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魯國一點也不強大,可是在歷史上卻相當的有名氣,原因是在公元前551年誕生了一位很特殊的人物,這個人姓孔,據說生下來頭長得很怪,頭頂中間窪下去四邊凸起來好像山丘環繞一般,因此便取名叫孔丘,後來為了尊敬他,大家就稱他為孔子,子就好比先生。

孔子很小就很喜歡禮節,他常拿一些小盆小碗裝模作樣學著大人祭祀的動作,並且樂此不疲。孔子長大以後很想找一個官位來做,因為他想實現自己的報復,讓那些國君、貴族都能夠遵守禮節,他想讓魯國成為諸侯國的表率,使那些好戰爭霸的貴族別在害苦了百姓,孔子以為他差一點就能夠成功了,因為魯國的國君讓他做了一個不算小的官。

有一回,強大的齊國要和魯國舉行外交,由於孔子的機智和熟悉禮節使齊國不但沒有佔到便宜反而對自己的失禮感到慚愧,因此歸還了先前佔領魯國的一些土地,孔子做官不到三年,魯國市集中的商人都不在漫天要價,東西一落在地上也不會有人撿走,魯國的表現讓齊國感到不安,他們想趕走孔子,於是挑選了大批的美女和洋馬送給魯國的國君,魯君果然掉進了陷阱,天天和美女玩樂不在管理國家的事了,孔子沒有辦法,只好離開了魯國。

孔子沒法施展抱負並不死心,他四處旅行尋找能用他做官的國君,他以為天下這麼大總會有一個地方讓他施展的,不過他每到一個地方總是告訴國君說:你要先遵守禮節、秩序,別人才會跟著做,國家才會富強起來。這樣的話聽起來不切實際,沒有哪位國君想聽這一種像是老師在教訓國君的話,因此孔子跑了15年都沒碰到什麼機會。

國君貴族們都不喜歡孔子,但是有些年輕人卻很相信他,跟著他學習做人處世的道理,不過這些學生們也到處碰釘子,經常受人冷言冷語,孔子認為,一件事如果是對的,即使不可能成功也應該去做,因此當時如果有人問起孔子是誰,知道他的人就會回答:不就是那個明知道不行偏要去做的傢伙嗎。這就是孔子在世的時候人們對他的看法。

後來孔子老了,終於放棄做官的念頭,他想把道理教給別人,所以收了許多弟子,這在當時可是一件非比尋常的事,在周朝,當時只有貴族的子弟可以讀書,一般的百姓是沒有機會的,因為貴族害怕百姓一讀書,就會變得很他們一樣聰明,這樣就難領導了。孔子可不理這一套,孔子收徒弟是不分貴賤的,只要你想學,他都願意教,我們想難怪那些國君不願請他去做官了。

孔子還寫了一本書,書名叫春秋,它是一部根據魯國曆史寫的書,對於國王、諸侯、大夫等做的對與錯在書裡面都有褒貶,他就好像一面鏡子能照出人的美醜,讓許多不守規矩的人感到畏懼,生怕自己成了書中的主角。

後來人們便把春秋這本書的書名來為東周的前半段命名,稱那個時段為春秋時代,這就是五霸爭雄吳越交戰的那個時代。

公元前479年,孔子在73歲的時候去世了,他沒有做到大官,沒有留下錢財,卻留下了許多發人深省的話,像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到今天還被人們當做行為的標準,他的弟子們把他說的話記錄了下來,集成了一本書,書名叫倫語。

孔子一生有三千多名學生,學生又教學生,於是相信孔子這些道理的人漸漸形成了一股龐大的力量,他們好像一個大家族一樣,後來的人們就稱他們為“儒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