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一边艰难奋斗,一边失去真爱

先来分析下两个人物:

发财出名,衣锦还乡,追求所谓的成功,是男主林见清最本质的人生坐标。

而女主方小晓,位于遥江老家的老屋空寂如坟墓一般冰冷,北京只是她用来逃离这种冰冷的避风港;没有学历姿色平平,只能做做美甲师之类的工作,她使出浑身解数,只是想把避风港变成可以安定下来的第二故乡。

方小晓想过嫁给体制内的人以快速扎根京城的办法,可滑稽的现实却一再告诉她此路不通;想找个带男友的北京户口吧,横遭严重歧视外地人的公务员男友他妈的羞辱;想找个带老公的国企吧,却发现人家只不过是玩弄自己搞婚外情渣男。

北漂:一边艰难奋斗,一边失去真爱

经历了几轮挫折,方小晓终于领悟,自己一直寻求的所谓可靠的物化条件:什么北京户口、什么国企处长,统统是靠不住的纸马草人,真正靠得住的还是要找到愿意为自己“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靠谱男人,是真正能够珍惜她爱护她的幸福归宿,为了这种归宿,她其实无所谓过的是穷日子,还是富日子。

她以为这个男人应该就是林见清,于是和林见清蜗居在陋室,苦中作乐。她缠着林见清把一张废弃沙发搬回他们不足20平方米的隔断房里,在破旧沙发上又蹦又跳开心得像小孩;她搬到阴暗的地下室抬头看见天窗外绽放的一朵小花,惊喜地说,“这儿还能看到花呢。”

尽管这时候他们是甜蜜的,但此时两人的观念上的分歧已经悄悄产生了:

林见清其实完全误读了她的需求:在林见清看来,只要自己人生转败为胜,实现了梦想,兑现了成功,买了房子,给够了物质,自己的女人就应该妥妥地完全满足。

可他没有想过:如果只要有物质就够了,在北京这样繁华富庶富豪杰倍出的地方,方小晓又何必非要选他这样一个穷北漂呢?

正是两人在三观上的分歧,导致了最后地铁的诀别:那扇门倏地关上,林见清还是没有勇气放弃自己的人生立场,即便面对自己最爱的人离去。这种分歧,在林见清打肿脸充胖子冒充有钱人衣锦还乡,反倒被奚落揭穿,俩人在车上的争吵中有了清晰的显现:

“不是我想要什么你就想要什么,我他妈的怎么知道你想要什么?”

林见清和方小晓所处的生活环境,刻画着墨之处,皆是“漂一代”曾体验过的真实不虚的生活过往:

中关村龙蛇混杂的盗版碟片江湖、局促昏暗的群租房、不隔音的木板墙后的夜来风雨声、爬满了灰暗墙壁的牛皮癣小广告、襟怀大开的隔壁卖淫女和对门卑污粗鄙的毛片哥、楼下被废弃的旧沙发、塞满破烂家当的红蓝格子编织袋、北京冬天的筒子楼前超高超载的拉货板车...

那些人、那些事,点点滴滴满是烙印,都是“漂一代”真真切切的体验。成千上万的“漂一代”都曾经品味和咽下;成千上万的新一届“漂一代”们又前赴后继。

要获得成功,就必须丧失真爱吗?

当然未必。

林见清这样的成功案例,对仍然奋战在北京的外地人来说,是凤毛麟角。现实中,刚站住脚没多久的70、80后一代的北漂们,大部分也没有像电影中的林见清一样,化失恋的悲痛为工作量,最终赢得了生活实现了财务自由。他们中的大部分,只不过从昔日的群租房搬进了坐落在五环六环外的僻远楼群,结婚生子,当上了大负翁,正气喘吁吁地扛着房贷车贷和老一代下一代,奔波在把人挤成相片的漫长地铁上。

他们中的大部分,可能在某家公司或者某个机关上着班、小心谨慎地伺候着领导,靠工资养家糊口,可能至今也没做到管理层;或许正在被迫在眉睫的中年危机所裹挟,忧心忡忡地看着某中年码农被裁员跳楼的新闻而焦虑难寐。

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以及永失我爱,都尝过了,也没见天降什么大任,只不过在这个城市里继续苦撑着。

还是回到刚才的话题:你要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总是要面对这样的难以两全:既然你要精彩夺目不负此生,就不要再妄想还能岁月静好优游从容,也不要妄想还可以有任何“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工作等你享受。同样,你也应该对各种漂泊挤压之苦甘之如饴,对各种动荡和不确定都来者不拒,甚至主动拥抱。

反之,如果你要习惯着平平淡淡总是真,无欲无求地过着气定神闲的生活,那也不要艳羡人家衣锦还乡飞黄腾达,因为那背后的代价,是北京都不相信的眼泪。

你当然有权不选择这样高度紧张的生活,也完全有理由找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更加松弛的城市:有亲密的爱人、有慵懒的阳光、有缓慢的节奏、有宁静的岁月,有侍奉父母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只是,选择这些,你要心甘情愿忘掉北京的五光十色波澜壮阔,忘掉这里的一切皆有可能的传奇故事。

电影也毕竟是电影,电影可以散场结束,日复一日的生活却要继续。和林见清同样的北漂人群们,也没有个个实现自我。

过去十年的北漂生涯洗礼,所得红利回报已消耗殆尽。面临新一轮的发展压力,理应重整旗鼓,跳脱常规,夹紧尾巴继续学习,向年轻人学、向互联网学,才能让脑海里的美好生活不只存在于妄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