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濟黃河邊為何有唐朝大鐵牛?這要從蒲津渡說起……

山西永濟市區西面的黃河邊上,在蒲津渡遺址。在這裡,最值得觀賞的是鑄造於唐朝的大鐵牛。

為何這裡有大鐵牛?這就得先說說蒲津渡。

它是一個設在黃河東岸的渡口,從這裡通過浮橋渡黃河以達西岸的陝西,自古就是聯接晉秦交通的重要渡口之一。

到了唐朝開元年間,唐王朝為了加強對山西及北方地區的統治,對連接蒲津渡的浮橋進行升級改造。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唐玄宗任命兵部尚書張說負責這項工程。

張說採取的辦法是,將連接蒲津渡的竹索浮橋改為鐵索浮橋,渡口一端固定浮橋的木樁為鐵樁。

永濟黃河邊為何有唐朝大鐵牛?這要從蒲津渡說起……

大鐵牛

這個鐵樁,可不是簡單的弄一根鐵柱,而是鑄造成了鐵牛的形象。為何?牛力氣大,藉此意作浮橋的固定物很恰當;民間又有牛是鎮河之寶的傳說,讓鐵牛中蹲在河邊,就有了鎮住黃河,不要發生水災的寓意。

後來,隨著黃河改道,蒲津渡被黃河淹沒,淤積於泥沙。又隨著黃河河道西移,蒲津渡沉睡於河灘地下。

1989年 8月,文物專家在蒲津渡遺址上經勘查發掘,出土了四尊鐵牛。專家認為,這就是唐開元年間鑄造的固定浮橋的鐵牛。

永濟黃河邊為何有唐朝大鐵牛?這要從蒲津渡說起……

鐵牛和鐵人

鐵牛頭西尾東,面河橫向兩排。伏臥,高1.5米,長3.3米,各重約30噸左右,下有底盤和鐵柱,各重約40噸。四頭牛雄健壯碩,均是兩眼圓睜,頭昂角翹,呈負重狀,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牛尾後均有橫鐵軸一根,長2.33米,用於拴連橋索。

每頭牛側,均有一鐵人,作牽牛狀。鐵人體格健壯,英勇魁偉,形象動人,栩栩如生。

黃河鐵牛是至今我國發現的歷史最早、體積最大、分量最重、數量最多、工藝最精的渡口鐵牛,對研究唐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橋樑架設、冶煉鑄造以及黃河變遷等,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有很大的歷史考古價值,堪稱“國寶”。

從出土鐵牛的位置推測,黃河西岸的渡口也有同樣的4尊鐵牛、鐵人。只不過,目前還沒有這些文物出土的消息,實在令人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