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自来水,那么唐代长安百万人口用水从哪里来?

独家记忆55031366


唐朝时期的长安城就是在隋朝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建的。当初,隋文帝杨坚篡周建隋,本来是要定都汉朝时期的长安城的,只是经过几百年的战乱,汉长安城破坏严重,水污染严重,水质盐碱化,已经不适合饮用,加之汉长安城的规模已经不适应用来做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统治中心,于是隋文帝在582年命宇文恺在汉长城东南方向的龙首原建立新城,取名为大兴城。

修建一座城市,必须保证水源,无论是生活用水还是灌溉用水,都必须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这样一个城市才能发展起来,长安城并不缺水,在汉代就有“八水绕长安”的说法, 可见长安水资源是很丰富的。但是这八水并不能直接进入大兴城,人们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这些河流引入城中,所以在大兴城建好的第二年,还是由宇文恺主持开挖了三条水渠,分别是龙首渠、清明渠和永安渠。龙首渠自城东引浐水入城,清明渠自城南引交水入城,永安渠自城南引潏水入城,这三条水渠基本满足了隋大兴城的用水。

584年,隋文帝还命宇文恺主持开凿了广通渠,从大兴城的西北引渭水向东从潼关进入黄河,长达300多里,广通渠的开凿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而是用于漕运,主要是运送粮食,满足大兴城的粮食需求,毕竟粮食和水源是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

唐朝建立后,进一步扩大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随着长安城的发展,原有的三条水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于是从742年开始又修建了漕渠,自南引潏水北上,经长安城西面的金光门入城,后经不断扩大,四条水渠在长安城内形成四通八达的水利系统,充分满足长安城的用水。

有了水渠,人们用水就方便了很多,但真正的最便利的还是遍布在长安城内各处建筑物中的水井。在2009年的一处考古发现中,人们在漕渠和清明渠交汇处的通义坊内,在某一个集中地带,接连发现了11口水井,井与井之间相距不过一米,这些水井应该就是为了满足生活用水而挖出来的。可以想见,在唐代的长安城里,这种水井的数量是很多了。所以即便是人口达到百万之众,唐长安城的用水问题也不难解决。


萧晓四姑娘


你要反过来想: 中国历代定都,都是要考察风水的!其中重要的考量就是水源。 古代地下水资源很丰富,甚至解放后地下水都是很丰富的!如果中国人口减少一半,水位很快就会上去的!也就是井水只有几米深。

这就有个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水取之不尽!13亿人,喝不完??

其实,中国和美国是全世界仅有的几个幸运国家。中国这个维度,大多数国家都是沙漠!

要感谢飓风,感谢台风带来的淡水!带来了发达的农业!

现在很多村子的小河干涸,都是因为人口大爆炸!1949年的4亿人口,增长到如今的13亿!一年就喝掉多少亿吨地下水,不干枯才怪!

当每年台风带来的降水不足以中国人喝。自然水位就会下降!

古代人口少,台风带来50亿吨的降水,每年只能喝掉10亿吨,就会引发大洪水!


家东北味道


唐代长安人口并没有达到百万级别。按着现有数据显示,长安城只有在汉武帝时期人口曾达到过五十万的规模。其后,在隋炀帝时期,唐玄宗时期曾有接近或者超越五十万人口。这已经是当时长安城的承载极限了。至于人口百万,那指的是整个关中地区。

长安城本是渭河平原上的一颗明星。这里自秦汉时期便建立了强大的水利灌溉设施。当时,关中地区就是一块肥沃土地就是因为这里的灌溉设施齐全。而建立长安城的时候就依山傍水筑城,并引渭河河水作为护城河。在当时的长安城,居民们吃水就可以直接从护城河里汲取或者打水井。

隋文帝时期,隋文帝嫌长安城规模太小,派人扩建长安城。扩建的重点主要是护城河的容水体积,用来满足长安城的用水人口。


优己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价值,中国古代没有自来水,人民用水怎么解决呢?

注意看地图中蓝色的细线,那是隋唐时期长安城里开挖的河流。这些河流是引自黄河河水,名曰广通渠,从三百多里外的黄河流过来,这些地上河保证了百姓的生活用水。

除此以外,井水也是用水的补充,在远离河流的地方,百姓开挖水井,免得去河里取水。

最主要的原因是,古代没有工业产品,水污染有限,所以大家可以直接从河流里取水,现代的自来水,哪怕来自河流,也都是经过自来水厂加工过的。

但是到了唐朝一千年后的北京,情况就不一样了,准确的说,是糟糕了许多!

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的历史并不是节节向前的,甚至可能会后退。比如中世纪的欧洲人相比罗马人,日子过的就差很多。中国明清的人民相比唐朝人,日子也差了很多。

体现在首都上,也是如此。

历史记载,盛唐的长安城,和南宋的临安府(杭州),都有城市地面硬化系统。唐宋的政府用石板将城市的地面铺上,这样城市里的尘土就少了很多,没有灰尘,街道干净。

而到了明清,明朝官员记载北京的城市环境简直差到了极点!地面没有硬化,尘土飞扬,一旦下午,街道十分泥泞。达官显贵都不出门,出门就坐轿,因为街道实在太脏了。只有金陵(南京)的街道是比较干净的,汴梁(开封)比北京还脏。

具体到用水上,唐朝虽然没有发明自来水系统,但是长安城是有完整的下水管的!

有下水通道,城市里的污水才能排出,所以唐朝的城市水质远好于明清。明清的北京城,完全没有污水系统,所有污水地排放,自然渗透。

更重要的是,明清的北京城里,屎尿乱排,丝毫没有集中处理的意识,个人自扫门前雪,只要不拉到自己家的院子里,外面完全不管。时间一长,屎尿下渗到地下水里,让北京的地下水变成了“苦水”,可以用来洗衣,没法喝也不能做饭。

这样一来,北京人的饮用水就必须外调。北京城郊的玉泉山水质非常好,皇宫里的水就是来自于那里。除了皇宫之外,也有力工挑一些泉水来北京城里卖,名字叫做“甜水”,北京城的有钱人家就买这样的水来喝,至于百姓喝的水有多差,,,您自己想一想吧~


小约翰


隋文帝定都长安之时,最早把宫殿定在汉长安城的位置,但是汉长安城位置相对狭小,随着河流的变迁、改道,干涸等等。到唐代之时,已经没有了汉代“八水绕长安”那么丰厚的水资源,并且地下水碱性过大,不宜饮用。

所以,隋文帝命宇文恺再建一座城市,就是隋大兴城,也就是唐长安城。开皇四年,宇文恺为了解决城市的用水资源,他开凿了一条运河,把潼关的黄河水引到长安,这是一个东水西调工程,这条运河长三百余里,叫广通渠。渭水在北边与浐河灞河汇合向东,进入潼关。

当时长安城西边有永安、清明两支水渠,这两支水从西边围着长安城绕一圈,从南面进入长安城。永安渠会经过皇城流到宫城。东边的龙首渠,引一支水入城,再引另一支水到曲江池和芙蓉园。(抱歉随手描图有点丑)

所以,长安城的饮用水,包括城市绿化用水,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这几支水渠。另一部分是地下水,就是打水井。河姆渡文化中就有水井出现,距今5700多年。

在几年前对通义坊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11口水井,水井均为直筒土壁,部分砖砌,直径在70-90厘米之间,最深的有7米,至今仍可见地下水。相邻最近的两口水井,距离不足1米。在长安城内,如此密集的发现水井,说明了这儿是一处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活用水来源。

以几条水渠和长安城水井的密度,是足够人们取生活用水的。


考古系大师姐


简单一句话,八水绕长安




豁然开朗4738


古代长安城的供水系统大致分三部分:其一、供水管道;其二、人工水井;其三、人工送水。古人智慧超群,只是材料没有现代先进,其供水技术是可以保证百万人口失用的。



长安处在渭河流域,本身并不缺水,又从渭河引灞水入城,穿城而过,因此水资源是丰富的。古人通过管道引水技术从河道之中引水进入大街小巷,管道的材料就是陶瓷管。另外古人又通过修建暗渠、明渠把水引入百姓之家。丽江古城的明渠现在还在,而新疆的坎儿井就是暗渠的代表。



渠网到不了的地方怎么办呢?古人通过打水井解决用水问题。长安附近水系众多,地下水位较高,因此掘地三尺未必有黄金,掘地十尺必有水源。古人掘井技术高超,长安城内有成千上万的大小水井,据传盗墓用的洛阳铲就是掘井技术的工具。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用到水的地方,就有专门的送水工人👷来送水了。这些送水的人有一种水车叫马龙车,他们从大井里打水装在车里,挨家挨户的卖水,卖水在古代城市里也是一个行业,跟收集粪便的人一样,是城市里不可或缺的行业。




大秦铁鹰剑士


本人城市规划专业,对中国古代的城市给水进行过系统的学习。

其实早在东周时期的阳城(河南登封县告城镇)就出土过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给水设施,其采用多节陶质直通管、三通管、四通管在地下铺设了长长的输水管道。在将水从城外引入城内后,还配有配套的澄水池和阀门坑等设施。除了材料差异外与现在的给水网络没有太大的区别。

长安城其实在汉代汉武帝时期就开凿了昆明池作为城市水源。有人说昆明池是为练习水军而凿,其实昆明池的主要用途还是供水,当然也可以用来练兵,也可以用来游泳、洗衣服是不是。

《水经注》有记载:交水又西南流与丰水枝津合,其北又有汉故渠出焉,又西至石碣分为二水,一水西流注丰水,一水自石碣经细柳诸原北流入昆明池。

文中所说石碣,相当于现在的溢流坝,洪水季节,交水多余水量漫过碣石进入丰水,可以避免昆明池水量过大酿成水灾。

长安城开凿了许多的引水渠,有人称之为八水绕长安。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有云:终始灞、浐,出入泾、渭,沣、滈、涝、滗、 迂于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 相背而异态。

到了隋唐时期,经历过多次战火毁坏,八水绕长安的八水就变成了,泾、渭、涝、沣、滈、潏、灞、浐。


但是八水并不是城市的直接水源,长安城内的地表水系为五渠,包括永安渠、曹渠、清明渠、黄渠、龙首渠。

除了地表水,再就是通过凿井获得地下水。


丹青拾珠


古代没有自来水,引用河水、井水、泉水等,当时没有大工业,水质的污染有限。沉降、烧开,喝了也是没事的。

从黄河岸边遗留的使用饮用水方法来看,沉降是第一步,之后,砂子本身也有一定的过滤泥沙的功能。之后,再烧开,就已经可以喝了。虽然古人不知道有病毒、细菌之类的东西,但是,古人知道喝生水易拉肚子,所以聪明的古人开始喝开水,并且产生古代中国特有的茶。

当然,现在的生自来水依然不建议喝。里面至少是有微量的漂白粉的。

古代自来水的工程,只在一个小村存在过,利用水流贯穿整个小村角落,上下水都解决了。电视里面演过,可惜未记住那个小村子的名字。有知道的可留言提供。

至于古代长安这种规模的供水,拉水、打井应该是主要的方法。古代的城池都是距离水较近的,这有关系。古代文明通常也是靠水之边起源的,人真不能缺水,三天就出问题。

有记载的,清朝的紫禁城里用水,还是用水车从外面拉的。内部的井水不用。那么古代西安,想必也是没有自来水这种城市的基本设施。但这并不影响其成为古都。


霹雳火76228767


隋文帝定都长安之时,最早把宫殿定在汉长安城的位置,但是汉长安城位置相对狭小,随着河流的变迁、改道,干涸等等。到唐代之时,已经没有了汉代“八水绕长安”那么丰厚的水资源,并且地下水碱性过大,不宜饮用。

所以,隋文帝命宇文恺再建一座城市,就是隋大兴城,也就是唐长安城。开皇四年,宇文恺为了解决城市的用水资源,他开凿了一条运河,把潼关的黄河水引到长安,这是一个东水西调工程,这条运河长三百余里,叫广通渠。渭水在北边与浐河灞河汇合向东,进入潼关。

当时长安城西边有永安、清明两支水渠,这两支水从西边围着长安城绕一圈,从南面进入长安城。永安渠会经过皇城流到宫城。东边的龙首渠,引一支水入城,再引另一支水到曲江池和芙蓉园。


所以,长安城的饮用水,包括城市绿化用水,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这几支水渠。另一部分是地下水,就是打水井。河姆渡文化中就有水井出现,距今5700多年。

在几年前对通义坊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11口水井,水井均为直筒土壁,部分砖砌,直径在70-90厘米之间,最深的有7米,至今仍可见地下水。相邻最近的两口水井,距离不足1米。在长安城内,如此密集的发现水井,说明了这儿是一处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活用水来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