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沒成本:當投入無法收回時,你是否還會愚蠢地爲其「買單」?

西方有句諺語:“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中國也有一個成語,叫做 “覆水難收。”當一項前期投入變得無法收回時,這種投入就變成了沉沒成本,而且,這種沉沒成本往往會將當事人“套牢”,使其不斷追加投入,不斷愚蠢地為其“買單”。

所謂沉沒成本,是指“過去已發生或已投入,而未來無法改變的成本。”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來說,是不可控的成本,但它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你下一步的決策與行動,也就是說,你很可能為沉沒成本愚蠢地“買單”。

沉沒成本:當投入無法收回時,你是否還會愚蠢地為其“買單”?

1985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系教授霍爾·亞科斯和利物浦大學的卡特·琳布拉默做了一個街頭調查,這個調查證明了人們在沉沒成本方面總是很容易做出愚蠢的選擇,愚蠢地為其“買單”。這個街頭調查的問題是這樣的:如果你花了100美元買了張去密歇根滑雪的旅行票,但在之後,你又發現一個更好機會,一張威斯康星滑雪的旅行票——只要50美元,於是你也高興地買了這張票。可是,等到查驗日期的時候你才突然發現,這兩個旅行的時間是相互衝撞的,而且,兩張票都無法退票或者轉讓。這時,你會如何做出選擇呢?是選100美元那個“不錯”的旅行,還是選擇50美元的那個“更好”的旅行?

調查結果表明,有一半人選擇去密歇根——更貴的旅行。儘管它可能不像後者一樣有意思,但如果不去參加的話,損失也更大,要多損失50美元。

沉沒成本:當投入無法收回時,你是否還會愚蠢地為其“買單”?

在日常生活中,沉沒成本也有很多體現。比如,你喜歡的歌手舉行演唱會,你花了888元買了一張貴賓票,準備晚上去聽演唱會,可惜天公不作美,晚上臨出門時天空突然下起了暴雨。這時你該怎麼辦呢?是放棄888元的貴賓票留在家裡,還是冒雨前去?面對這個問題,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冒雨前去。相反,如果這張價值888元的貴賓票是別人送的,那不去的可能性則更大。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人們為行動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或者是時間,都會對下一次相關選擇產生極大的影響,具體而言,就是極有可能因為這些已經投入的東西而做出愚蠢和錯誤的選擇,不管是否能夠收回,也不管是否還有價值。

沉沒成本:當投入無法收回時,你是否還會愚蠢地為其“買單”?

有人曾經打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將前期的成本投入比喻成了萬能膠,認為它能將人牢牢地粘在原來的思路上,使其無法做出理性的選擇,而且,往往是沉沒成本越大,粘得也就越牢。

現在請問一下自己,你是否還在為沉沒成本愚蠢地買單?如果是的話,你就需要好好重視這個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