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剛死,和珅就被嘉慶治罪,並非他貪汙太多,另有更深刻原因

乾隆帝的一場妄自比擬堯舜的“內禪”鬧劇,到頭來害了他最忠心的臣子,害了他自己,也未必讓他的繼任者喜歡,更在很大程度上害了整個清王朝,何其不值。所以,孔子曾曰:【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聖賢的教誨,從來不是沒道理的啊。

和珅和中堂,據說是中國歷史上頭號大貪官,家產高達白銀“二億三千萬兩”,甚至誇張到白銀“二十億兩”,

而清朝當時國庫存銀,歷史上有明確記載:康熙六十年,3262萬兩;雍正十三年,3453萬兩;乾隆三十九年,達到最高峰7390萬兩。因此,和珅傳說中的家產,竟然相當於三個、甚至三十個相當於大清帝國的國庫總收入。因此和珅也被一些外國媒體,列為18世紀末19世紀初,全世界最富有的人。

按這個說法,難怪嘉慶皇帝一掌權,就急著要把和珅殺掉,將家產充斥國庫了。“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也是寫進了許多歷史科普書籍的一句話。甚至許多人都說,乾隆皇帝放縱和珅如此貪縱,就是給親兒子留著殺的一口大肥豬。——然而,歷史的真相,當真如此麼?

乾隆剛死,和珅就被嘉慶治罪,並非他貪汙太多,另有更深刻原因

和中堂有話要說:冤枉!我只是個替身!

嘉慶帝宣佈和珅二十條大罪,前十二條,主要是獨攬朝權,獨斷朝政,培植私黨,舉止僭越等等。第十三條和第十四條,是和珅的居所和陵墓,修得奢侈逾制。直到第十五條以後,才是和珅的種種貪斂行為。

由是可見,嘉慶帝真正切齒痛恨和珅的,首先並非是他是個家財萬貫的貪官,而是他在自己即位後種種違背君臣禮制的舉動,更依仗太上皇乾隆帝之信任,自以為是權臣把持朝政,而將自己當做了“幼主”。

甚至可以這樣說,和珅這個傳說中所謂的“中國古代第一大鉅貪”,一大半是被乾隆沽名釣譽的“內禪”之舉給坑死的。

事實上,乾隆帝之所以會退位,純粹是他身為君主,亂立了“即位60年後一定退位”的flag,還搞得天下皆知。最後為了不被天下人譏諷為“貪戀皇位”,不得已而為之,從一開始就心不甘情不願。

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

乾隆剛死,和珅就被嘉慶治罪,並非他貪汙太多,另有更深刻原因

乾隆三十年,皇后那拉氏因為和乾隆帝口角爭執,憤而剪髮,被廢黜,之後持續十餘年,清朝既無皇后亦無嫡皇子,而乾隆帝年事漸高,朝野上下不免人心浮動。民間屢有不怕死的狂生上書,求立皇后和太子,欲以此投機得一朝富貴,乾隆帝雖然鐵腕鎮壓,然而富貴之心驅人,累禁不止。

就這麼僵持到了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去清朝龍興之地盛京(瀋陽)祭祖時,又殺了一個上書請立皇后和太子的秀才金從善,卻也知道自己年近七十,殺一秀才易,而定天下人心難。所以乾隆帝不得不傳旨詔告天下,用他祖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為理由,說自己絕不敢超越祖父,再過十七年,乾隆六十年時一定退位,傳位給他早已秘密確立的儲君。

「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壽八十有五,即當傳位太子,歸政退閒。」

人無信則不立,君更無戲言。乾隆這道旨意,等於是他代表清朝政府,給當時天下幾億臣民的公開承諾,如果不遵守,自然會民心盡失,即使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也未必支持。

按乾隆帝的如意算盤,康熙帝八歲登基,在位六十一年,也不過到是自己現在這個年歲就死了。而自己是二十五歲即位,真能活到乾隆六十年,真能活足了八十五歲當然完全夠本,到那時退就退吧。

因此真到了乾隆六十年,他雖然不甘心,也不得不履行承諾,下令傳位於皇十五子顒琰,即嘉慶皇帝。

然而,一生集權專制的乾隆帝非常清楚,君不可一日無權,歷史上幾十位太上皇,如果不自己掌握權柄,便是生殺予奪皆由嗣皇帝掌握,嗣皇帝真心孝順,如宋孝宗對宋高宗那樣,那日子還過得好些;否則的話,深居宮中不能過問朝政、交接朝臣,那和囚徒也沒什麼不同,每日只能苦巴巴盼著嗣皇帝有良心,能來探望太上皇老人家。

這種日子,一生唯我獨尊的乾隆帝如何能忍?所以,為了父子爭權,九旬老人仍然要不顧身體抓緊朝政,事無鉅細,一刻不敢放鬆,相當程度上縮短了自己可能的壽數。而且還因為精力不濟,智力衰退,對川湖白蓮教起兵不能及時處斷,釀成了持續數年、兵禍波及數省的大動亂,成為令清王朝從此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而和珅作為太上皇乾隆帝最得力的幫手和代理人,同時身兼領班軍機大臣和首席內閣大學士,並身兼三部(吏部、戶部、刑部)一院(理藩院)尚書,另外還兼著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纂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數十個要職,讓嘉慶皇帝有皇帝之名而無皇帝之實,形同傀儡。

領班軍機大臣,首席內閣大學士:和珅

乾隆剛死,和珅就被嘉慶治罪,並非他貪汙太多,另有更深刻原因

同時,和珅自己不但利用職權大肆貪賄,與民爭利,聚斂家產無數,同時也生活奢靡,更逾越了人臣本分。

比如按清制,寶石頂只有愛新覺羅氏的宗室王公可用,和珅這等外姓臣子只能用珊瑚頂。正珠朝珠只有皇帝御用,東珠朝珠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三人可用,其餘連皇子親王亦不得用。而和珅卻私藏了甚多的寶石頂、正珠朝珠以自娛。

只好說和珅雖不敢有篡逆之念,但也確實被乾隆帝賜予他的偌大榮耀、近乎大清帝國一人之下億萬人之上的實際權柄,給迷花了眼。

竟當真以為乾隆帝竟能如其本人臆想的那樣,延年續命到百歲萬壽,竟從沒想過給自己留條藏匿出逃、遠遁高飛的後路,等到乾隆帝一死,自然也難逃法網。

嘉慶皇帝雖然對和珅厭惡痛恨之極,但理智上他亦明白,和珅總攬朝權,卻只是太上皇的代理人,並非真正的心懷異志的“操莽之徒”,所以自然不會真正用謀逆之罪去株連其九族。

【諸劾和珅者比於操、莽。直隸布政使吳熊光舊直軍機,上因其入覲,問曰:“人言和珅有異志,有諸?”熊光曰:“凡懷不軌者,必收人心,和珅則滿、漢幾無歸附者,即使中懷不軌,誰肯從之?”】

所以和珅之獨子豐紳殷德,因為娶了乾隆皇帝最寵愛的十皇女和孝公主,倒是沒受老爹太多連累,甚至還保住了一半的府邸,也就是政治上失意,屢遭蹉跌,鬱鬱而終,最後還被恩賞了公爵頭銜。

【褫豐紳殷德伯爵,仍襲舊職三等輕車都尉。……嘉慶七年,推恩給民公品級,授散秩大臣。……惟坐國服內侍妾生女罪,褫公銜,罷職在家圈禁。十一年,授頭等侍衛,擢副都統,賜伯爵銜。十五年,病,乞解任,賜公爵銜。尋卒。無子,以和琳子豐紳伊綿襲輕車都尉。】

不妨做一個假設,假如乾隆帝沒有將“乾隆六十年時一定退位“的承諾,廣而告之全國,那麼他原本想當多久皇帝就當多久皇帝,本是天經地義。嘉慶帝作為一個庶出的第十五子,如果只是立他為太子,那便會對君父感激涕零,又怎會和歷史上一樣,身為皇帝卻不能掌權,潛藏深深不滿?這就是正常人的”升恩鬥仇“心理。

至於和珅,假如乾隆帝不曾讓位,他無需當太上皇壓制嗣君、操控百官的代理人了,自然也不會狠狠得罪嘉慶帝,相反更可發揮他八面玲瓏的特長,儘可能討好太子爺。

那嘉慶帝即位後,瞧在先皇的面上,自己妹妹妹夫面上,對他也未必就一定會痛下殺手,就算要殺,也可能只是賜死隱誅,如乾隆帝對首輔于敏中那樣,全其令名,未必就一定會抄家奪爵,讓他身敗名裂。

畢竟歷史上嘉慶帝的作為,不論給和珅加上何等匪夷所思罪名,說破天去,也是老父死去才幾天就急著處死他最信重的大臣,有違“子三年無改父之道”的儒家傳統,不免有“不孝”之譏。

因此,可以說乾隆帝的一場妄自比擬堯舜的“內禪”鬧劇,到頭來害了他最忠心的臣子,害了他自己,也未必讓他的繼任者喜歡,更在很大程度上害了整個清王朝,何其不值。

所以,孔子曾曰:【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聖賢的教誨,經歷了千百年驗證,從來不是沒道理的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