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老人的情怀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杂志/乐亭故乡人网站(www.guxiangren.com)专版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北漂老人的情怀

我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来以文化大县著称,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中学毕业考入高等学府的人数逐年增加,这些莘莘学子,毕业后有的回县建设家乡,有一大批则奔赴全国各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中在北京打拼的俗称“北漂族”。这些人成家立业生育子女后,由于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照顾孩子显得力不从心,其父母就来京担当了抚养照顾孙辈的任务,这些人也就成了老一代的“北漂族”。

一次去北京周六乘坐高客回县,我的坐位周围有六、七位本县人,看样子他们都已经六十左右岁,是趁儿女双休日没上班才暂时回家看看,从上车开始一路交流的话题全是在京城照看孙辈的感受。这些人虽然互不认识,但这个话题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他们娓娓交谈的内容,是祖孙三代人亲情的表露。为人父母为了抚养自己呱呱落地的儿女,就踏上了几十年含辛茹苦之路,日常生活中嘘寒问暖的细枝末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诗句、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挂念,就是父母对儿女深情疼爱的真实写照。由于受靠文化知识立家之道的影响,他们宁愿节衣缩食也供儿女上学读书乃至出国留学,当儿女学业有成并结婚生子,又离开家乡帮助儿女料理家务照看孙辈,这种操劳的奉献精神,是无价值的血脉亲情,是每个家庭永恒的主题,得到的回报是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家风的代代传承。

他们还畅谈两代人日常生活文化的异同。北京曾是八百多年的古都,现在是我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的中心,享誉国际大都市的知名度,北京虽然离我县不算遥远,但两地的文化背景差异较大。他们的子女们因生活在京城,说话基本是京腔京调,所以平时一再提醒父母,来京城生活要入乡随俗,说话要尽量学着讲普通话,避免“老呔话”影响孙辈。例如,我们同意或肯定某件事时说“中”,反之说“不中”,北京人则说“行”或“不行”;我们说去医院看病,北京人说去医院瞧病;我们说这个人“好的恶”,北京人说这个人“特好”。在消费方面,年轻人讲究超前、时尚,没用了的东西该扔就扔,“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老年人则还是“破家值万贯”的想法,旧的能用就不置办新的,即使暂时不用也保存以备将来能用上。上述的事例看似两代人生活中的代沟,实际是潜在着一种文化资源的融合。北京是个移民的一线城市,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人才齐聚京城,形成的文化氛围具有多种文化元素,老一代“北漂族”也自然将“老呔”的土著文化元素渗透其中,同时也会把北京的多种文化元素传播回家乡。祖孙三代人多年相拥而居,父母的生活习惯使儿女体会到了“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勤俭持家之道,看着父母霜白的两鬓或满脸的皱纹,领悟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的内涵。父母受年轻人生活气息的熏陶,他们也开始享受信息时代的乐趣,有的人用上了智能手机,建立了自己的朋友圈玩微信,与家乡曾朝夕相处的亲朋好友聊家常。这种生活理念的互补性,演奏着家庭和谐、包容、尊老爱幼、其乐融融的生活交响曲。

儿女们趁节假日陪父母游览京城,他们回味美不胜收的感想也是津津乐道的话题。花坛锦簇的天安门广场、宏伟壮丽的故宫建筑群、气势雄伟的长城、风景如画的颐和园、层林尽染的香山红叶等名胜古迹和景色,当时使他们流连忘返,此时仍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

听着几位老一代“北漂人”旅途中喜形于色的交谈,不知不觉高客已驶出了唐港高速乐亭出口,他们将在某个站点下车回家,周日必须返回北京照看孙辈,以保障儿女周一按时上班。象这些为了后代人而辛苦奔波的父母们,他们表现出的无怨无悔的情怀,既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延续,也是留给后人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刘玉奇,原乐亭县粮食局局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