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的冰与火之歌:40年、100倍、252倍

2018年是一个特殊年份,有不少大事齐聚2018年,但对于经济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改革开放40年。

从1978年到2018年,这个国家如同艨艟巨舰冲向国际,在风云缥缈之中一路保持高增长,又突然之间陷入L型经济探底,令人心有不甘。但放眼他国,从未有一个国家能够保持近40年高速增长,这种超常规的增长方式得益于多种动力。

江苏:区域优先发展转向协调发展

作为经济大省之一的江苏,在改革开放40年内,不断开拓奋斗和解放思想,交出了一份精彩纷呈、硕果累累的成绩单。GDP由1978年的249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88107亿元,全国占比由6.8%上升至10.7%。人均GDP由1978年的430元,提高到2017年的15876元。截止2017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8171亿元,仅次于广东,排名全国第二;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3622元和19158元;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5.4%,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4.7%。教育、医疗、住房、公共服务等水平显著提高,完成了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从“经济大省”到“经济强省”的巨大转变。


连云港的冰与火之歌:40年、100倍、252倍

众多周知,由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人文历史、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叠加影响,江苏区域发展的梯度特征非常明显。基于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结合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思路的变迁和相关政策的施行,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区域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连云港的冰与火之歌:40年、100倍、252倍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至1993年):1978年,江苏顺应全国的改革开放形势,区域优先发展为目标,以兴办乡镇企业为特色,在全国促生了“苏南模式”,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次经济制度文化方面的创新。与此同时,在苏北地区还出现了以家庭作坊式经济为特点的“耿车模式”,可惜后者未能结出硕果。截止到1933年,苏南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为58.8%,比1983年上升了12.0个百分点,苏北占比则下降了8.8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1994年到2005年):1995年以后,“苏南模式”进入衰弱期,随着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和邓小平南方讲话的推动,各类企业实行改制,外向型经济在江苏迅速发展,诞生了昆山模式、以苏州工业园等,江苏经济发展模式又一次转型。为了解决苏中、苏北地区中心城市分布不够密集、传统市辖县过多的问题,1996年8月,省辖市泰州市、宿迁市同时宣布成立。而后,利用中国加入WTO的契机,江苏大力推动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和谐共生的“新苏南经济模式”的成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苏南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在2005年达到历史顶峰,为62.1%。

第三阶段(2006年至2010年):2008年,江苏提出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将沿海地区发展与加快苏北振兴更好地结合起来,江苏南北区域发展差异逐步扩大的趋势开始扭转。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苏南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持续下降,2010年占比为60.2%。苏中、苏北相继发力。

第四阶段(2011年开始):江苏十二五期间,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标志着江苏区域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由区域共同发展转向协调发展。

连云港:多种利好加持 变化日新月异

自改革开放后,连云港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规模不断壮大。GDP由1978年的10.45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2640亿元。人均GDP从1978年的321元,提高到2017年的58557元,增加了58236元。三次产业总体呈现“稳固、提升、活跃”的良好局面,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4.81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313.4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3.84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1179.8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79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1147.03亿元。

连云港的冰与火之歌:40年、100倍、252倍


连云港的冰与火之歌:40年、100倍、252倍

改革开放初期,连云港市对外经济往来和交流几乎是空白。40年来,连云港市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先后接待了来自日本、美国、法国、韩国及香港、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与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贸易关系,出口产品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连云港市进出口额82.1亿美元,相当于1988年的1368倍。其中出口39.1亿美元,相当于1988年的977倍。

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快经济建设步伐,连云港市注重加大投入。1978-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约20000亿元,相当于建国至1977年累计投资的2554倍。其中近7年投资合计12654亿元,占改革开放40年累计投资的63%。

经济效益连续提升,财政收入、居民收入显著增强。2017年财政总收入达到214.8亿元;与1978年的1.86亿元相比,增长了115.5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273元,提高到2017年的30293元,增长了110倍。相当于建国至1977年累计投资的359倍。

收入的提高致使居民储蓄增高,消费能力增强。居民储蓄存款由1978年末的0.38亿元,增加到2017年末的1289.74亿元,增长了3394倍。生活消费方面,从满足吃饱到吃出健康,从朴素单调到名牌时尚,从简易实用到高档享受,从拥挤简陋到宽敞舒适等各个方面发生天翻地覆改变。

连云港的冰与火之歌:40年、100倍、252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新亚欧大陆桥贯通后,连云港利用沟通东西、连接南北重要战略区位优势,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打造交通主枢纽城市。连云港市港口、铁路、公路、航空相互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形成,并在全国具有相当影响。截止到2016年底,全市境内等级公路12033公里;机场全年共保障各类飞行9332架次。2013年,连盐铁路正式开建,一句打破0高铁的尴尬境况。除了连盐高铁,还有多条高铁铁路在建和规划中。

改革开放以来,连云港市进一步加大港口发展力度,多元投资建设港口,深水大港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港口已建成泊位6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57个,年吞吐能力14956万吨。港口运输是连云港市最具比较优势的重要产业之一,2017年港口吞吐量达到22841万吨,是1978年594万吨的38.45倍。

改革开放40年,是连云港凯歌壮行的40年。连云港市翻天覆地的变化、又好又快的发展将作为珍贵的档案,永远留存历史长河中。

写在最后:

改革开放40年,也是时代骤变的40年。

活在这一刻的中国人,无人不感谢这40年;无人不感念那个已经逝去的老人,坚定的在南方所画的一个圈。

在今天看来,发生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的这场社会变革之于每一个小的家庭、我们这个民族、乃至于整个人类的积极意义,放眼当下也许并不能全部展现,但它注定是历史性的,是不可替代的。

回顾过去,成就斐然;展望未来,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任重而道远。在坊间,连云港人喜欢跟盐城比,喜欢跟淮安比,在历史的某个阶段,某个点上,港城似乎是领先的,但从更长远的发展来看却并不容乐观。

连云港必须认识到,越是热火朝天的自嗨越是彰显了城市发展的后继乏力。一面是拉大的差距,一面是群众的热情,这就是连云港的现状,冰与火交融共生。

连云港拿什么去面对殷殷盼望的市民?石化?医药?三产?这不是平头百姓能决定的,还是要看相关部门。以上废话谨以6字以蔽之:爱之深责之切。

太长了,写不下去了,,,

以上全部数据、部门内容来自于江苏统计局、连云港统计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