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到底要怎样才能做到?也许我们一直都误解了王阳明

知行合一到底要怎样才能做到?也许我们一直都误解了王阳明

对王阳明最初的印象是《明朝那些事》里那个憨厚的形象,读完这本代表他精神精髓的书才发现这样一个憨厚的人居然有如此伟大的见识,这是值得我们一生仰望的学说。

也许是 “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的龙场给了他太多的感触,也给了他太多的灵感, 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思想的精髓,而一直都在强调必须要把理论付诸实践的唯物论者们似乎看中的是要先有饱满的理论基础,再把掌握的理论基础付诸实践。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却强调“知”和“行”一定要同时付诸行动,同时进行。如果只是先有“知”,那么这里的“知”就会显得单薄、寡淡,而“行”则会脱离实际。只有把“知”和“行”同时付诸实践,才能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到底要怎样才能做到?也许我们一直都误解了王阳明

《传习录》中对“知识不长进”、“看书不能明”的解说让我很有感触,王阳明认为“为学必须要有个本源,必须要从本源上用功,才能逐渐有所进步。”只有找到知识的本源,并在本源上用功,才能让知识有所进步,才能会有长进。而“看书不能明”是因为看书的时候只在追求文字的表面意思,所以才会无法明白作者的意图。

确实,如果看书只是去追求文字表达的表面意思,而不去深究作者在文字背后隐藏的信息,那么当然就看不明白作者到底想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了。这又提到了另外一个层次上来说,那就是看书必须得思考,思考是寻求本源的动力,也是滋养本源的雨水,只有具备充沛的思考雨水,才能让本源壮大、滋长,并做到“看书能明”的目的。

至于对“鬼”的害怕,王阳明在书中也有解释,说是因为心中有鬼才会怕鬼,呵呵……似乎确实如此,俗话说:“心中没鬼,不怕鬼敲门。”只要心里坦荡,当然不会害怕鬼了,只有心里有鬼,内心不得安宁的人,才会担心鬼怪的到来吧。呵呵……

叶圣陶校注的这本《传习录》值得珍藏,一边玩味儿文言的艰深,一边思考白话的晓畅,这感觉,太酸爽,就像大半夜吃了个棒棒糖,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