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回放——民國年間東北時期公路的輝煌

經典回放

經典回放——民國年間東北時期公路的輝煌

地圖

遼寧公路由古驛道發展而來,後來經過張學良的大力倡導,公路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出於軍事和掠奪資源的目的,加緊修建公路,到1945年抗戰結束時,東北公路總里程幾乎佔全國公路總和的一半。新中國成立後,遼寧公路進入到快速發展的時期,沈大高速公路1990年9月1日全線建成通車,是當時我國大陸建成的最長的一條高速公路。

經典回放——民國年間東北時期公路的輝煌

20世紀30年代朝陽、凌源間的道路

上世紀初古道交通體系瓦解

在清代之前,東北沒有公路,多是利用自然道路維持交通。由於軍隊、商旅的頻繁往來,漸漸形成了幾條交通要道。歷代王朝征討伐虜、戍邊佈政、封疆朝貢、傳遞邊情、互市貿易等行動,都促進了道路的改善。

遼寧的古道幹線基本上有兩個走向,一是西通中原、東達朝鮮的東西幹線;一是北到黑龍江流域、南至旅順的南北幹線。其中的南幹線是從遼陽(清代為瀋陽)出發,經海城、蓋縣、復縣、金縣渡海到山東的路線。見諸史籍始於漢代,即從襄平(今遼陽)出發,經安市(海城市東南營城子)、平郭(蓋縣熊嶽城)、東沓(金州東南),渡海至山東。遼、金、明三代在此路上均設有驛站,但這都屬於自然形成的道路,沒有修築、維護。

清朝出於對戰爭和郵遞的需要,開始重視道路建設。在古驛道的基礎上,修築了放射狀的官馬大路(聯結首都和省城的道路)、大路(省城至各主要地點的道路)和官路(各省城間聯絡的道路),並在各地設置驛站,以謀求方便交通。當時到東北的官馬大路有北京——山海關——瀋陽——吉林——長春——伯都納——齊齊哈爾和北京——熱河——赤峰——林西——洮南——齊齊哈爾——海拉爾兩條路線。在遼寧地區的大路是以瀋陽為中心,有瀋陽——海城——蓋平——熊嶽城——金州、瀋陽——興京——輯安、奉天——新民——北鎮——錦州三條路線。至清末,又以大連、安東、營口、錦州為中心,向各城鎮修築地方道路。這時期修築的道路有了一定的規格標準,官馬大路及官路一般寬五公尺,大路寬4.5公尺,多以黃土鋪築。

隨著清朝統治的日益衰敗和帝國主義的入侵,加上交通工具的改進,到20世紀初期,以驛道為骨幹,以馬車為主要運輸工具的古道交通體系逐漸瓦解。

經典回放——民國年間東北時期公路的輝煌

1924年修築的旅大道路

自清末至九一八事變時止,東北被封建軍閥張作霖等割據,當時為進行軍閥戰爭,曾於1917年至1918年間著手補修公路。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失敗,張作霖認識到道路與民生、軍事關係亟大,開始重視路政,參照北京政府內務部頒佈的《修治道路條例》,公佈了《修治道路考成規則》,對道路等級、修建標準、出工政策、完成期限、驗收制度以及獎懲辦法等都作了規定,把道路劃分為縣道、鄉道、裡道三種,令民戶“家出一人,自攜工具,分段聯村,同力合作”,利用農隙,限期修治。從1922年秋後到1924年春耕前,進行了四期大整修,全省縣、鄉、裡道達到25280華里。但這些道路仍以通行馬車為準,只是在原有路基上加以整修拓寬,仍未脫離自然土路的狀態。路面多用粘土或土沙築成,路型未加輾壓,雨季道路泥濘,乾季則黃土飛揚。

經典回放——民國年間東北時期公路的輝煌

隨著汽車的出現,對道路提出了新的技術要求。1922年,遼中縣知事史靖寰提出興辦汽車運輸的建議,並集資創辦了沈遼長途汽車公司,投資29750元租賃土地,修築長75公里的汽車專用公路,建大、小木橋30座,水泥橋5座,路寬5米,這是遼寧近代興建公路的開始。

1928年張學良主政東北後,非常重視公路運輸,於1929年4月和1930年6月,兩次頒發《遼寧省管理長途汽車暫行章程》,規定:“凡組設長途汽車公司或汽車行者,得展修公路、自闢專路、借用公路及其它方法受許可之道路,通行汽車。”並規定汽車公司自建公路的使用權為:買地展修公路者25年;租地展修公路者20年;買地自闢公路者20年;租地自闢公路者15年;超過年限,該公路即歸公有。汽車公司對新修的公路,負保護修理之責。為了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築路建橋,又以省政府名義頒發了《贊助建設事業執行獎勵章程》,對捐助資產及以義務勞動協同築路、浚河、造橋者,給予獎勵。

由於政府的大力提倡,汽車從業者積極響應,完成自建專路280華里,整修公路4629華里。當時建成的自建公路包括海城至析木城、岫巖至大孤山至安東、瀋陽至法庫、鞍山至劉二堡、鞍山至騰鰲堡、孫家灣至芳山鎮等線路,為遼寧地方交通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日本關東軍為軍事目的修建哈大公路

日本侵略者強行租借“關東州”後,出於其軍事與經濟侵略的需要,開始在今天的大連地區修築公路。1921年10月動工修建旅大南線公路,1924年建成通車。這條公路全長46.8公里,建有中、小橋樑13座,涵149道,以及黃泥川、白銀山兩處隧道。全線汽車與馬車分道行駛,汽車道為瀝青路面,馬車路為砂石路面,這是遼寧地區最早鋪成黑色路面的一條公路。

經典回放——民國年間東北時期公路的輝煌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扶植了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在偽滿洲國建國之初,日本關東軍就以對偽滿洲國的國防治安負有重大責任為由,要求偽滿洲國建設治安道路1萬公里。1933年3月,偽滿設置了國道局,由日本人藤根壽吉任局長,制定了6萬公里的“國道”建設計劃,同時陸續興修地方道路、討伐道路和開拓道路。

當時在遼寧境內修築的主要道路有:安東(今丹東)至城子疃(大連城子坦)線。這是應關東軍特別要求修建的汽車專用道路,為了防止窄幅鐵輪馬車行駛,凡遇有橫穿道路的水道則設明溝,上面架設只能使汽車輪子通過的寬60釐米的兩條水泥大梁。這樣,汽車可以自由通行,但馬車無法通過;北票——朝陽——凌源——平泉——承德線,這條路線是日軍進攻熱河時唯一的兵站路。1933年,滿鐵在這條路上開設了第一號公共汽車路線;安東——寬甸——桓仁——通化線,這是縱貫東邊道路的一條幹線,關東軍通過這條道路,對周邊的抗日力量進行了殘酷的鎮壓。

除此之外,偽滿洲國還對原有的自然道路進行了修護,作為“國道”的補充線路。這些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已形成了道路網絡,但和長春、瀋陽、大連相

聯結的公路還沒有建成,在大連上陸的汽車要用鐵路貨車運送到北滿,物資和軍隊的運輸受到制約。於是,日本關東軍提出了要在哈爾濱至大連間建設一條高速公路——哈大公路。1939年,在奉天設置哈大公路調查事務所,開始就預定路線的選定、土質及沿線經濟情況、道路構築規格等問題進行具體的調查。1942年,在遼陽郊外舉行了哈大公路建設的開工典禮。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哈大公路遼寧段僅修建了瀋陽至鞍山間部分路基土方和涵洞工程及50米水泥路面。

日本帝國主義出於侵略和掠奪的目的,客觀上促使了東北地區道路建設的迅速發展。到1945年抗戰結束時,全東北約有公路10.8萬公里,幾乎佔當時全國公路總和的一半

作者系遼寧省檔案局館副局館長,照片來源網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