有声有情,腕疑神助,此真天才也。」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为什么说李白的经典七绝《下江陵》是“惊风雨而泣鬼神”之作?

前言

单纯看这首诗,从字面来说,似乎谈不上“惊风雨而泣鬼神”,因为通篇写的是一个“快”字,对于“险”这一层意思着墨不多。不知其“险”在何处,是无法体会其“惊风雨而泣鬼神”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但是为什么杨慎要说李白这首诗是“惊风雨而泣鬼神”之作呢?

先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从写这首诗的背景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当时身处险境。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 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随即乘舟东下江陵。

李白是在惊喜交加之中写下此诗的,安史之乱中,大批的官员站错队受到了惩罚,一部分人是被迫归顺了安史叛军的伪朝廷,如王维、陈希烈;一部分跟随了唐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璘。

肃宗自凤翔还长安, 伪官以六等定罪,分别予以斩首、赐自尽、杖一百、流放、贬官等。王维因为一首"凝碧池"诗和弟弟王缙平乱的功劳,幸运的得到特别宽恕。 至德二年(757)十二月二十九日,斩达奚珣等十八人于城西南独柳树下,陈希烈等七人被赐自尽于大理寺,应受杖者皆杖于京兆府门。

永王李璘起兵后与哥哥唐肃宗的部队发生冲突,几乎等同于另一场叛乱,最终是兵败被杀,想象一下,跟随永王李璘的李白会有什么下场,本来已经被从狱中解救出来,但是后来仍旧被认为有罪,判为流放夜郎已经是很幸运了。而且李白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 对前途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期望。

李白还写过一首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申诉其冤屈和失望:

  • 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
  • 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

乾元元年(758) ,唐肃宗又下敕两京陷叛军官,三司推究未毕者皆释其罪,贬、降者续处分。

这首诗的后面还写到:

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

可见,李白也没有想到,“传闻赦书至”,而自己竟然不在“赦书”内,反而被流放夜郎。估计得到被流放的消息后,一定是五内俱焚,万籁俱灰了,诗中是真实的写照“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

大悲之后有大喜,所以《下江陵》一诗才会有“惊风雨而泣鬼神”之感。


“穷理析义,须资象喻”,两个重要的意象

1、猿声

这首诗里很重要的一个意象就是“猿声”二字,“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的猿声是诗中“悲愁”常用的意象,多不胜举。

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节选

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驿骑明朝宿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

刘长卿《按覆后归睦州》

孤舟百口渡,万里一猿声。 岂令冤气积,千古在长平。

和李白心境差不多,自认为平冤昭雪后写下此诗。但是刘长卿与李白之罪可是天壤之别。李白因跟随叛军被判流放,相当于政治上被判了死刑。在很多人被大赦后,自己仍旧被流放,而且暮年将至,此一去必将老死夜郎,猿声哀鸣环绕如同心中的雾霾笼罩,忽然间拨云见日,死地重生,因此让杨慎有“惊风雨而泣鬼神”之说。

2、江陵

还要注意“江陵”此地不是随意写出,江陵正是永王李璘起兵之地,当年李白避居庐山,逢永王李璘出师东巡,李白一时糊涂,应邀入幕。

如今旧地重来,物是人非,短短几年自己历经生死大劫,如何不胜感慨。胆战心惊的日子一去而不复返,此时此地,一曲快歌,如何不是“惊风雨而泣鬼神”?

结语

表面看来这是一首快诗,写了一个 “快”字,背后深藏的是人生感慨 。唐人善于用形象,宋人善于用议论。李白更是唐朝诗人高手中的高手,用象喻的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是历经了磨难以后的感悟,高手用景语说出,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乌云已散尽,江流千里往事如风,“两岸猿声”是过往的哀愁悲苦,一时还萦绕在心头,但是“轻舟已过万重山”,新的生活就在眼前了。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这是一首快诗,是李白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即兴写下,首先先看下这首诗的译文: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之所以说这首诗是“惊风雨而泣鬼神”之作,我认为有下面这几点:

1.行舟速度瞬息千里

“彩云间”的“间”字写出白帝城的高度,体现出发地与目的地之间的高度差,这样一来船在水面穿行的速度就有了对照;“千里”与“一日”直接是时间上的对比,更加给人船速极快的感觉。

2.用词巧妙,意犹未尽

“猿声”一句将山影猿声浑然一体,令人无法分清,体现船只的飞速前进,可见李白此刻的心情是多么畅快。

这首诗给人一种轻快灵动之感,在快船快意中,给我们留下广阔的想象天地。难怪明代杨慎赞:“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唐诗宋词古诗词


这首诗相信但凡上过小学的人都背过,是大诗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杨慎评之“惊风雨而泣鬼神”当然是赞美这首诗,而我觉得惊风雨泣鬼神更有惊叹于这个速度之快的意思。

对于李白的诗,夸张是再平常不过了。“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我开始以为千里江陵一日还是夸张,根本没有千里之遥。可是后来看了看两地距离,发现还真有那么远。

白帝城位于今天重庆奉节县,而江陵是今天湖北荆州。这两地如果走陆路的话,将近八百里,而如果是水路的话,根据有关记载那时候大约有一千两百里。这个距离如果真的是朝发夕至,就算十八个钟头,每个小时要走六十多里,也有点不可思议啊。要知道现在的机动船速度一般也不过二三十公里一小时。而李白当时乘着小舟,这得多大的水流速度和风速才能达到啊。

而且李白乘舟途经长江三峡,多的是地势险要水流湍急的地方,轻舟已过万重山看得出来两面都是崇山峻岭,那李白这一路风驰电掣,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凶险无比。

再想象一下当时的条件,那时候的船肯定比不了现在,李白也说是轻舟,可见船很小。李白在这小船上,必定要上下跌宕起伏,有可能一个不留神脚底一滑就要掉进这江水里。所以这个“惊风雨而泣鬼神”,很有可能也是在说这个行程太惊险了,鬼神做这样的船都要忍不住心惊肉跳。

如此惊心动魄的旅程,李白何以只描写其快呢,而且那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看得出来李白心情很轻松,一路听着猿啼就赶来了。那是因为当时李白心情太好了,李白当年因为永王案牵扯,被流放夜郎,结果走到白帝城这,收到了被赦免的消息,李白高兴啊,当即返回。正是由于李白太高兴了,所以他才不在乎路上的惊险,只有觉得心情畅快。其实坐过快船的人都会有体会,当站在甲板上,风呼呼从两面吹过,衣带飘飘,就会有一种豪迈畅快之情油然而生,李白这么具有浪漫情怀的人肯定也不会免俗。

而且就整首诗的文字描写来看,彩云间,猿啼不绝,轻舟,万重山,特别是开始一句的彩云间,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一船从彩云间飞疾而出,本来就带着仙气,而连绵不断的群山,还有猿猴的高声啼叫,这等景象,寻常人间哪里见的?李白短短四句诗就把这景这人这情刻画的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李白这时候到不像是凡人,宛如三峡走出的仙人。所谓惊风雨泣鬼神确实担当的起。



一览众河小


下江陵,这首诗应该是人人耳熟能详的。由豪放派的文豪李白所作,所作的词义简显易达,这首诗用词轻快、便捷(近千里的路程一天就到达了,“已过”的运用),色彩艳丽(“白帝”、“彩云”)、环境喧闹(“猿声”,可以从诗中品出白云在天空中飘荡、船穿行在汹涌的江水中、江两岸的猿猴的叫声此起彼伏),内心的喜悦之情不胜言表;



先把这首诗词翻译过来:

早上的白帝城笼罩在一片五彩斑斓的祥云之间,我(李白)早早的就告辞了它,准备返回,距离江陵(今南京)几千里的路程一天的时间就可以赶到了。我乘坐的小舟江两岸是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猿猴叫声,这一页小小的扁舟在在不知不觉中久驶过了几万重的高山;



此首诗的写作背景发生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



李白的词风豪放、意境豁达,很多词语经过联想都可以勾勒出一幅幅的画卷,彩云、猿声、轻舟、万重山,将这些静止的换面联动起来,画面轻快,我们这位诗人被贬正是不开心的时候突然接到了赦免的诏书,之前的阴霾一扫而光,千里路程只想用一日的时间就回去,说明李白老兄对大城市金陵是特别的向往的,哪个心情用现在的话形容就是开心的飞起,写词的风格在这首诗中发挥的淋漓尽致。仔细体味,韵致无穷。


本人也非常喜欢诗词,偶得一两句也会发布出来,志同道合之士可以关注我,多多交流啦!!!


坪彗机构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水经注·江水注》引渔者歌)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因受永王李璘事件牵连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夜郎镇,贞观十六年,即642年置县),到夔州(重庆奉节)白帝城(位于距奉节4公里的白帝山上,西汉末年公孙述所筑)遇大赦释放。下江陵即是回荆州,白帝城距江陵一千二百里地。《下江陵》即《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流放途中遇赦,李白的心情可想而知。归心似箭,可能是他得知“大赦”后的第一个想法,第二天清早就乘船而归——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首句即突出了白帝城高耸入云的险峻,东归顺流而下,有一泻千里之势,使第二句的出现就显得非常合理而且淡然。轻描淡写之中,就描绘出了一幅大自然的雄伟壮观的画卷。三四句是头两句的补笔,增加了细节的描写。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

两岸猿声凄凉哀转,却有如一阵轻风在作者耳边飘过,没来得及仔细品味,奔腾的江水就把作者乘坐的小船送出了千里之外!

作者以其粗放的笔墨,描绘这幅壮观的山河画图的同时,也充分表现了他勇往直前、豪迈奔放的气概。李白没像杜甫那样“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去细致描述,而是一笔带过,却也一样能让人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难怪杨慎赞其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燕北林丛


有点懵,实在想不出这首诗“惊风雨而泣鬼神”的理由。

李白这首《下江陵》流传千年,脍炙人口,韵律流畅,意境美妙,但是用惊风雨泣鬼神来评价,还是值得商榷。

先说这“惊风雨”,如果这首诗给人惊奇、惊喜,倒是说得过去,但要说它惊风雨,则有点莫名其妙了。“风雨”一般带有悲壮、凄凉的色彩,这首诗似乎达不到那个地步,明明是又无风雨又无晴嘛。

再说这“泣鬼神”,泣字,通常是形容使人感动落泪,悲从中来,失声痛哭那种节奏,这首诗的意境并非如此。相反,我们从“彩云间”、“轻舟”、“一日还”这些词语中感受到的是一种轻松、愉快、得意、踌躇满志的心境,所以这首诗当属可歌,并非可泣。至于“泣鬼神”,更是无从谈起。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杨慎的评价也只是一家之言,并未得到大家的公认。千百年来,大家公认只有李贺的诗才是“惊天地,泣鬼神”。





想用的名称被抢注


李白写的这首《下江陵》之所以能够担当得起“惊风雨而泣鬼神”这样的称号,是因为在这首诗里,诗仙李白以独树一帜的方式写风景,这种写作手法很是新颖。

譬如,以“彩云间”暗示地势险峻高耸,以此来烘托出水行船速的落差。而后,又以“千里”和“一日”极具代表空间与时间的词语,衬托出二者之间的悬殊。

当然,最妙的还是“啼不住”这三个字,轻舟飞快的行驶着,貌似人在画中游动着,又宛如是山水人为一色,分明又听见了猿啼声,这种奇妙的视觉与听觉的感受让诗人心情大为快活,诗人兴奋的欣赏着这样的美丽景色,仿佛忘却了时间,记住的,只有那些快乐的时光。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又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在我看来,这一句的句意就是告诉人们要学会珍惜时间,珍惜所拥有的岁月,这样,等到老来再回首时,至少没有辜负过花样年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