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呢,最重要是开心:心随境转,知行合一,获得快乐是一种能力


做人呢,最重要是开心:心随境转,知行合一,获得快乐是一种能力

古龙说:爱笑的女孩运气都不会太差。三八妇女节,我收到朋友发来的短文,伴随短文,他祝我也成为文中所提那种"最骚的女人"。什么是最骚的人?文中给出了答案:不吝啬自己笑容的人,多一点善意、主动、分享、慷慨甚至自作多情的人

放下文章,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平时很少开怀大笑,年龄越大,笑容越少,偶尔纵声大笑,大多是因为外界刺激,比如刷抖音时看到什么可笑的画面。我们最大的追求莫过于开心快乐,有幸福感,如果说笑容是源于开心,那么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快乐呢?这个名叫"开心"的东西又该去何处寻找呢?我们必须开心吗?不开心是因为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我写下了今天这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我想谈一谈有关"开心/快乐/愉悦"的话题。在我看来,开心的三重境界,伴随着不同的认知,而一个人是否者具有开心的能力,则与其人格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而一个人最终能否获得持久的开心快乐的心境,则与他是否知行合一,内心世界是否实现了真正的统一密切相关。


做人呢,最重要是开心:心随境转,知行合一,获得快乐是一种能力

1.活的开心的三重境界

"开心/高兴/愉悦"这些情绪体验是必须的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一个人的情绪状态直接与身体健康程度相关联。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很多疾病本质上都是身心疾病,身体的康健与心理的状况息息相关。刚巧,我身边最近也有两个完全相反的例子。一个是常年暴躁易怒、焦虑忧惧的人,才60出头便被诊断罹患癌症。另一个是我的邻居,一个姿色平平完全和美丽沾不上边的中年妇女,前几日被我妈盛赞美丽。原因是我妈去他家作客,那日女主人心情大好,脸色红润,使得我妈回来一直感慨对方那天因为笑颜如花而"看上去漂亮极了"。

神清气爽,精神愉悦,这些既是个人美好的情绪体验,同时也能影响和感染周围的人,可谓利人又利己。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在祝福对方时常用"快乐"一词,但可惜,想要获得长久的快乐心境,却绝非易事。

究其原因,大概是相比较转瞬即逝的高兴开心,人们更容易注意到负面情绪

,正如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的开头,便写下了几个字:人生苦难重重

我对快乐的理解,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随遇而安,心随境转。

在这个阶段,我认为一个人是否高兴、开不开心,基本上取决于外界的环境。比如今天考了满分,你说我高不高兴?我今天谈了恋爱,你说我开不开心?我现在看喜剧,是不是也会因此笑的前仰后合?

所以,在这个阶段的认知里,我认为一个人是否高兴,心情是否愉快取决于外部事件(人),给ta提供了怎样的价值体验。正相关的价值体验,则产生正向情绪,比如高兴、喜悦等等,反之,则产生负向情绪体验,而无关价值增减的,则无所谓高不高兴(无感)。

这种对待快乐的理解,恰好符合情绪管理理论中人的各种情绪的产生机制

第二个阶段:情绪水平(开心与否)是一种能力,而非单纯的愿望。

学习了心理学后,逐渐意识到一个人心智成熟的程度,决定了ta的认知水平、情绪管理能力,所以,能否开心不是一个美好的希望或愿望,而是一个人的人格完整程度的外在体现

情感是一种复杂的与心理密切相关的感受,同一件事,不同的人认知不同,感受不同,情绪反应不同,之后的行为反应也不同。所以,虽然每天高兴快乐是每个人都渴望的生活状态,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却凤毛麟角,这是因为它们能否实现,受到人的心智成熟水平制约,试想,一个天天处于被害妄想、安全感不足的人,必然也不太可能每天神清气爽,开心愉快。

第三个阶段:一个人是否高兴,是能力的同时,更是一种选择,甚至是一种信念。

一个人能否幸福快乐,取决于其心智化的程度水平。那是否意味着,幸福快乐是只有实现了人格的绝对完整之后才能拥有的东西?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在通完人格成熟的路上,难道就没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快乐和幸福如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一样,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层级。一个连肚子都吃不饱的人,自然吃上一顿饱饭就是他最大的快乐,而一个衣食无忧的人,则需要最终从心灵层面获得满足,这两者并不冲突。

第一个阶段对于人是否能够愉悦高兴的理解,比较"被动",第二个阶段的理解,则更倾向于客观,而第三阶段关于快乐的理解,则靠近于自我发展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它是第二阶段理解的补充,是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重在发扬人的主观能动性,将"积极和乐观"作为一种人生的选择。

这是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有的人会将其理解为洗脑或自我催眠,一个心智不成熟的人,即使天天高喊"我要快乐"的口号,可能也无法真正获得快乐——事实确实如此。但是"选择快乐"的意思,并不是要自我催眠或者自我暗示,而是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仍选择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的那样: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所以,幸福、快乐、开心、愉悦这些情感是可以选择的,选择的背后,是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


做人呢,最重要是开心:心随境转,知行合一,获得快乐是一种能力

2.活的开心是一种能力:防御性思维vs成长型思维

我的心理老师说: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识别自己的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最终实现心灵的裸体(自由)状态

现实生活中的那么多种不开心、不快乐背后,几乎都有防御型思维模型。从某种角度来说,个体的发展离不开思维的进化,从保守僵固,走向灵活弹性,从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御(各种危险/灾难)走向建设、合作、积极、共赢,这是一条漫长的自我觉察和思维进化之路。

最常见的三种防御型思维方式包括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基本上所有的不开心不快乐,都能从这三种思维方式上找到根源。

① 僵固型思维

僵固思维防御的是内心完整自我的形象,它异常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至于为了维持自己的形象不惜回避成长的机会。所以,僵固型思维方式,要维护的根本,是自己的

自恋,也就是虚体自我

比如很多孩子因为想要维护自己的聪明而放弃努力,这就是很典型的僵固型思维,他要维护的是,就是自己的"聪明"特质,即我如果失败,那么是因为我根本没有努力,但是如果很努力最后还是失败,那就说明我很笨,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所以,对于僵固型思维来说,它与成长型思维最大的区别在于:到底是"就此停住",还是"更进一步"?

一个有僵固型思维的人,面对挑战时常常放弃,因为他会担心困难会证明自己的能力不够,这样会极大的损伤他虚弱的自恋。那么一个时时刻刻都需要维护自己的自恋,维持自己脆弱自尊的人,可以想象他很难获得快乐。因为他时刻生活在对失去自尊的忧惧当中。

这样,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语调、一个微表情,可能都会深深的刺激到他脆弱的心灵,自然就很难再有多余的能量去注意外界的美好,发出会心的微笑。

② 应该思维

应该思维也是一种典型的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对外界,应该思维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比如一个人总觉得对方"应该"怎么做,自然,对方不是ta肚子里的蛔虫,会经常有很多没做到的事情。于是这个人就会心生不快/委屈/愤怒/失望等多种负面情绪。

对于自己,应该思维的人往往追求完美,比如认为我应该自律,应该不再刷抖音浪费时间....那么当自己没有做到的时候,便容易会产生很强烈的自我谴责、自我嫌弃等负面情绪,甚至陷入抑郁和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应该思维同样是一种典型的防御型思维模式,它的本质不在于去认识真实的世界,而是试图让真实的世界臣服于自己头脑中的已有的规则,并在世界不符合自己头脑中的规则时产生种种怨恨/愤怒/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

生活中,有应该思维的人比比皆是,可以观察一下,当一个人说话总是以"我"开头,经常说"我觉得"、"我认为",或者对待别人,经常有"你应该"的人,基本上都是应该思维的人,那些嫌老公乱扔袜子,孩子不写作业的人,都是这种思维的 受害者。

一个天天试图控制世界,但是又无法接受外部世界不由自己控制的人,怎么可能活的很开心自由呢?

所以,快乐,就只能成为这种思维人格的一种美好但无法实现的愿景。


做人呢,最重要是开心:心随境转,知行合一,获得快乐是一种能力

③ 绝对化思维

绝对化思维的本质,来源于人的抽象思维能力。这种由进化而来的思维能力,从好的角度来说,帮助脆弱的人类拥有了总结规律、提高效率的功能,但是其"阴影"部分则是容易把伤害抽象化、扩大防御的范围。

所以,绝对化的思维模式,本质上就是对于伤害的绝对化,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习得性无助

比如我们一次考试考砸了,一个习惯于绝对化思维模式的人,可能会感慨"看来我就是不行"/"我就是在学数学上没有天赋"/"我怎么样都学不会了"——真实的客观事实是: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但是绝对化的思维会将其泛化,扩展为一个抽象的概括,成为"自己永远都不行了"的结论,并让自己陷入到沮丧之中。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对挫折的绝对化,是绝对化思维的本质,一个人的悲观和抑郁,本质上很可能是来源于对自己经历的挫折进行了绝对化的加工。

所以,这依然是一个人生的幻象,而被这种幻象笼罩的人,恐怕也很难有愉快的心情,自然笑容也就成了奢侈品。

④成长型思维

与防御型思维对应的,就是成长型思维,成长性思维让人变得更灵活,更尊重客观事实,不妄动,不控制,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成长型思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造性思维方式

一般人常使用的是解决问题型思维方式,即找到一个问题并想办法解决,以问题作为目标导向。而创造性思维则站在更宏观的角度,把人生看做一个创造的过程,把自己钟爱的理念作为目标,这意味着人生将获得持续的张力(动力)。

第二,努力控制能够控制的事情,不妄图控制无法控制的部分。

防御型思维中基本上都包含想要控制自己本不能控制的部分,并因此滋生出很多妄念和负面情绪。而成长型思维正是要摒弃这种错误的认知模型,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正确的方向上。从这个角度说,成长型思维和非成长型思维其中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现实的贴近程度。

第三,走出焦虑,关注正在发生、真实发生的事情。

这就是所谓"活在当下",关于这个话题,在上一篇文章中有比较详尽的阐述,在此不再赘述。本质上,这仍然是一种接近真实客观、远离幻想虚妄的思维方式。

回到"快乐"这个话题,为什么孩子总是笑颜如花,其实是因为孩子总能活在当下,活在当下的快乐当中,而不去悔恨过去或者幻想未来。这恰恰是最符合成长型思维模型的思维方式。

事实上,只有一个人能够真正的活在当下,活在自己所热爱、钟爱的事物中,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幸福。否则,单纯依靠外界的刺激而得到的快乐,总是显得特别短暂,稍纵即逝。


做人呢,最重要是开心:心随境转,知行合一,获得快乐是一种能力

3.如何才能活得开心:认知+信念+行动

当一个人从"心随境转"到"境随心转",背后一定是认知在起作用。正如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所说:"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有时候我们感觉豁然开朗,常常是因为"想通了",这就是认知发生了反转。

那个晴天哭雨伞,雨天哭草帽的故事,非常形象的告诉了我们认知的改变对一个人心境的影响。

所以,要想活的开心快乐,心灵获得真正的自由、放松,那么首先需要从认知上对自己加以疏通。祛除自己的种种不合理认知,从防御型思维转向成长型思维,也就获得了快乐的基础。

除此之外,人的主观信念发挥的作用必不可少。同样是挫折,为什么有的人擦干眼泪能够重头再来,而有的人则一蹶不振、怨天尤人,这背后支撑的是一个人的核心信念

一个人是乐观、积极,还是悲观、被动,是一个人核心信念的底色。因为人在大多数时候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我们会不由自主的注意那些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内容,比如我认为人生充满尔虞我诈,可能在现实中我看到的就全都是算计衡量——并不是客观世界就是如此,而是我会更关注那些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内容并将其延伸引用,作为证明来加固自己的认知。

一个人成长到高级的阶段,便脱离了这种追求确定性的认知,转向接纳各种不确定。即认识到人生即使苦难重重,但也不妨碍我相信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善意和美好

这种根深蒂固的信念,来自于一个人对世界深刻的认知和理解。所以,那些体验到高兴快乐,生性豁达的人,并不是没有苦难,不受挫折的人,而是经历了困难艰苦,但仍心怀乐观的人

就像我的那位朋友给我发的文章里写的那样:"大多数人吝啬自己有的,但少数人却连自己不多的也会慷慨的给出去

","大范围的吝啬使得我们只能从谨慎苛刻的自我剥削与自我维护中确保自己的斤斤计较,却可能辛苦累死在自己的忙碌与算计中,而慷慨的人似乎是属于大家的,但也是在大家里面照见和体会到了最好的匹配、合作、互动与关系"。

如果说"知"是一个人的发动机,那么"行"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力。从生理角度来说,人活着就要动,生命在于运动,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说,攻击性是一个人的生的能量,所以,一个鲜活的人,必然离不开行动。

一个人最幸福的,莫过于知行合一。当"知"与"行"获得了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内心也就获得了统一,不再处于分裂状态。自然,由内而外的和谐圆融状态也就流淌出来了。

所以,所谓开不开心,反应的还是一个人的内心状态。当一个人的认知修通、态度积极、行为高效的时候,自然就觉得每一天都很美好。即使有短暂的挫折和风波,也不会对自己的心境造成逆转。

这,便是获得持久的快乐和幸福的秘籍所在。


做人呢,最重要是开心:心随境转,知行合一,获得快乐是一种能力

写在最后

前两天我忽然有所悟,当时一瞬间的感觉还是很感动的,开悟的喜悦和通透围绕着我,让我迅速的写下了一段话:

我以前认为开心是顺其自然,有高兴的事自然就会开心,反之则不会


后来我认为开心是一种能力,由一个人心智的成熟程度决定,不是你想开心就能开心


现在我领悟到原来开心是一个决定,一种选择,甚至可以成为一种信念


这个认知,颠覆了以往所有的看法,让我有一种获得心灵之自由的狂喜


加上其他串联起来的思考,我好像终于悟到了幸福的真谛


回望过去,所有一切,都只隔着这一层窗户纸,而捅破它,竟让我在黑暗中足足摸索了几十年


不容易,太难得


心不定,则神难定

心一定,则神瞬间安定

这段话记录了我在当时当下某刻的感悟。

很多人常说:你说的这个道理我也懂,但是做不到。或者没有后半句,只有前半句——这个道理我也知道。而我想说的是:懂道理(认知)和开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凡是有过开悟经验的人都曾体会过开悟时的狂喜、通透、剥开大雾突然眼前一片阳光的震撼,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许正是由于这种体验特别美好,所以才让很多向内追求生命意义的人在这条道路上乐此不疲。

所以,只有真正的开悟才能有真正的修通,作为一篇文章,所能提供的能量是有限的,它所能"做功"的部分仅仅是在信息和价值增量方面,对于开悟而言,本质上"修行在个人"。

以上"废话",作为我个人的一点感悟,分享给读者。或许能对开悟有一点启发。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天蝎女,感性与理性并存,厌恶伪、毒鸡汤,热衷深度剖析,专注个人成长。享受直面真实的“痛”与“乐”。热爱心理学,望以个人微小之力为火种,燃心理学之大火。欢迎互动,欢迎点赞,欢迎打赏,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