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万人次受害 “李鬼”金融网站如何识别

12万人次受害 “李鬼”金融网站如何识别

随着互联网理财方式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互联网理财,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也开始打起互联网理财的歪主意,巧扮“李逵”,导致互联网理财的安全问题日益地凸显出来。

近日,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在官网披露互金网站安全数据。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已累计发现互金仿冒网页4.8万个,受害用户12万人次。

广东、上海、北京、浙江等地是这些仿冒网页的主要分布地,分别发现了9058个、6049个、5843个和3749个。

根据国家互金安委会此前发布的巡查公告,仿冒网站往往通过山寨冒充知名互金平台的官方网站,诱使用户访问假站点,骗取或窃取用户的账号、密码等信息,进而盗取用户钱财。

“李鬼”平台的泛滥,给广大金融消费者造成严重危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与法治协同创新中心发布的《中国电信网络诈骗分析报告》显示,在2017年用户举报的诈骗案件中,金融理财类诈骗是涉案金额最高、人均损失最大的诈骗类型。而通过钓鱼网站支付的用户占比为64.3%,涉案金额高达2.2亿元。

从数据上看,不法分子行为相当猖獗,造成的危害不浅。那么,互金仿冒网页真的很难识别吗?还是有别的原因?

根据国家互金安委会发布的巡查公告,已经发现的互金仿冒网站一般在网站布局、内容、专业性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瑕疵或破绽,而且域名多杂乱无章。可以说,不法分子在仿冒互金网站方面虽然行骗有术,但并称不上有多高明。

那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上当受骗呢?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国内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网民规模达到1.69亿,比2017年末增长了30.9%。这些数据一方面反映了互联网理财的快速普及,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前很大一部分的互联网理财用户还只是“青铜” 玩家,对互联网理财的特点和风险可能缺少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根据《中国电信网络诈骗分析报告》所述,电信网络诈骗分子也正是利用了部分人群的弱点才得以售其奸计。一些大学生、大专生,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老年人以及农村地区人群,因为社会阅历稚浅、信息获取渠道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金融知识了解不多,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受害人群。

可见,人们在选择互联网理财的时候,还需要提高自己的金融风险意识,注意防范仿冒网站的风险。那么,都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鉴别平台真伪呢?小翼做了一番整理,分享如下。

一看网站制作。仿冒网站制作一般较为粗糙,功能比较单一。

二看域名。正规网站的域名较为规范,而仿冒网站的域名大都杂乱无章。

三看ICP备案号。正规网站一般都在工信部网站进行了ICP备案,仿冒网站一般无备案号或者涉嫌ICP备案号造假。

四看IP归属地。监测数据显示,大部分仿冒网站IP部署在境外。

国家互金安委会秘书长吴震此前还指出,不少仿冒平台的收益率过高、或单个项目融资金额巨大,这也是投资人应该注意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