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民營經濟長板更長 杭州這套政策組合拳瞄準三個字!

民營經濟有多重要?11月9日,杭州市召開動員大會,一口氣發佈了三個文件,被認為是杭州“史無前例、最富含金量、最具改革力度”的政策組合拳。

這套組合拳,一拳出在“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一拳重在“產業平臺高質量發展”;還有一拳擊往“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加上全面開展“走親連心”、幫扶解困等活動,背後正是杭州市的拳拳之心:讓杭州的民營經濟長板拉得更長。說白了,就是幫助民營經濟發展實現三個字:高質量。

為了達到“高質量”,杭州自設高標杆:用3到5年的時間,爭創全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力爭在新舊動能轉換、產業平臺建設、開放合作發展、綠色循環生產、現代企業治理等五個方面,做到全國領先示範。

爭創全國領先示範,是時代使命更是獨特機遇

杭州爭創全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是在特殊節點上,對時代命題作出的積極回應。

一段時間以來,國際形勢複雜多變,輿論場的雜音、噪音也不時出現。

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當前,我們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經濟擴張速度會放緩,但消費結構全面升級,需求結構快速調整,對供給質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從改革開放初期的萬向、娃哈哈,到數字經濟時代的阿里巴巴、海康威視、網易等,從前靠民營經濟起家、現在靠民營經濟趕超的杭州,更能理解“我國民營經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不僅不能‘離場’,而且要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的重要論述。

11月9日,杭州召開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暨爭創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動員大會,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周江勇強調,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杭州作為先發地區,必須適應階段性特徵的變化,按照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加快推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先發地區迎來了獨特機遇。

11月10日,在2018年杭州國際人才交流與項目合作大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帶來一組數據:

2017年,杭州數字產業化規模0.23萬億元,佔杭州GDP比重18.3%,顯著高於全國7.4%的平均水平。在產業數字化方面,杭州的規模雖然有0.31萬億元,佔GDP比重為24.9%,但比全國平均水平還低一點點。

劉多感慨:杭州具備數字經濟的顯著優勢,產業數字化空間還很大。

這一優勢和空間,杭州自身也注意到了。

這場聚焦“高質量”的動員會,分析了杭州爭創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的三大機遇,其中就有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另外還有城市大發展帶來的機遇、改革紅利持續釋放帶來的機遇。

這些年來,杭州舉辦了G20杭州峰會等重大會議賽事,城市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隨著全面深化改革持續向縱深推進,杭州在金融體制、減稅降費、市場準入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開了更大的空間、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

著眼長遠立足當下,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民營經濟現階段確實遇到了融資難、銷售難、經營難、投資難等困難。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不能滿足於一時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要立足長遠,放眼全球,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民營經濟行穩致遠。

搶抓機遇、變危為機,杭州爭創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適時推出了一套聚焦高質量的組合拳:

著眼長遠,打造與世界名城相適應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動員會上,杭州一口氣下發三個文件,主題分別是“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產業平臺高質量發展”和“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杭州市發改委負責人說,這三個文件是近年來杭州“史無前例、最具含金量、最富有改革力度”的政策指導,參照國際通行規則、對標發達國家(地區)而制定。三個文件就是要放眼全球、立足長遠,形成政策疊加效應,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杭州圈定了六個方面環境提升領域:從營造透明高效的政務服務環境、開放便利的投資貿易環境、成本適宜的產業發展環境、充滿活力的創業創新環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舒適宜居的生態人文環境等方面發力,建立長效機制,打造與世界名城相適應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立足當下,救急解困,營造成本適宜的產業發展環境。

杭州著眼降低企業用地成本、降低企業稅費負擔、降低企業運營成本、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大刀闊斧進行了系列改革,讓企業可以輕鬆上陣。

只要信心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從國家層面看,針對民營企業反映強烈的現實問題,已經體現為實實在在的行動,這不僅是一顆“定心丸”,而且是一劑“強心劑”。

杭州爭創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打造國際一流水平的營商環境,不僅給予了民營企業家極大溫暖,更是為杭州民營經濟的發展下了一場“及時雨”。隨著政策效應的進一步釋放,廣大民營企業將有更多獲得感。

36家民企入圍全國民企500強,民營經濟活力依然澎湃

談到浙江民營經濟,你會想到哪個地方?

《人民日報》10月25日刊載評論《穿越風雨,撐起中國經濟“半壁江山》,其中寫到,改革初期,溫州的第一代民營企業家“克服千難萬險,走遍千山萬水,想出千方百計,道盡千言萬語”,憑著那麼一股子不向困難低頭的勁頭,闖出一條發展活路。

人們提起杭州,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美麗的西湖、活躍的數字經濟。事實上,在浙江乃至中國民營經濟的“大家族”裡,杭州闖出來的路,有過之而無不及。

民營經濟之於杭州,貢獻實力、積澱精神、體現情懷,更孕育希望。

2017年,杭州生產總值達到12556億元,佔浙江全省的比重達到24.3%,其中民營經濟7561億元,在全省民營經濟中的貢獻為22.5%。

2018年公佈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杭州有36家企業入圍,連續16次蟬聯全國城市第一。

前不久全國工商聯發佈的“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中,杭州有8位民營企業家榜上有名。

可以說,民營經濟是杭州經濟的“鐵柱鋼樑”,是杭州對外的“金字招牌”。

周江勇在動員會上感慨,杭州民營企業家依靠勤勞的雙手,幹別人不敢幹的事、幹別人不想幹的事、幹別人幹不了的事,百折不撓始終堅守,行穩致遠不斷攀高,演繹了一個個精彩紛呈的創業故事。

這番感慨不無來由。

今年5月14日,浙江省委常委周江勇任杭州市委書記後,在上任的一週內,他用兩天時間,走訪了馬雲、宗慶後、李書福、王水福、魯偉鼎等民營企業家。進入11月,他又連續兩次到民營經濟重鎮蕭山走訪。這既是向一批批具有家國情懷和強大實力的企業家致敬,向他們為杭州發展作出的貢獻致敬,同時也是一次次關於民營經濟的深入調研,把脈杭州民營經濟發展的大勢,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找準方向。

當前,杭州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依舊澎湃。

杭州首次發佈的新設小微企業活力指數報告顯示,2015年至2017年,杭州三年累計新設小微企業19.97萬家,其中,2017年杭州市新增小微企業數達到84964家,同比2016年增加30.32%,呈較快增長趨勢。

杭州民營經濟不僅沒有“離場”,而且還在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今年前三季度,杭州市民營企業實現進出口總值2353.6億元,增長7.5%,佔同期杭州外貿總值的60.5%。

數據背後,是阿里巴巴已成橫跨多個領域的獨特數字經濟體;萬向、吉利、恆逸等海外動作頻頻,在領域內成為領頭羊;一直被標定為製作飲料企業的娃哈哈,推動網絡化和智能化工程項目已有20年;西子航空接連為國產大飛機C919和全球最大水上飛機造艙門……不論是傳統領域的“常青樹”企業,還是相對年輕的數字經濟龍頭企業,都在向著更高質量的發展努力。

這座古老又年輕的城市,隨著民營經濟的飛躍將更富有朝氣。

最新的數據顯示,杭州人才淨流入率和海歸人才淨流入率均居全國第一,平均每天誕生602個市場主體和109個有效發明專利。越來越多的優質企業和有為青年,像老一輩企業那樣,在杭州艱苦奮鬥、敢闖敢幹、聚焦實業、做精主業。他們接好接力棒、跑出加速度,為杭州城市未來創造無限可能。

(杭州發佈 資料/浙江新聞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