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憧靈


農村老話“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現代人已經很難理解了,因為這是封建社會初期人們的一種行為規範。先說一下這句話的淵源,這句話的本意源自於《禮記·曲禮》:“父子不同席”,後半句的“叔侄不對飲”以為了對仗前半句後人演繹而來的。

《禮記》是儒家的經典制度書籍,《曲禮》是《禮記》的一部分,“曲”是細小的意思,“曲禮”就是指生活中具體細小的禮儀規範。翻開《曲禮》,滿篇的“必”、“毋”、“不”等肯定詞或否定詞,所以《曲禮》中所規定的禮儀,在當時是要格執行的,否則視為“失禮”或違背“綱常”。

《弟子規》中說到“事諸父,如事父”,是指對待伯父、叔叔、舅舅同一輩的人,就像對待父親一樣。在《曲禮》的儒家文化背景下,父子之間、叔侄之間的行為應該符合“父權社會”對人們禮儀的要求。“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就體現了封建禮教的尊卑關係,作為晚輩的不可僭越父輩的權威,這就是所謂的“父為子綱”。

當然現在晚輩同樣要對長輩尊敬,不過已經沒有了過去“父子不同席”那樣迂腐、嚴苛的要求了。因為人與人之間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人倫之間的尊敬與愛戴應該“由心而發”,不應該在“規則”的要求下而被迫為之。

【大鄉】,專注科普三農領域的“冷知識”、“趣知識”,快來關注、點贊吧!

大鄉


農村老話“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咱們國家從古至今,都是一個極其講究“禮儀”的國度,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人們都能從中發現人們有關“禮”的說法,其中“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就是其中的一種。可為什麼有這種說法呢?咱們來看看!

父子不同桌:這句話說的是父子兩個不能在一個桌子上吃飯。當然這個規矩只是在一些酒席之上,在平常的生活上並不是如此。在酒席上大多都是相同輩分的人坐在一張桌子上,而父子之間輩分有差別,所以父子同席會有很多不便,比如父輩之間的一些敬酒、交談話題有些都是不能讓後輩人參與的。

所以為了顯示輩分之間的差異,人們都會按照不同的地位、輩分分桌而坐!

叔侄不對飲:叔侄之間不能敬酒,是因為害怕酒後失言,亂了家族輩分。這是對長輩的一種極其不尊重的行為。

“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是中國一種傳統的禮儀文化,只不過隨著現在思想的開放,人們在大型酒席上對於“父子不同桌”還算遵守,可是“叔侄不對飲”卻是有些過時了,叔侄現在喝酒也不講究這些了!

駿景——殷


駿景農業


農村老話“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在現在的很多年輕人看來,農村裡流傳的很多老話都不可理喻,是沒有道理可言的。其實在古代的社會環境來看,其確實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這句“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也是如此,其在今天基本很少見到了,但是其在過去卻是祖祖輩輩一直這樣遵循的。

這句老話的意思是說:家中如果有宴席了,那一般父子兩是不能同桌的,而且叔叔也不能和侄兒子兩個人一起喝酒。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規矩呢?

父子不同桌

在農夫的家鄉,如果你現在和一些老輩人吃酒席的話,依然還會發現他們非常的固執,和他們一起吃酒席真的是一種折磨,因為規矩實在是太多了。比如一般坐席的安排,都有著嚴格的規矩,誰坐一席誰坐二席等等。光是落座就要推諉半天,而且就算是落座了,也有很多的規矩,一般都是一席如果沒動筷子,其他人是不能先吃的。新上來的菜餚,都要一席的客人吃了以後,其他的客人才能吃。

由此可見,老一輩人對於規矩是十分講究的。而之所以父子不能同桌,那是因為輩分不同。在酒席上,一般都是父親同輩的,或者是比父親輩分大的人坐的。你是父親的兒子沒錯,但是你輩分低了很多,所以也就自然不能同桌了,這一點,農夫是深有體會。不過,這裡說的一般是家裡有客人,或者是吃酒席的時候,平時家中吃飯,還是可以的。

叔侄不對飲

為什麼叔侄兒子不能和叔叔或者是伯伯一起喝酒呢?在農村裡有著“孃親有舅,爺親有叔” 的說法。其意思是說,除了父母,在母親那邊舅舅是最大的,而在父親這邊最親的人是叔伯。由此也看得出,舅舅和叔叔的輩分和重要性。而之所以侄兒子不能和叔叔、伯父對飲,那是因為在酒後人容易說胡話,這樣就會亂了輩分。何況還有一點,那就是和比自己輩分大的人在一起喝酒,也一般喝不痛快,大家彼此都有點拘謹,都怕酒後失言、失態等等,這樣喝酒也沒意思。時代不同了,現在叔叔和侄兒子喝酒也是常有的事情了,現代社會已經不講究這些了。

農夫認為這些規矩還是好規矩,但是已經過時了,在今天沒有道理了。我們應該與時俱進,但是這些老話所交給我們的道理,還是不能忘記。


農夫也瘋狂


父子不同桌:背景是母舅最大的傳統,父子二人同去女婿家作客,一個當外公,一個當舅舅,誰大?傳統是舅舅最大,一張八仙一個上,兩個位,右邊大左邊小,這就尷尬了。如果是酒席多張桌子,還是上桌的上位右邊大,還是最大的舅舅坐,其它桌上位是其它舅舅依次入席,外公身份降檔了[呲牙]


熊二快跟上231187280


對於農村人來說,過去的俗語一直都能夠保留下來,往往很多的習俗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了。這些習俗都會以俗語的形式表現出來,並且一直都能夠影響子孫後代。在過去講究的是三綱五常,雖然現在已經沒有這個說法了,其中的陋習也已經被時代所淘汰。但也有一些習俗一直都能夠流傳下來,並且直到今天還有著很多的講究。那麼我們就來看看以下這些俗語,你知道其中的意思嗎?

一、“大哥不動筷,二哥不叨菜,三哥跑得快”

對於這個習俗,相信很多成年人都能夠有所感悟,畢竟我國的酒席宴席講究最多,在酒桌上也能體現一個人的素養和文化。酒桌上講究著長幼尊卑的思想,一般來說長輩將會坐在上位,這時候吃菜也要長輩先動筷子才行,不然的話小輩們是不能拿筷子的,這樣就會被認為是不禮貌。在酒桌上敬酒的文化講究十分的深奧,一般都是小輩給長輩敬酒,同時也要跑到長輩面前敬酒,所以才有“跑得快”的說法。

二、“北方女人不是人,南方後門不門”

一般來說我國的禮俗講究最多的地方就是北方城市,畢竟我國的文明傳承是從黃河流域開始起源的。孔子、孟子都是北方人,正因為如此北方的禮俗受儒家的思想比較嚴重。在北方有人上門找家主商量什麼事情,這時候婦女如果回應說家裡沒人,意思家裡男人不在家裡。因為在北方女人在家就可以視為家裡沒有人。

在我國的南方,因為水域資源比較發達,因此南方家裡的後門一般都會建造廁所、沖洗衣服使用。這樣一來普通人想要進入家裡,是不能通過後門進入的,想要進入家裡只能從前門進入。但對於那些親戚,為了方便可以從後門進入。

三、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

在過去的農村,父子之間是不能同桌而飲的,因為父親作為家裡的長輩,自然要有一定的威嚴,不同桌也能夠彰顯一定的威嚴。其實父親和小輩之間一起喝酒則放不開,這樣酒桌上就不能盡興。當然叔侄之間也是同樣的道理,不能相互敬酒。當然現在農村這些講究已經很少見到了,但紅白喜事還是有講究的。

以上就是農村最常見的俗語,對於農民來說這些俗語也是生活習俗的一種體現。不知道你還聽過哪些俗語?和我們分享一下喔!


新農村的日與夜


關於農村老話“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其實說的是在酒桌上的一些禮儀習俗,尤其是小時候,家裡來客人了,基本孩子都不能上桌吃的!

另外,像婚宴上,基本都是同輩人一桌的!如果有晚輩坐過去,會認為沒有教養,大不敬的!下面就簡單聊一下,僅供參考:

“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的理解

這句話其實是出自《禮記·曲禮》中的“父子不同席”這句話。意思就是說:在宴席上,父子倆是不能一起坐在同一個酒桌上的,另外,像做叔的也不能與侄子一起喝酒的!

這句話的道理其實不言而喻,就是說:對於父親和叔伯都是同輩人,而作為兒子和侄子都是晚輩人,也就是不同輩分的人是不能擠到一個酒桌上共同喝酒的!記得小時候,那會兒這方面的規矩習俗特別清晰,例如孩子和女人是決定不會上酒桌的!只能在一旁看著大人在那裡吃吃喝喝!

現如今這句老話的規矩禮儀已經淡化

隨著農村社會的發展,這些老傳統觀念也逐漸被淡化,對於現如今,這樣的長幼尊卑規矩已經基本很少看到了!一般現在去別人家裡吃飯,對於不同輩分的人就可以做到一個酒桌上,不過,對於男女分桌還是現實存在的!像過年去親戚家裡拜年,往往女方是不會上酒桌的!即便是說話嘮嗑,也是坐在炕邊說話的!

所以說,對於這句老話來說,雖然影響還是有的,但已經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了!畢竟咱們國家是禮儀之邦,無規矩不成方圓!因此,該有的禮儀規矩還是要繼續傳承的!


龍百曉生


“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是一句古語,一般指的是在重要宴席的時候,父子是不能同桌吃飯的,亂了輩分;叔侄也不能在一起喝酒,怕酒後失言、失態。這在以往社會里是一種禮儀,體現家庭尊卑關係

“父子不同桌”這一禮節在封建社會,一方面是體現父親在家裡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對客人的尊重,所以一直流傳下來。

阿芝小時候家裡要是來客人吃飯,除了父親在桌子上陪同,其餘的人都不上桌子的,每次都是等客人吃完了,收拾好桌子後,我們才可以在廚房裡吃飯。

現在社會發展越來越快,小輩們常年都出門在外,等到逢時過節的時候才有機會聚在一起,也打破了“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這種格局。現在農村宴席就要講究氛圍,也沒有那麼多禮儀約束,男女老少都聚在一起,推杯把盞的,好不熱鬧。


綜上所述,時代在發展,尊重長輩已經不再是餐桌上分主次了,更多的是生活中彼此的交流。尊重長輩的方式可以改變,但美德要長存。

大家好,請多多關注【村民阿芝】,喜歡阿芝的回答,請點贊、轉發,謝謝。

鄉村芝子


這都是過去的老規矩,現在有所改變,不象以前那樣要求嚴了!

1.父子不同桌!

即當爹的和孩子在外人場合,在酒桌上儘量不要在一個酒桌上喝酒吃飯。這不利於當爹的說句笑話,不利於活躍氣氛。當兒子也十分拘謹,難於說話,氣氛壓抑。在座位上,父親是一等座,吃菜讓老人先動筷,講究太多。否則,是晚輩沒禮貌。

2.叔侄不對飲!

是說叔伯和侄子一般不去一個酒桌上,在外人場合,去吃肉喝酒。叔伯輩大,座位要明,也不利開罵。侄子要飲酒醉了反擊,叔伯臉上下不來臺,外人易看笑話。不利叔侄喝酒痛飲!


苗萬平談情感


農村老話“父子不同桌,叔侄不不對飲”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在古代社會中,人們最重視的就是封建宗法關係,即等級森嚴的宗法關係。以前古代皇帝為了實現自己的封建統治,以“龍”作為自己的精神化身,以此來控制人們的精神生活,讓百姓可以對自己言聽計從。最為明顯的封建等級次序就是“天地君親師”,用層層壓迫來控制人們的思想,以此達到統治目的。在古代,有人就曾用“國權不下縣,縣下唯宗族”來說明在縣級區域中宗族勢力的強大,在這樣的環境下,家庭氛圍中的等級次序也越發明顯。


“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意思是在吃飯喝酒的時候,父子兩個人不能坐在同一個桌子上,叔侄兩個不能碰杯喝酒。這是封建等級次序的明顯體現,裡面是父權的體現,作為兒子要遵從相關的禮儀秩序。這是傳統文化,也是沒有錯的,但是要注意區分度,如果連父子都不能同桌吃飯,那所謂的父子情深又從何體現?如果叔侄不能喝酒,那所謂綱常倫理又如何體現?所以說傳統文化的使用,需要區分度,只要合理範圍內,都是沒問題的。

在一個家庭中,和諧才是最重要的,不同的家庭關係構建起來的家庭環境也有所不同,不能說好壞,只能說適應與否。“虎媽”和“狼爸”的出現是一種教育模式,“朋友型”家庭關係也是一種良好的家庭關係……很多種選擇,就看哪種適合你了。“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現在看來是有點過了,但在當時一點也不過分,作為青年人,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


老農民說事


過去的農村都流傳著很多俗語,像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就是其中的一句。

其實,從字面上就能看出這是關於習俗和禮節的一個道理。

農村人很講究輩份,沿襲古老的禮儀,尊重長輩,愛護少幼。

農村人對那種沒有規矩或不拘小節的人說,你看那父子倆不像父子,卻像弟兄。所以,在過去就有父子不同桌的說法,講的就是要有規矩,不能亂了輩份。如果父子同桌,聊天說地的,被看作輕浮,不著調,不尊重。

在過去,有很多地方都講究這種習俗和禮儀,有的在吃飯時不讓婦女與其同桌,尤其是有客人時更是這樣,還有在招待客人時,也不讓小孩子上桌。所以,我們不通常看到在農村的宴席上,常常是男女被分為二桌,老人與老人一桌,孩子們一桌。尊貴的客人另外會安排一桌。

叔侄不對飲和父子不同桌在道理上一樣,也是講的輩份和規矩的道理。叔叔是長輩,侄子是晚輩,那麼假如在宴席上就得講規矩,不能像兄弟一樣肆無忌憚,開懷暢飲,要尊重長輩。

雖然現在有很多習俗也改變很多,但大部分習俗還都保留了原來的規矩,畢竟尊重為先,目的都是尊重,是文明的表現。

現在,父子同桌已不是新鮮事,而父子像朋友也是很正常和有趣的事,有的父與子還像兄弟一樣玩耍,調侃,不是亂了輩份,而是更講究親情的樂趣。而叔侄對飲更不是不敬,恰恰是親切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