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九旬老人的“活路”,坚守即将消失的腾冲油纸伞技艺70余年


很多人对油纸伞的第一认识,大多是从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雨巷》中知道的。戴望舒笔下的油纸伞,似乎也和丁香姑娘一样,带着幽怨、惆怅又迷茫的气质。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固东镇的荥阳仅有100多户人家的古老村落,这个小村庄因其有着上百年制作油纸伞的历史而名扬滇西,有着“油纸伞之乡”的美誉。而郑映海是“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从8岁时开始帮助家人制作油纸伞,至今依然固守着这一古老的传统行业。

油纸伞的制作工艺从中原传入至今,以延续了近三百年的历史。目前,村里做伞的只剩下五六个老艺人,当地人把这门手艺叫做“老人活路”, 因为手工制作油纸伞耗时长、价格低、劳动强度低,年轻人每天打工的收入远高于此。


只有干不动农活的老人,只有老人闲着无事,做几把来卖卖,现在儿孙都不大乐意接手。而1927年出生的郑映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日复一日,做了70多年油纸伞的郑映海老人,如今家里只有两个儿子还在继续学做纸伞。 郑映海在自己简陋的“作坊”里制作油纸伞的伞骨。

削伞骨、绕边线、裱纸、收伞,在云南腾冲荥阳村中青石砌成的墙壁下,89岁的郑映海拿着毛笔沾上彩色原料,一朵朵山茶花正在他的笔下盛开着。“从前做伞是为了生计,现在已经成为了习惯。”郑映海边说着,边从柱子上拿下钻子熟练的捆在腰间。通过细线缠绕拉动钻头,郑映海用“拉二胡”的姿势,在薄薄的伞骨上打出一个个均匀规范的孔。郑映海说把他做的伞骨组合起来,还能恢复成一截完整的竹子。

制作油纸伞需要经过削伞骨、绕边线、裱纸、上柿子水、收伞、晒伞绘画、装伞柄、上桐油、钉布头、缠柄、穿内线等10多余道工序,郑映海也重复了近90年。先用松树在土机床上旋转做成伞头,用锯开齿,然后把伞头与伞骨连接眼用线穿接起来,固定在伞把里,再配上有开放和收缩的小开关,接着把竹片削成的伞骨用线固定在伞头上,之后把牛皮纸粘裱在伞面骨上,最后是绘画、上油、晾干。这一切,都是由郑映海一人完成。


从山茶花、荷花到梅花、树枝,每把伞的绘画自由发挥,少有雷同之处。尽管已经上了年纪,郑映海却能够稳稳的在油纸伞上设计出独特的图案。

郑映海在折叠一把油纸伞。随着社会的发展,油纸伞作为生活用具的角色已悄然隐退,而它的艺术欣赏价值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从山茶花、荷花到梅花、树枝,尽管已经上了年纪,郑映海却能够稳稳的在油纸伞上设计出独特的图案。机械化生产的油纸伞由于制作速度快、价格低,且轻巧耐用、图案精美、色彩艳丽占据了旅游工艺品的市场远销海内外,而对于传统的手工油纸伞,郑映海说:“我会一直做下去,直到我不能动了。”

通过细线缠绕拉动钻头,郑映海用“拉二胡”的姿势,在薄薄的伞骨上打出一个个均匀规范的孔。虽以九旬,对这份手艺郑映海的热情并没有消退,“每个人都和我说不要让这份手艺失传,现在我把我的孩子们都教会了。”打开一把新制作完成的伞,郑映海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郑映海在自己简陋的“作坊”里制作油纸伞的伞骨。

郑映海的老伴晒太阳时,帮郑映海拿着一把未完成的油纸伞。

郑映海在制作油纸伞。老人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这门富含爱情的老手艺,能像剪纸、中国结一样,被越来越多年轻人接受。

郑映海是保山市腾冲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