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的四帝共治加速羅馬帝國的分裂

四帝共治制(Tetrarchy)指在羅馬帝國公元293年開始實行的四個皇帝共同治理帝國的政體。由戴裡克先提出並實施,將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每部分由一位皇帝管轄,稱為“奧古斯都”,每位奧古斯都再指定一位助手和繼承人,稱為“凱撒”。四帝共治制在戴克裡先在位期間運行良好,但他退位後便迅速崩潰。

在古羅馬的歷史上,由貴族壟斷的元老院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掌握國家的實權。到公元前82年,蘇拉在古羅馬第一次建立軍事獨裁統治,走了取消共和制度的第一步。後經愷撒的發展,到屋大維當政的時候,形式上共和制的國家機構如元老院、公民大會和高級長官還存在,但實際上由元首操持國家大權,正式建立了元首獨裁的帝制。

從屋大維統治算起,羅馬帝國在最初的200年裡,保持了相對穩定的政治統治,各地的反抗鬥爭和爭奪皇位的混戰雖然時有發生,但沒能從根本上動搖帝國的統治秩序。羅馬的皇帝在東起幼發拉底河、西至不列顛島,北起多瑙河、南達非洲北部的廣大區域內維持著有效的統治。這兩個世紀的穩定,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羅馬的和平”。

但好景不長。從公元3世紀開始,羅馬帝國的各種矛盾充分顯露,經濟凋敝,政局混亂,戰事連年,民不聊生,內部的起義暴動與外部“蠻族”入侵交替襲來,帝國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這時,皇帝像走馬燈似換來換去,往往昨天為將,今日為帝,明日即橫死刀下。

公元284年,又有一個皇帝被近衛軍長官阿培爾暗殺。當時,擔任皇帝衛隊隊長的戴克裡先在士兵集會上勇敢地揭發了阿培爾。兩人決鬥,戴克裡先殺死了阿培爾。戴克裡先的言行贏得了將士們的信任,被推舉為皇帝。

戴克裡先當上皇帝后,不再自稱為首席元老或第一公民,而正式改稱為“多米那斯”。多米那斯是君主或天子的意思。他說他的權力不是從元老院或公民大會那裡得到的,而是從天、從神那兒得到的。他就是“眾神之父”朱比特的兒子。他仿效東方君主專制的模式,大興土木,建造華麗的宮殿,用奢侈的宮廷儀式裝飾自己,衣裳用絳紅色的絲綢縫製,再配上黃金和寶石飾物。頭巾上串著珍珠,鞋子上鑲著寶石。周圍經常跟隨著大批侍從、值日軍官和宮廷官吏。所有朝見他的人都必須俯首叩拜,吻他的衣角。這樣一來,不要說從前共和時期的政治制度,如元老院、執政官和保民官等等,就連沿襲了近300年披著共和外衣的元首獨裁,都不起任何作用了。從此,羅馬帝國成為一個東方式的君主制國家。

戴克裡先當政時,羅馬城在名義上仍然是帝國的首都,但已經失去政治中心的意義。因為戴克裡先當上皇帝后,牙根兒沒有前往羅馬,而選擇了位於小亞細亞西北角的尼科米底為自己的駐蹕地。當時,羅馬的內外形勢尤其是西方的局勢,並不令人樂觀。高盧地區反對羅馬的巴高達起義如火如荼,北部邊境隨時面臨外族入侵的威脅。戴克裡先有自知之明,覺得自己一人應付不了這樣的嚴重局面,所以他決定任命他的心腹大將馬克西米安為共治者,把西方的事務交給馬克西米安掌管,全權負責鎮壓起義和組織北部邊境的防衛。馬克西米安費了很大的力氣,暫時鎮壓了巴高達起義。馬克西米安也擁有“奧古斯都”的尊號,帝國內就有了兩個皇帝。

不久,戴克裡先又作出決定,兩個奧古斯都每人再給自己任命一位副手“愷撒”,並把自己管轄的地區劃出一部分交給愷撒治理。這兩位愷撒就成了帝國的副皇帝。於是,出現了“四帝共治羅馬”的政治局面。其中,戴克裡先駐尼科米底,負責統治色雷斯、小亞、敘利亞和埃及;他的副手駐西爾米伊,負責統治多瑙河和巴爾幹行省。馬克西米安駐米蘭,負責統治意大利、西班牙和阿非利加;他的副手駐特里爾,負責掌管高盧和不列顛等地。所有法令都以四個統治者的名義發佈。

戴克裡先想出了四帝共治的方法來維持對整個帝國的統治,又不希望帝國被分割。但實際上帝國已經被分成了四個部分。為了避免發生內戰,使帝國統治有秩序地繼承下去,他規定每個奧古斯都任期為20年,任滿後必須把政權交給自己的副手。副手升任奧古斯都後,按慣例再給自己任命一位副手。為了保持皇室的統一性,兩位奧古斯都分別把自己的副手收為繼子,並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自己的副手。

為了強化君主的統治,防止行省分立,戴克裡先縮小了行省的地盤,把全國劃分為100個行省,每10至12個行省合成一個大行政區。兵額增加到62萬人左右,分成邊防部隊和內地機動部隊兩種。實行軍政分治,各省總督由文職人員擔任,不兼領軍職。當時國內兵源嚴重不足,戴克裡先大批召募隸農和蠻族來充實軍隊。無論是邊防軍還是內地機動軍,都夾雜著成千上萬的蠻族兵。

這樣一支龐大的官僚隊伍和軍隊,需要大量的財政稅收來維持。戴克裡先之前,羅馬稅制混亂,稅源減少,國庫幾乎空虛。他實行統一的稅制,在農村中徵收以實物為主的人頭稅和土地稅,在城市居民中徵收以貨幣為主的人頭稅。規定農民和隸農不得離開自己的土地,手工業者和商人要世襲父業,以保證稅收的來源。當時,劣質貨幣充斥市場,物價不斷上漲,人心不安。戴克裡先新鑄造了一種含金量略高的金幣,投入到流通領域,並規定了各種商品的最高限價。但因為生產沒有發展,限價法令成為一紙空文。戴克裡先希望這些改革措施,能給羅馬帝國帶來一些生機和活力。但事實上已經很困難了,因為羅馬帝國正在下坡路上越走越遠。

戴克裡先在位末期,曾第一次訪問和視察了羅馬,以慶祝他即位20週年,因為這時羅馬仍然是帝國的精神中心。第二年他在從羅馬返回東方的途中患了慢性重病。公元305年5月1日,他按照自己制定的皇位繼承規矩退位棄權。不過,他退得很勉強。據說他曾同他的繼承者進行過一次私人談話,戴克裡先顯得非常怯懦,而他的繼承者則傲慢不遜,忘恩負義。馬克西米安也不大願意退位,但在戴克裡先的堅持下,也同時交卸了權力。戴克裡先原以為有了那樣明確的皇位繼承製度,帝國大廈就可以安如磐石。不料,在他退位以後,日益渙散的帝國又重演起群雄角逐的老戲。經過十幾年爭奪帝位的混戰,政權落到君士坦丁的手中。他當上獨裁君主後,廢除了四帝共治制。

戴克裡先由其統治頭九年裡帝國不斷出現戰亂的經驗總結出帝國過於龐大,不便於一位皇帝獨自管治;而且亦只其一人亦難於抵抗野蠻人由萊茵河至埃及邊境一帶的不斷侵擾。其徹底的解決方法是將帝國一分為二,在地圖上畫一直線將帝國分為東西兩部。這個分裂並非只存在短時間,而是在未來永久地將羅馬帝國分裂了。

羅馬帝國帝位承繼問題從來未曾解決;其沒有明確的帝位承繼方法,結果經常導致內戰。早期的皇帝傾向採用過繼法,即其收養一位兒子並讓其繼承帝位。其後的軍人皇帝並不喜愛過繼法而傾向家族繼承法,即由皇帝的兒子繼承帝位。羅馬元老院則相信其應該擁有推選新帝的權力。所以最少有著三種,甚至更多的帝位繼承方法。

為了解決帝位繼承問題,並解答誰是帝國東西兩部的新皇帝,戴克裡先創立了四帝共治制,即是帝國東西兩部分別由兩位主皇帝統治,再各以一位副皇帝輔政。在羅馬皇帝眾多的頭銜裡,奧古斯都最為重要,所以將其授予兩位主皇帝,而兩位副皇帝則獲授較次要的稱謂凱撒。戴克裡先有意讓主皇帝在退休或死亡時,由副皇帝繼承,而繼位的主皇帝則任命新副皇帝,以解決帝位繼承問題。

在292年,戴克裡先正式推行此制,並任命自己為東部帝國主皇帝,馬克西米安為西部帝國主皇帝。皇帝權位正式一分為二。兩帝分別建立新都,無一人以羅馬為都。當兩位主皇帝統治帝國的權力被增加時,羅馬元老院的權力被進一步削減至只侷限於前首都羅馬境內。在293年,戴克裡先與馬克西米安各自指定一位凱撒(分別為加萊裡烏斯與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克洛盧斯),並正式任命其為繼承人。然而其並不只是繼承人,四位皇帝各自統治著四分之一的帝國。

羅馬帝國的四帝共治加速羅馬帝國的分裂

與戴克裡先繼位前半世紀,羅馬帝國內部的混戰相比,戴克裡先所創位的四帝共治制並不優越很多,這是因為如果任何一位皇帝有私心的話,則此制度便會瓦解。結果,羅馬帝國帝位投機取巧的特性使四帝共治制很快便瓦解,而帝國亦重回只一人稱帝的局面。在305年,戴克裡先退休(而其西部帝國的拍檔亦宣佈退休),兩位凱撒按計劃成為主皇帝,但當選擇新凱撒時,軍隊與羅馬元老院介入並各自提名候選人。在306年,君士坦丁一世在西部帝國發起內戰,並在312年獲勝,其後在324年佔領東部帝國,以帝國復歸一統直至其於337年駕崩。然而,在395年,帝國再度分裂為兩部份,而這次則再沒有復歸一統了。

羅馬帝國的四帝共治加速羅馬帝國的分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