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自來水,那麼唐代長安百萬人口用水從哪裡來?

獨家記憶55031366


唐朝時期的長安城就是在隋朝大興城的基礎上擴建的。當初,隋文帝楊堅篡周建隋,本來是要定都漢朝時期的長安城的,只是經過幾百年的戰亂,漢長安城破壞嚴重,水汙染嚴重,水質鹽鹼化,已經不適合飲用,加之漢長安城的規模已經不適應用來做一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中心,於是隋文帝在582年命宇文愷在漢長城東南方向的龍首原建立新城,取名為大興城。

修建一座城市,必須保證水源,無論是生活用水還是灌溉用水,都必須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這樣一個城市才能發展起來,長安城並不缺水,在漢代就有“八水繞長安”的說法, 可見長安水資源是很豐富的。但是這八水並不能直接進入大興城,人們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把這些河流引入城中,所以在大興城建好的第二年,還是由宇文愷主持開挖了三條水渠,分別是龍首渠、清明渠和永安渠。龍首渠自城東引滻水入城,清明渠自城南引交水入城,永安渠自城南引潏水入城,這三條水渠基本滿足了隋大興城的用水。

584年,隋文帝還命宇文愷主持開鑿了廣通渠,從大興城的西北引渭水向東從潼關進入黃河,長達300多里,廣通渠的開鑿並不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用水需求,而是用於漕運,主要是運送糧食,滿足大興城的糧食需求,畢竟糧食和水源是滿足人們生存的基本條件。

唐朝建立後,進一步擴大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隨著長安城的發展,原有的三條水渠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用水需求,於是從742年開始又修建了漕渠,自南引潏水北上,經長安城西面的金光門入城,後經不斷擴大,四條水渠在長安城內形成四通八達的水利系統,充分滿足長安城的用水。

有了水渠,人們用水就方便了很多,但真正的最便利的還是遍佈在長安城內各處建築物中的水井。在2009年的一處考古發現中,人們在漕渠和清明渠交匯處的通義坊內,在某一個集中地帶,接連發現了11口水井,井與井之間相距不過一米,這些水井應該就是為了滿足生活用水而挖出來的。可以想見,在唐代的長安城裡,這種水井的數量是很多了。所以即便是人口達到百萬之眾,唐長安城的用水問題也不難解決。


蕭曉四姑娘


你要反過來想: 中國曆代定都,都是要考察風水的!其中重要的考量就是水源。 古代地下水資源很豐富,甚至解放後地下水都是很豐富的!如果中國人口減少一半,水位很快就會上去的!也就是井水只有幾米深。

這就有個深層次的問題,為什麼中國的水取之不盡!13億人,喝不完??

其實,中國和美國是全世界僅有的幾個幸運國家。中國這個維度,大多數國家都是沙漠!

要感謝颶風,感謝颱風帶來的淡水!帶來了發達的農業!

現在很多村子的小河干涸,都是因為人口大爆炸!1949年的4億人口,增長到如今的13億!一年就喝掉多少億噸地下水,不幹枯才怪!

當每年臺風帶來的降水不足以中國人喝。自然水位就會下降!

古代人口少,颱風帶來50億噸的降水,每年只能喝掉10億噸,就會引發大洪水!


家東北味道


唐代長安人口並沒有達到百萬級別。按著現有數據顯示,長安城只有在漢武帝時期人口曾達到過五十萬的規模。其後,在隋煬帝時期,唐玄宗時期曾有接近或者超越五十萬人口。這已經是當時長安城的承載極限了。至於人口百萬,那指的是整個關中地區。

長安城本是渭河平原上的一顆明星。這裡自秦漢時期便建立了強大的水利灌溉設施。當時,關中地區就是一塊肥沃土地就是因為這裡的灌溉設施齊全。而建立長安城的時候就依山傍水築城,並引渭河河水作為護城河。在當時的長安城,居民們吃水就可以直接從護城河裡汲取或者打水井。

隋文帝時期,隋文帝嫌長安城規模太小,派人擴建長安城。擴建的重點主要是護城河的容水體積,用來滿足長安城的用水人口。


優己


這個問題其實很有價值,中國古代沒有自來水,人民用水怎麼解決呢?

注意看地圖中藍色的細線,那是隋唐時期長安城裡開挖的河流。這些河流是引自黃河河水,名曰廣通渠,從三百多里外的黃河流過來,這些地上河保證了百姓的生活用水。

除此以外,井水也是用水的補充,在遠離河流的地方,百姓開挖水井,免得去河裡取水。

最主要的原因是,古代沒有工業產品,水汙染有限,所以大家可以直接從河流裡取水,現代的自來水,哪怕來自河流,也都是經過自來水廠加工過的。

但是到了唐朝一千年後的北京,情況就不一樣了,準確的說,是糟糕了許多!

在工業革命以前,人類的歷史並不是節節向前的,甚至可能會後退。比如中世紀的歐洲人相比羅馬人,日子過的就差很多。中國明清的人民相比唐朝人,日子也差了很多。

體現在首都上,也是如此。

歷史記載,盛唐的長安城,和南宋的臨安府(杭州),都有城市地面硬化系統。唐宋的政府用石板將城市的地面鋪上,這樣城市裡的塵土就少了很多,沒有灰塵,街道乾淨。

而到了明清,明朝官員記載北京的城市環境簡直差到了極點!地面沒有硬化,塵土飛揚,一旦下午,街道十分泥濘。達官顯貴都不出門,出門就坐轎,因為街道實在太髒了。只有金陵(南京)的街道是比較乾淨的,汴梁(開封)比北京還髒。

具體到用水上,唐朝雖然沒有發明自來水系統,但是長安城是有完整的下水管的!

有下水通道,城市裡的汙水才能排出,所以唐朝的城市水質遠好於明清。明清的北京城,完全沒有汙水系統,所有汙水地排放,自然滲透。

更重要的是,明清的北京城裡,屎尿亂排,絲毫沒有集中處理的意識,個人自掃門前雪,只要不拉到自己家的院子裡,外面完全不管。時間一長,屎尿下滲到地下水裡,讓北京的地下水變成了“苦水”,可以用來洗衣,沒法喝也不能做飯。

這樣一來,北京人的飲用水就必須外調。北京城郊的玉泉山水質非常好,皇宮裡的水就是來自於那裡。除了皇宮之外,也有力工挑一些泉水來北京城裡賣,名字叫做“甜水”,北京城的有錢人家就買這樣的水來喝,至於百姓喝的水有多差,,,您自己想一想吧~


小約翰


隋文帝定都長安之時,最早把宮殿定在漢長安城的位置,但是漢長安城位置相對狹小,隨著河流的變遷、改道,乾涸等等。到唐代之時,已經沒有了漢代“八水繞長安”那麼豐厚的水資源,並且地下水鹼性過大,不宜飲用。

所以,隋文帝命宇文愷再建一座城市,就是隋大興城,也就是唐長安城。開皇四年,宇文愷為了解決城市的用水資源,他開鑿了一條運河,把潼關的黃河水引到長安,這是一個東水西調工程,這條運河長三百餘里,叫廣通渠。渭水在北邊與滻河灞河匯合向東,進入潼關。

當時長安城西邊有永安、清明兩支水渠,這兩支水從西邊圍著長安城繞一圈,從南面進入長安城。永安渠會經過皇城流到宮城。東邊的龍首渠,引一支水入城,再引另一支水到曲江池和芙蓉園。(抱歉隨手描圖有點醜)

所以,長安城的飲用水,包括城市綠化用水,很大一部分是來源於這幾支水渠。另一部分是地下水,就是打水井。河姆渡文化中就有水井出現,距今5700多年。

在幾年前對通義坊的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了11口水井,水井均為直筒土壁,部分磚砌,直徑在70-90釐米之間,最深的有7米,至今仍可見地下水。相鄰最近的兩口水井,距離不足1米。在長安城內,如此密集的發現水井,說明了這兒是一處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活用水來源。

以幾條水渠和長安城水井的密度,是足夠人們取生活用水的。


考古系大師姐


簡單一句話,八水繞長安




豁然開朗4738


古代長安城的供水系統大致分三部分:其一、供水管道;其二、人工水井;其三、人工送水。古人智慧超群,只是材料沒有現代先進,其供水技術是可以保證百萬人口失用的。



長安處在渭河流域,本身並不缺水,又從渭河引灞水入城,穿城而過,因此水資源是豐富的。古人通過管道引水技術從河道之中引水進入大街小巷,管道的材料就是陶瓷管。另外古人又通過修建暗渠、明渠把水引入百姓之家。麗江古城的明渠現在還在,而新疆的坎兒井就是暗渠的代表。



渠網到不了的地方怎麼辦呢?古人通過打水井解決用水問題。長安附近水系眾多,地下水位較高,因此掘地三尺未必有黃金,掘地十尺必有水源。古人掘井技術高超,長安城內有成千上萬的大小水井,據傳盜墓用的洛陽鏟就是掘井技術的工具。

最後實在沒有辦法用到水的地方,就有專門的送水工人👷來送水了。這些送水的人有一種水車叫馬龍車,他們從大井裡打水裝在車裡,挨家挨戶的賣水,賣水在古代城市裡也是一個行業,跟收集糞便的人一樣,是城市裡不可或缺的行業。




大秦鐵鷹劍士


本人城市規劃專業,對中國古代的城市給水進行過系統的學習。

其實早在東周時期的陽城(河南登封縣告城鎮)就出土過較為完善的城市地下給水設施,其採用多節陶質直通管、三通管、四通管在地下鋪設了長長的輸水管道。在將水從城外引入城內後,還配有配套的澄水池和閥門坑等設施。除了材料差異外與現在的給水網絡沒有太大的區別。

長安城其實在漢代漢武帝時期就開鑿了昆明池作為城市水源。有人說昆明池是為練習水軍而鑿,其實昆明池的主要用途還是供水,當然也可以用來練兵,也可以用來游泳、洗衣服是不是。

《水經注》有記載:交水又西南流與豐水枝津合,其北又有漢故渠出焉,又西至石碣分為二水,一水西流注豐水,一水自石碣經細柳諸原北流入昆明池。

文中所說石碣,相當於現在的溢流壩,洪水季節,交水多餘水量漫過碣石進入豐水,可以避免昆明池水量過大釀成水災。

長安城開鑿了許多的引水渠,有人稱之為八水繞長安。西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有云:終始灞、滻,出入涇、渭,灃、滈、澇、潷、 迂於委蛇,經營乎其內,蕩蕩乎八川分流 相背而異態。

到了隋唐時期,經歷過多次戰火毀壞,八水繞長安的八水就變成了,涇、渭、澇、灃、滈、潏、灞、滻。


但是八水並不是城市的直接水源,長安城內的地表水係為五渠,包括永安渠、曹渠、清明渠、黃渠、龍首渠。

除了地表水,再就是通過鑿井獲得地下水。


丹青拾珠


古代沒有自來水,引用河水、井水、泉水等,當時沒有大工業,水質的汙染有限。沉降、燒開,喝了也是沒事的。

從黃河岸邊遺留的使用飲用水方法來看,沉降是第一步,之後,砂子本身也有一定的過濾泥沙的功能。之後,再燒開,就已經可以喝了。雖然古人不知道有病毒、細菌之類的東西,但是,古人知道喝生水易拉肚子,所以聰明的古人開始喝開水,並且產生古代中國特有的茶。

當然,現在的生自來水依然不建議喝。裡面至少是有微量的漂白粉的。

古代自來水的工程,只在一個小村存在過,利用水流貫穿整個小村角落,上下水都解決了。電視裡面演過,可惜未記住那個小村子的名字。有知道的可留言提供。

至於古代長安這種規模的供水,拉水、打井應該是主要的方法。古代的城池都是距離水較近的,這有關係。古代文明通常也是靠水之邊起源的,人真不能缺水,三天就出問題。

有記載的,清朝的紫禁城裡用水,還是用水車從外面拉的。內部的井水不用。那麼古代西安,想必也是沒有自來水這種城市的基本設施。但這並不影響其成為古都。


霹靂火76228767


隋文帝定都長安之時,最早把宮殿定在漢長安城的位置,但是漢長安城位置相對狹小,隨著河流的變遷、改道,乾涸等等。到唐代之時,已經沒有了漢代“八水繞長安”那麼豐厚的水資源,並且地下水鹼性過大,不宜飲用。

所以,隋文帝命宇文愷再建一座城市,就是隋大興城,也就是唐長安城。開皇四年,宇文愷為了解決城市的用水資源,他開鑿了一條運河,把潼關的黃河水引到長安,這是一個東水西調工程,這條運河長三百餘里,叫廣通渠。渭水在北邊與滻河灞河匯合向東,進入潼關。

當時長安城西邊有永安、清明兩支水渠,這兩支水從西邊圍著長安城繞一圈,從南面進入長安城。永安渠會經過皇城流到宮城。東邊的龍首渠,引一支水入城,再引另一支水到曲江池和芙蓉園。


所以,長安城的飲用水,包括城市綠化用水,很大一部分是來源於這幾支水渠。另一部分是地下水,就是打水井。河姆渡文化中就有水井出現,距今5700多年。

在幾年前對通義坊的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了11口水井,水井均為直筒土壁,部分磚砌,直徑在70-90釐米之間,最深的有7米,至今仍可見地下水。相鄰最近的兩口水井,距離不足1米。在長安城內,如此密集的發現水井,說明了這兒是一處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活用水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