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憧灵


农村老话“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现代人已经很难理解了,因为这是封建社会初期人们的一种行为规范。先说一下这句话的渊源,这句话的本意源自于《礼记·曲礼》:“父子不同席”,后半句的“叔侄不对饮”以为了对仗前半句后人演绎而来的。

《礼记》是儒家的经典制度书籍,《曲礼》是《礼记》的一部分,“曲”是细小的意思,“曲礼”就是指生活中具体细小的礼仪规范。翻开《曲礼》,满篇的“必”、“毋”、“不”等肯定词或否定词,所以《曲礼》中所规定的礼仪,在当时是要格执行的,否则视为“失礼”或违背“纲常”。

《弟子规》中说到“事诸父,如事父”,是指对待伯父、叔叔、舅舅同一辈的人,就像对待父亲一样。在《曲礼》的儒家文化背景下,父子之间、叔侄之间的行为应该符合“父权社会”对人们礼仪的要求。“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就体现了封建礼教的尊卑关系,作为晚辈的不可僭越父辈的权威,这就是所谓的“父为子纲”。

当然现在晚辈同样要对长辈尊敬,不过已经没有了过去“父子不同席”那样迂腐、严苛的要求了。因为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人伦之间的尊敬与爱戴应该“由心而发”,不应该在“规则”的要求下而被迫为之。

【大乡】,专注科普三农领域的“冷知识”、“趣知识”,快来关注、点赞吧!

大乡


农村老话“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咱们国家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极其讲究“礼仪”的国度,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人们都能从中发现人们有关“礼”的说法,其中“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就是其中的一种。可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呢?咱们来看看!

父子不同桌:这句话说的是父子两个不能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当然这个规矩只是在一些酒席之上,在平常的生活上并不是如此。在酒席上大多都是相同辈分的人坐在一张桌子上,而父子之间辈分有差别,所以父子同席会有很多不便,比如父辈之间的一些敬酒、交谈话题有些都是不能让后辈人参与的。

所以为了显示辈分之间的差异,人们都会按照不同的地位、辈分分桌而坐!

叔侄不对饮:叔侄之间不能敬酒,是因为害怕酒后失言,乱了家族辈分。这是对长辈的一种极其不尊重的行为。

“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是中国一种传统的礼仪文化,只不过随着现在思想的开放,人们在大型酒席上对于“父子不同桌”还算遵守,可是“叔侄不对饮”却是有些过时了,叔侄现在喝酒也不讲究这些了!

骏景——殷


骏景农业


农村老话“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在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看来,农村里流传的很多老话都不可理喻,是没有道理可言的。其实在古代的社会环境来看,其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这句“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也是如此,其在今天基本很少见到了,但是其在过去却是祖祖辈辈一直这样遵循的。

这句老话的意思是说:家中如果有宴席了,那一般父子两是不能同桌的,而且叔叔也不能和侄儿子两个人一起喝酒。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矩呢?

父子不同桌

在农夫的家乡,如果你现在和一些老辈人吃酒席的话,依然还会发现他们非常的固执,和他们一起吃酒席真的是一种折磨,因为规矩实在是太多了。比如一般坐席的安排,都有着严格的规矩,谁坐一席谁坐二席等等。光是落座就要推诿半天,而且就算是落座了,也有很多的规矩,一般都是一席如果没动筷子,其他人是不能先吃的。新上来的菜肴,都要一席的客人吃了以后,其他的客人才能吃。

由此可见,老一辈人对于规矩是十分讲究的。而之所以父子不能同桌,那是因为辈分不同。在酒席上,一般都是父亲同辈的,或者是比父亲辈分大的人坐的。你是父亲的儿子没错,但是你辈分低了很多,所以也就自然不能同桌了,这一点,农夫是深有体会。不过,这里说的一般是家里有客人,或者是吃酒席的时候,平时家中吃饭,还是可以的。

叔侄不对饮

为什么叔侄儿子不能和叔叔或者是伯伯一起喝酒呢?在农村里有着“娘亲有舅,爷亲有叔” 的说法。其意思是说,除了父母,在母亲那边舅舅是最大的,而在父亲这边最亲的人是叔伯。由此也看得出,舅舅和叔叔的辈分和重要性。而之所以侄儿子不能和叔叔、伯父对饮,那是因为在酒后人容易说胡话,这样就会乱了辈分。何况还有一点,那就是和比自己辈分大的人在一起喝酒,也一般喝不痛快,大家彼此都有点拘谨,都怕酒后失言、失态等等,这样喝酒也没意思。时代不同了,现在叔叔和侄儿子喝酒也是常有的事情了,现代社会已经不讲究这些了。

农夫认为这些规矩还是好规矩,但是已经过时了,在今天没有道理了。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但是这些老话所交给我们的道理,还是不能忘记。


农夫也疯狂


父子不同桌:背景是母舅最大的传统,父子二人同去女婿家作客,一个当外公,一个当舅舅,谁大?传统是舅舅最大,一张八仙一个上,两个位,右边大左边小,这就尴尬了。如果是酒席多张桌子,还是上桌的上位右边大,还是最大的舅舅坐,其它桌上位是其它舅舅依次入席,外公身份降档了[呲牙]


熊二快跟上231187280


对于农村人来说,过去的俗语一直都能够保留下来,往往很多的习俗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了。这些习俗都会以俗语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一直都能够影响子孙后代。在过去讲究的是三纲五常,虽然现在已经没有这个说法了,其中的陋习也已经被时代所淘汰。但也有一些习俗一直都能够流传下来,并且直到今天还有着很多的讲究。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以下这些俗语,你知道其中的意思吗?

一、“大哥不动筷,二哥不叨菜,三哥跑得快”

对于这个习俗,相信很多成年人都能够有所感悟,毕竟我国的酒席宴席讲究最多,在酒桌上也能体现一个人的素养和文化。酒桌上讲究着长幼尊卑的思想,一般来说长辈将会坐在上位,这时候吃菜也要长辈先动筷子才行,不然的话小辈们是不能拿筷子的,这样就会被认为是不礼貌。在酒桌上敬酒的文化讲究十分的深奥,一般都是小辈给长辈敬酒,同时也要跑到长辈面前敬酒,所以才有“跑得快”的说法。

二、“北方女人不是人,南方后门不门”

一般来说我国的礼俗讲究最多的地方就是北方城市,毕竟我国的文明传承是从黄河流域开始起源的。孔子、孟子都是北方人,正因为如此北方的礼俗受儒家的思想比较严重。在北方有人上门找家主商量什么事情,这时候妇女如果回应说家里没人,意思家里男人不在家里。因为在北方女人在家就可以视为家里没有人。

在我国的南方,因为水域资源比较发达,因此南方家里的后门一般都会建造厕所、冲洗衣服使用。这样一来普通人想要进入家里,是不能通过后门进入的,想要进入家里只能从前门进入。但对于那些亲戚,为了方便可以从后门进入。

三、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

在过去的农村,父子之间是不能同桌而饮的,因为父亲作为家里的长辈,自然要有一定的威严,不同桌也能够彰显一定的威严。其实父亲和小辈之间一起喝酒则放不开,这样酒桌上就不能尽兴。当然叔侄之间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能相互敬酒。当然现在农村这些讲究已经很少见到了,但红白喜事还是有讲究的。

以上就是农村最常见的俗语,对于农民来说这些俗语也是生活习俗的一种体现。不知道你还听过哪些俗语?和我们分享一下喔!


新农村的日与夜


关于农村老话“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其实说的是在酒桌上的一些礼仪习俗,尤其是小时候,家里来客人了,基本孩子都不能上桌吃的!

另外,像婚宴上,基本都是同辈人一桌的!如果有晚辈坐过去,会认为没有教养,大不敬的!下面就简单聊一下,仅供参考:

“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的理解

这句话其实是出自《礼记·曲礼》中的“父子不同席”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在宴席上,父子俩是不能一起坐在同一个酒桌上的,另外,像做叔的也不能与侄子一起喝酒的!

这句话的道理其实不言而喻,就是说:对于父亲和叔伯都是同辈人,而作为儿子和侄子都是晚辈人,也就是不同辈分的人是不能挤到一个酒桌上共同喝酒的!记得小时候,那会儿这方面的规矩习俗特别清晰,例如孩子和女人是决定不会上酒桌的!只能在一旁看着大人在那里吃吃喝喝!

现如今这句老话的规矩礼仪已经淡化

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这些老传统观念也逐渐被淡化,对于现如今,这样的长幼尊卑规矩已经基本很少看到了!一般现在去别人家里吃饭,对于不同辈分的人就可以做到一个酒桌上,不过,对于男女分桌还是现实存在的!像过年去亲戚家里拜年,往往女方是不会上酒桌的!即便是说话唠嗑,也是坐在炕边说话的!

所以说,对于这句老话来说,虽然影响还是有的,但已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了!毕竟咱们国家是礼仪之邦,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该有的礼仪规矩还是要继续传承的!


龙百晓生


“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是一句古语,一般指的是在重要宴席的时候,父子是不能同桌吃饭的,乱了辈分;叔侄也不能在一起喝酒,怕酒后失言、失态。这在以往社会里是一种礼仪,体现家庭尊卑关系

“父子不同桌”这一礼节在封建社会,一方面是体现父亲在家里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对客人的尊重,所以一直流传下来。

阿芝小时候家里要是来客人吃饭,除了父亲在桌子上陪同,其余的人都不上桌子的,每次都是等客人吃完了,收拾好桌子后,我们才可以在厨房里吃饭。

现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小辈们常年都出门在外,等到逢时过节的时候才有机会聚在一起,也打破了“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这种格局。现在农村宴席就要讲究氛围,也没有那么多礼仪约束,男女老少都聚在一起,推杯把盏的,好不热闹。


综上所述,时代在发展,尊重长辈已经不再是餐桌上分主次了,更多的是生活中彼此的交流。尊重长辈的方式可以改变,但美德要长存。

大家好,请多多关注【村民阿芝】,喜欢阿芝的回答,请点赞、转发,谢谢。

乡村芝子


这都是过去的老规矩,现在有所改变,不象以前那样要求严了!

1.父子不同桌!

即当爹的和孩子在外人场合,在酒桌上尽量不要在一个酒桌上喝酒吃饭。这不利于当爹的说句笑话,不利于活跃气氛。当儿子也十分拘谨,难于说话,气氛压抑。在座位上,父亲是一等座,吃菜让老人先动筷,讲究太多。否则,是晚辈没礼貌。

2.叔侄不对饮!

是说叔伯和侄子一般不去一个酒桌上,在外人场合,去吃肉喝酒。叔伯辈大,座位要明,也不利开骂。侄子要饮酒醉了反击,叔伯脸上下不来台,外人易看笑话。不利叔侄喝酒痛饮!


苗万平谈情感


农村老话“父子不同桌,叔侄不不对饮”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最重视的就是封建宗法关系,即等级森严的宗法关系。以前古代皇帝为了实现自己的封建统治,以“龙”作为自己的精神化身,以此来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让百姓可以对自己言听计从。最为明显的封建等级次序就是“天地君亲师”,用层层压迫来控制人们的思想,以此达到统治目的。在古代,有人就曾用“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来说明在县级区域中宗族势力的强大,在这样的环境下,家庭氛围中的等级次序也越发明显。


“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意思是在吃饭喝酒的时候,父子两个人不能坐在同一个桌子上,叔侄两个不能碰杯喝酒。这是封建等级次序的明显体现,里面是父权的体现,作为儿子要遵从相关的礼仪秩序。这是传统文化,也是没有错的,但是要注意区分度,如果连父子都不能同桌吃饭,那所谓的父子情深又从何体现?如果叔侄不能喝酒,那所谓纲常伦理又如何体现?所以说传统文化的使用,需要区分度,只要合理范围内,都是没问题的。

在一个家庭中,和谐才是最重要的,不同的家庭关系构建起来的家庭环境也有所不同,不能说好坏,只能说适应与否。“虎妈”和“狼爸”的出现是一种教育模式,“朋友型”家庭关系也是一种良好的家庭关系……很多种选择,就看哪种适合你了。“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现在看来是有点过了,但在当时一点也不过分,作为青年人,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老农民说事


过去的农村都流传着很多俗语,像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就是其中的一句。

其实,从字面上就能看出这是关于习俗和礼节的一个道理。

农村人很讲究辈份,沿袭古老的礼仪,尊重长辈,爱护少幼。

农村人对那种没有规矩或不拘小节的人说,你看那父子俩不像父子,却像弟兄。所以,在过去就有父子不同桌的说法,讲的就是要有规矩,不能乱了辈份。如果父子同桌,聊天说地的,被看作轻浮,不着调,不尊重。

在过去,有很多地方都讲究这种习俗和礼仪,有的在吃饭时不让妇女与其同桌,尤其是有客人时更是这样,还有在招待客人时,也不让小孩子上桌。所以,我们不通常看到在农村的宴席上,常常是男女被分为二桌,老人与老人一桌,孩子们一桌。尊贵的客人另外会安排一桌。

叔侄不对饮和父子不同桌在道理上一样,也是讲的辈份和规矩的道理。叔叔是长辈,侄子是晚辈,那么假如在宴席上就得讲规矩,不能像兄弟一样肆无忌惮,开怀畅饮,要尊重长辈。

虽然现在有很多习俗也改变很多,但大部分习俗还都保留了原来的规矩,毕竟尊重为先,目的都是尊重,是文明的表现。

现在,父子同桌已不是新鲜事,而父子像朋友也是很正常和有趣的事,有的父与子还像兄弟一样玩耍,调侃,不是乱了辈份,而是更讲究亲情的乐趣。而叔侄对饮更不是不敬,恰恰是亲切的表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